《遊步台南》


比台灣人更愛台灣的大洞桑,花了近兩年的時間,與台、日藝術家深入台南的大街小巷,探索這座有故事的城市。

站在鹿耳門溪口,金馬導演魏德聖感到跟台灣歷史的連結;漫步在鴨母寮市場,作家一青妙遇見了小時候的自己;演員大久保麻梨子在艸祭book inn的陽台,遠眺蒼老的風景;插畫家佐佐木千繪在合成帆布行盛裝滿足的心意;金曲歌王謝銘祐在安平等待南風……這些都是台南的記憶,也是台南的鄉愁。

而透過這些藝術家敏銳的眼光,他也發現台南的表面雖然沉靜,內裡卻很有主張。每家店的主人都很有個性,甚至還帶點固執。管他米其林幾顆星,人人都有自己的美食口袋名單,而且評價絕不退讓。

因為藝術,觸摸到在地生活的溫度;因為人文,看見了歷史文化的傳承。就讓我們跟著十二位藝術家悠然的腳步,一同來找尋屬於你的台南慢時光!

魏德聖的台南

鹿耳門溪口

四草大橋過後是一片魚塭,鹿耳門溪旁有個小漁港,車子繞了一圈後順著溪邊的小路開到溪口。這裡是鄭成功帶領的幾百艘船為了攻擊荷蘭人半夜趁漲潮登陸的地方。我們把車子停在西洋人當門神的鎮門宮廟埕,登上河堤的斜坡。海風一直在吹,蚵架點點地浮在藍色溪流上。

「我唸國中的時候,爸爸買了一艘小漁船,常常帶我出海,有時候還讓我開船。但不是漁民的人不能隨便出海,所以他常常讓我躲在港口外面,等到出去的時候靠邊讓我跳下船,可是那時候我不知道這裡是哪裡。一直到快三十歲,開始要寫《臺灣三部曲》的時候,我回來台南,也來到這裡看看。那時候覺得有點熟悉,再來騎摩托車騎到漁港的時候,越來越覺得這裡好熟悉喔,然後我在漁港晃晃的時候,遇到爸爸開車來,他是來照顧漁船的。」

「怎麼那麼巧!」

「對,我遇到爸爸之後又回來溪口,有點想流眼淚。我站著的這個地方,來過那麼多次,竟然不知道是台灣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條溪。我跟台灣的歷史是有產生關係的,不是局外的,那種感覺很強烈。那是一種電流,本來有一條電線,只是開關沒有連結上,某一個地方跟你本身有連接點的時候,那種電流是很特別的,整個非做不可的那個東西就會產生。」魏導熱情地講故事。

魏導準備二十年的《臺灣三部曲》是從台灣原住民、漢人及荷蘭人這三者的視角來個別敘述十七世紀從荷治到明鄭時期台灣歷史的電影,而且他還要在台南蓋一座以《臺灣三部曲》為主題的遊樂園計畫,這些都是特有種的魏德聖導演才敢做的事。他講的故事讓我覺得,那在漁港遇到父親,然後在溪口被電流觸擊般的經驗一直在支撐著他的決心。

讓台灣人有更多的自信,是魏導拍電影的動機之一。那麼自信從哪裡來?藉魏導的用詞來講的話,正是自己出生長大的土地或祖先的歷史,與自己的人生之間通了一條電流的時候。


陽光炙烈,我們在河堤的涼亭休息,我拿起琉球三線琴唱了幾首琉球民謠。民謠總會將祖先的生活和想法傳達給後代人,如感情故事、叮嚀、跟大自然相處的智慧等等,這是一種將過去跟現代連結的電線,也是能讓現代人為祖先驕傲的電流。


魏導指著一棟鐵皮屋說:

「那時我進去上廁所,一隻很胖的豬睡在裡面,我被牠嚇死。還有一隻迷你馬綁在外面,人只有我一個,風很大,覺得很稀疏。」

我看到一位老先生,問那隻豬還在不在?他說:

「牠轉去當海龍王的女婿啦。」

我心中浮現一首江戶時代詩人松尾芭蕉的俳句:

夏草や兵どもが夢の跡

古戰場現在變成繁茂綠草的荒地,大自然寧靜地看著人類的枯榮盛衰。


◎位置:安南區媽祖宮一街345巷盡頭

---

台南火車站

一個車站的建築風格代表該城市的氛圍。繁華的都市適合又大又有前衛感的造型,老城市則適合古色古香的設計。車站就像是個家庭裡的母親,穩重地坐在市中心,用溫柔的眼神守護著孩子們。又宛如人類經過產道誕生於這世界,旅人們通過剪票口面對未知的城市。大廳彷彿是母親的懷抱,燦爛的陽光從二樓長形圓拱窗照進大廳,是那麼的溫暖和煦。

現今的台南火車站是由日治時代鐵道部建築師宇敷赳夫所設計,一九三六年竣工。當時的官方建築中,不少是壯麗的巴洛克風格,為了炫耀主權國的威容。但是宇敷設計的台南火車站及嘉義火車站的風格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卻很柔美、沉著,而且非常耐用。過了八十幾年,仍然每天被五萬名以上的旅客使用著。光低調跟重視實用性這點,就頗與台南人的氣質相稱。

在開往火車站的途中,在台南永康長大的魏導說:

「我二十一歲離開台南之前,從國中開始,幾乎每天都出入火車站。有時候去練習空手道,有時候去打工,永康、台南、保安,這幾個站一直在連結。後來搬到台北,高鐵開始運行之後就幾乎沒有坐過火車了。但是大約半年前的某個晚上,我要從台南坐火車到高雄,坐在等候區的時候,發現整棟車站的建築、氣味和味道,完全沒變過。那種氣味我很難形容,它其實有點尿騷味啦。廁所的味道一直飄到整個大廳,那味道是一種時空的連接點。」

「我也是永康人,魏導想表達的那個味道完全能夠理解。」我太太說。

「可是那個尿騷味,不會讓人討厭。它有點親切感。」魏導說。

對於魏導而言,台南火車站是個時空暫停的地方,其實我也有類似的經驗。我家書櫃裡有一張一九九三年拍的台南火車站月台的照片。招牌、牆壁、樓梯都跟現在一模一樣,只是站在月台上的我是九歲的小朋友。當時的我也一定有聞過那股氣味。


為了回味,我們在地下道往火車站走的時候,魏導說:

「以前電影剛入行的時候,我寫的第一本劇本就是用台南火車站的地下道當背景。有一個流浪漢,他不知道坐在那邊幾年了,突然有一天看到一個婦人走過來,他臉都沒抬,一直低著頭,那個婦人就是他以前的老婆。」

我從這幾句話裡感受到他對台南火車站種種的情感。

到了大廳的等候區,不知為何聞不到什麼味道,原本有廁所的地方被封起來了。魏導和我都有點失落感,我們一起在另一個洗手間上完廁所,就上了蔡廳長的車子。

「味道不見,回憶也就不見了,可能白天被太陽殺菌了。」
「很可惜,不然你的特有種商行就可以賣那種『特有味』的香水。」幽默的廳長笑著說。

◎註:台南火車站目前正在進行鐵路地下化工程,月台及地下道可能都會走入歷史。

一青妙的台南

鴨母寮市場

一個地方的名字,應該要跟當地的風土或人們生活有關。清治時期的台南街名滿有趣,例如老古石街、杉行街、打棕街、鴨母寮街等。鴨母寮曾經有一條河流叫德慶溪,河邊有養鴨場。鴨母寮市場裡有一個牆壁,畫出當時的風景。

傳統市場是最貼近平民生活的百貨公司。鴨母寮市場北邊裕民街34巷上的攤子販賣各種食材、服裝、化妝品、生活雜貨、還有玩具、棉被等,家庭婦人要的東西什麼都有。飲食方面除了涼麵、黑輪、豆花或青草茶等攤子之外,市場內部也有幾間小吃店,真是五花八門。


一部電影《媽媽,晚餐吃什麼?》拍出一青妙.窈姊妹與母親之間的故事,媽媽牽著阿妙的手逛菜市場的畫面讓我印象最深刻。


「我小時候在台灣生活的記憶,還有媽媽的回憶最多的地方就是這樣的傳統市場。是台北東門市場,幾乎每天都會去。那裡現在不是以前的樣子,但是有一次來台南時去鴨母寮市場或水仙宮市場看看,發現這裡跟我小時候的印象一模一樣。最像的是來買東西的人。穿著輕鬆的衣服,手上提著籃子或購物袋,就是這個樣子。」阿妙說。今天她也沒有化妝,拿著陽傘和包包,和周邊的氛圍融洽在一起。


很多來台南旅遊的日本人會說:「這裡讓我很放鬆。」我想那種感受的一部分來自於在地人的外貌及溫和的口氣。女生出門不用化妝,男生穿藍白拖跟鬆鬆的短褲,這樣子在我故鄉東京是不可能出現的。到底哪一邊的人比較懂得享受生活?

傳統市場都會有銅板美食,我愛去吃水仙宮市場的麵條王海產麵、鴨母寮市場的話就是炭火麵。從裕民街34巷旁邊的小路走進市場的建築,就會進到一個奇特的空間,天花板很高,但是很暗,地上像鐘乳洞般的溼,柱子跟天花板都變成黑褐色,最裡面有一群人在吃麵,這裡就是炭火麵店。食材都是用炭火爐煮,一碗麵散發濃郁的炭香。淋了數滴自製辣醬,風味就加倍。不管乾麵或湯麵都有放肉燥、山蘇、芥菜、韭菜等佐料,分量夠多。如果還要加點東西的話,可以跟隔壁的阿嬤點小捲、豬肉片、木耳、花椰菜等。每一種食材都很新鮮,不愧為菜市場。

魚販的攤子上,很多虱目魚的頭立起來整齊地排列,這個景象也滿奇特。當然也有賣鴨肉的攤販,還有經營一甲子的無名當歸鴨麵線店。


以巨無霸布丁為知名的阿婆布丁對面,有每個季節都賣不同款的攤子。例如清明節賣春捲,冬至賣湯圓,冬天賣蚵嗲等。這天賣的是春捲,身材高的老先生拿著一塊麵團,邊旋轉邊塗在三台圓形烤盤上,再來老太太把它攤平。另一位老太太再把肉絲、花生粉、炒蛋絲、高麗菜等佐料用剛烤好的麵皮包起來。這家的口味不會太甜,麵皮很有彈性,在現場馬上吃最美味。


◎地址:北區成功路148號
◎營業時間:早市

---

宮後街愛玉冰

早上八點的水仙宮市場已經熱鬧到就像舉辦祭典,但是旁邊的國華街好像還在剛睡醒的樣子。走進一條小巷子叫宮後街,有一群人圍著一個遮陽傘站著。傘下一對中年夫妻站在攤子前,將愛玉及各種佐料盛到陶瓷碗,插支鐵湯匙,陸陸續續地端給客人,他們的手動迅速到就像拳術家。客人們站在路邊默默地吃。外帶的話,老闆會把全部的料放在塑膠袋裡,插一支粗吸管,是早上散步的好陪伴。

美麗琥珀色的愛玉凍,在八寶冰店只是個配角,但是在這裡就是屹立不搖的主角。而且配角們也都很出色,馥郁的杏仁凍、大塊的粉粿,QQ滑溜的珍珠,自製的紅糖水和剉冰,他們在嘴巴裡演很精采的戲。但是有些佐料在營業中會售完,建議儘量早點去。


趁著排隊消失的時候我跟老闆說話。


「你們的愛玉都是開店前做的嗎?」

「對啊,早上四點開始做,七點開始賣,中午之前都會賣完。」
「開店幾年了?」
「七十五年。」
「欸! ?」
「不相信嗎?我是第三代的。」
「沒有,我只是很驚訝。對了,愛玉是哪裡產的?」
「阿里山。我都跟那個先生買的。」老闆指一位先生,他沒有名片,可能只有跟熟悉的人做交易。

對於十一歲時離開台灣搬到日本的阿妙而言,愛玉跟豆花都是充滿小時候記憶的甜品。


「愛玉是我自從搬去日本至今,最常自己做的台灣食物,家裡的冷凍庫裡常備愛玉子。」

「做愛玉凍不簡單,我以前在屏東霧台買愛玉子的時候老闆給我一張食譜,寫得非常仔細,但我依照它做,結果還是不理想。」

「我一開始也看著姑姑幫我寫的食譜,跟媽媽一起怯怯地做。抓不到水和種子剛好的比例,經歷多次試做,漸漸地掌握要領。」

「小時候怎麼吃愛玉?」
「從學校回來時,會加蜂蜜水或檸檬,偶爾也會加米苔目,當作下午點心吃。珍珠的話,那個時候很少看過。」

我想所有台灣的甜品中最持有代表性的是愛玉。因為愛玉凍的原料愛玉子是台灣特有的藤本植物,分布於海拔一千兩百公尺以上的山區。根據《台灣通史.農業志》,道光初年從福建同安來的商人在嘉義山中偶然看到水面成凍的小溪,發現愛玉子落在水裡,他把愛玉子帶回去試做,後來他女兒開始賣,女兒名字叫愛玉,這是愛玉的由來。


有趣的是日治時期雜誌《民俗台灣》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刊記載:「約十五年前在東京流行的愛玉子,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代表一九二○年代,已經很多日本人吃過這個台灣特產。後來愛玉在日本幾乎不見了,但是東京谷中有一間店「愛玉子」,一九三四年創業到現在一直提供愛玉系列甜品。


◎地址:宮後街和民權路路口
◎營業時間:07:00~售完(不固定公休)

關於作者

大洞敦史

1984年生於東京都調布市。琉球三線琴演奏家、日語教師、作家、翻譯家,現為日式蕎麥麵店「洞蕎麥」主人。

作家一青妙說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怪人。國中一年級開始自學,遊歷各地。因為非常迷戀書本,於是15歲時搬到東京二手書店街所在的神田居住,在25歲前就讀完五千多本書。他在日本放送大學(空中大學)主修法國哲學,之後考入明治大學理工學院研讀數位媒體,並取得碩士學位。

2010年來台北參加國際創作實務工作坊「ImaginAsia」,第一天晚上就花了12小時徒步繞行台北,深受台灣的南國氛圍吸引,之後陸續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完成環島的壯舉。2011年來到台南,發現這個城市與居民所形現的輕鬆感和其他地方截然不同,於是在2012年移居台南。2014年出版日文書《台灣環島 素描南風》。2015年「洞蕎麥」開業。2016年在台南結婚,成為台灣女婿,隨後以一篇〈日本新郎目睹的台灣驚奇結婚紀錄〉在網路上造成話題。


現在他天天穿著沖繩花襯衫與海灘褲,揹著三線琴,騎機車持續觀察台南這座古老又活潑的城市,以及台灣這塊美麗又豐富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