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好黑、美術館的燈都歪歪的?
原來是有原因的......
藝術展示空間中的陳列物品由於展示空間的功能、展示主題、展示品材質的不同,要求的照明系統也不同,燈具的位置及數量等都會隨時根據展示需要做出新的調整。根據我們參與的設計案經驗,現階段展示空間的照明系統,不僅需要專業的照明產品來達到專業的展示效果,更需要後期專業的維護。
除博物館外,藝術空間的燈具多半不被重視,而且基於成本的控制,專業的照明產品被削減;相較於國內,國外很多地區的照明設計意識優於我們。例如,我曾去過紐西蘭北島小鎮漢米爾頓(Hamilton),居民非常少,城中有一個記錄毛利人生活的藝術空間,空間設計裡不但沒有任何缺失(含照明設計),館內還採用了德國進口的專業博物館燈具,燈光對展示品的表現非常細膩;展覽的形式多樣,配合一些動態的投影技術及同參觀者互動的光影裝置,不僅有安靜的空間展示形式,也能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感受。
博物館為什麼那麼「黑」?
博物館的「黑」環境,是前幾年博物館照明設計的一個迷思,認為高對比度的光環境,才是博物館該有的光環境。一束窄光束直接照射到被照物體上,從而突顯展示物。殊不知這種「黑」的由來,是源於博物館展示文物的光線敏感特性的限制。千年前的物品保留到現在已經非常脆弱了,在保存時必須保持恒定的溫度、濕度以及光線照度。當光線(可見光)照射在文物表面,就已經開始對文物產生微弱而持續的影響了,過量的光照就會對文物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如果是紅外線或紫外線則破壞性更加巨大。因此無法自由控制的自然光在早期博物館中是不會出現的。
但是現代博物館由於技術手法的提升已經可以非常完美地控制自然光線了,包括電控遮陽簾、通電的電膜玻璃,以及可控制反射率以及過濾紅外線、紫外線的玻璃帷幕牆等。在現代歐美各發達國家的博物館已經不再是完全的「黑」環境了,而是非常人性化的、明暗過渡自然的空間了。
一般博物館的照明分為重點照明和基礎照明兩部分,重點照明是負責照亮展示品的,基礎照明則負責照亮環境和通道走廊。
美術館的光低調而重要
大家可以試著閉上眼睛想一下,在參觀美術館後,大都會對精美的書畫藝術品印象深刻,但是美術館的光是怎麼樣的?應該都沒有什麼印象。這恰恰就是照明設計師在美術館設計中應該達到的效果,因為,立足於參觀者的角度,讓人沒有印象的光,就是成功的美術館照明。
美術館的光是為了展示書畫作品,「畫」即以線條、色彩描繪出來的形象,而光和影子也可以形成線條和色彩,利用光和影也能作畫。
但是這種現象在美術館中則應儘量避免,美術館中的燈光不僅要考慮展示品的呈現效果,還必須顧及燈光是否會對觀眾造成干擾,比如燈光刺眼、畫框投影過厚,出現重影、變形、斑駁等影響參觀者對畫作的欣賞。
這裡需要注意:第一,由於美術館中一般展出現代藝術品,展示品不需要特殊保護,所以不需要按照博物館照明標準進行設計;第二,一幅畫和一個雕塑對光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美術館的燈具設計也要和博物館的一樣,可以控制每一個燈具的光輸出。
同一個被照物(可能是靜物、人臉、雕塑等),光的角度不同、亮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照明效果。
但是以上種種要求,在參觀者的參觀過程中是感覺不到的,因為所有的精心設計都是為展示品服務的,目的就是讓參觀者觀看展示品的時候察覺不到光的存在。
展示空間的重點照明基本要求:
(1)照度。參照上文中的具體內容,依據不同的展示類型選擇不同的照度值
(2)色溫。展示空間使用什麼色溫的燈具,一直沒有什麼爭議。從色溫—照度舒適度曲線可以看出,只有色溫與照度數值的對應連接點在中間空白區域時,這個空間的感覺才是最舒服的。如果空間照度值較高而色溫偏低,比如 1000 lx 的照度而光線的色溫為 2000 K,則會給人悶熱、不適的感覺。如果空間照度值較低而色溫偏高,比如20 lx 的照度而光線的色溫為5000 K,則會給人陰暗、寒冷的感覺。這也和人類的進化有著必然的聯繫。
根據色溫—照度舒適度的曲線可知,博物館適宜使用 2500 ∼ 3000 K 色溫的光線,現代美術館適用 3000 ∼ 4000 K 色溫的光線;而需要配合自然光進行照明的空間,適合使用 5000 ∼ 6500 K 這種與太陽光色溫接近的色溫。
(3)演色指數。博物館使用的燈具的演色指數以 100 為最佳,至少也要達到 90,其中 R9 指數必須大於 80,所有用於展示空間的燈具首先必須滿足以上要求,在此基礎上才能討論,什麼燈具適合用於展示空間重點照明。
(4)靈活布局。展示空間的展陳布局根據展示的主題和展示品的變化而變化,變化頻率多為 3 ∼ 6 個月,每次都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