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都有自卑感!」
你的價值在於你是什麼,而不是你值得多少分!
美與醜,胖與瘦,對與錯,到底是誰制定了這世界上所謂的「標準」?我們總是喜歡「評分制度」,用分數來斷定他人的外貌、身材和學歷等,因為絕大多數人認為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即是在金字塔的「哪個位置」,在最底下的話會被欺壓,在最頂端的話則會享受,「想得到的」與「已經擁有想得到的」之間的差距,我們為了縮減那個間隙,以此為目標那麼努力地工作,生活地還不累嗎?
#別人可能覺得怎麼樣
source:pixabay
你是否經常無意識地說出:「別人可能覺得怎麼樣」、「你看他怎麼樣」,以前總是不在乎別人的想法,無所畏懼的自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意那個意味著大眾的「有人」和「別人」。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成為無意識被支配的玩偶,永遠想當最好的那一個,活在與他人比較的日常裡,所以逐漸躲藏在自己的面具之中,因為害怕別人的眼光,畏懼別人的批評,但試著回頭看看,會發現自己並不想成為「最好的」那一個,對於別人貼在我們身上的「評價標籤」,我們是有選擇性,可以把它撕下來!
#愛自己好像需要允許
source:pixabay
轟轟烈烈的排行,沸沸揚揚的頒獎,「愛著自己」這件事情好像變成需要別人的認可和允許,比起稱讚誰,要讚美自己反而更難,有時候確實該承認,我們總是對自己加倍的嚴格,總是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用名為「驕傲」的盾牌武裝自卑,但不要忘記,不管好與壞,那都是成就你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一部份的「你」。不為難別人的同時,也不要為難自己,失落與消極、難過和嫉妒,這些都是不懂事的人才會做的事,何必要當優秀的人?當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千萬要記得「爭氣的自己」絕對比「生氣的自己」還耀眼許多!
#「比較心態」從何而來
source:pixabay
到底「比較心態」從何而來,我們就從幾個「心理學角度」來看看,除了生長環境和傳統文化之外,究竟還有哪些原因造就現在的你與我?
Top1 是人都有自卑感
根據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說:「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一種正常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這是人類的通性!」像是我們一出生時,就會面對兩個巨無霸,也就是我們的父母親,因此,當父母親指責我們時,就會讓我們看見自己一無是處的樣子,自卑和無能的感覺就會漸漸日積月累,同時,這也會反映在未來的學業、事業、友情和愛情上,自卑感來源有兩種,其一是對現狀的不滿,其二即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Top2 老二往往比較成功
我們每個人的心理狀態會因為「出生順序」而有所不同,不僅影響每個人認為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之外,也對於長大成人後未來的人際互動和日常生活有極大的影響。主要分成三種類別,第一是「老大/長子」,會出現管教或是保護模式,第二是「老二/次子」,會出現合作或是競爭模式,長大後容易變成競爭超越者,會比老大還要成功,第三是「忙內/老么」,會出現獨特或是證明模式,往往會成為家中最能幹的人!
Top3 落差越大越挫折
自我有不同的面向,分成現實自我、應該自我與理想自我三種,「現實自我」是我們實際的自己,「應該自我」是我們覺得我們應該要成為怎樣的自己,而「理想自我」即是我們理想中的自己,應該自我與理想自我是身為現實自我的目標,如果現實自我和這兩種標準產生差異時,我們的心理狀態就會出現失落、挫折、恐懼、羞恥等消極情緒,更可能導致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因此,會產生動機去減少這個差異而努力,讓中間的落差越來越小!
Top4 向上比較降低自尊心
我們會透過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並從中定義自我,而比較又分成兩種,其一是「向下比較」,跟比自己糟或爛的進行比較,其二是「向上比較」,跟比自己好或厲害的進行比較,屬於自我提升和自我評價的機制,不單單是他人,也可能是過去的自己,簡單來說,向下比較只會讓我們心情好,而向上比較雖然會降低自尊心,但有時候跟比我們優秀的人比較時,反而會更激勵自己去達到更好的目標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