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被問到對孩子最大的心願,你的回答是什麼?很多父母都說,是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平安、健康……。但當孩子們被問到,父母對他們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時,孩子卻多半會說,考上好的學校、找到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不要為錢煩惱……。
source:unsplash
時代雜誌(Time)點出了這個矛盾。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及美國全國兒童醫學中心的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史帝克羅德(William Stixrud),和從事青少年與家庭輔導的作家暨講師強森(Ned Johnson)共同為文,提醒父母要趁早發現這種落差,扭轉孩子的幸福迷思。
你對孩子最大的心願是....
source:unsplash
因為父母跟孩子的對話,有可能基於父母愛他們、擔心他們,或是平時流露的生活觀,不經意誤導了孩子想法,而有了錯誤的認知與追求。
在上述兩位專家的實務工作中,的確有不少父母相信,上好的大學,就會有好的工作、安全穩健的財務,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他們的孩子在耳濡目下,也就信以為真。或者,父母很少跟孩子說希望他們幸福快樂,也很少談怎麼才會幸福快樂。反之,孩子們常聽到、且聽進去的,是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沒有財務困擾,以為這才是最重要的事、父母最大的心願。
在這兩個專家的經驗中,這不只是認知的不同,更藏有風險。因為有太多研究告訴我們,人們擁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擁有物質還要快樂;給予比獲得快樂;感恩所擁有的,比不斷想得到我們沒有的,要快樂得多。所以,如果父母一味把學業成績和工作職涯與快樂畫上等號,其實可能會犧牲掉孩子的心理狀態與幸福感。
父母生活中的決定要多重視「孩子在意的關係」
source:unsplash
這樣的誤差,要在愈小時就校正。方法是透過刻意的談話,以及生活裡大大小小的決定。文章指出,爸媽要刻意跟孩子多談許多父母忽略、但跟長期幸福快樂、甚至爸媽在意的「成功」息息相關的兩大議題:關係與追求意義感。
在關係方面,他們舉例證明,人們能否擁有穩定且互相關懷的關係,往往比是否位高權重收入多,更能帶來幸福與成功。也因此,在許多頒獎典禮中,得獎人都會感謝另一半的支持與陪伴。因為配偶常常是生命中穩定的基石,讓人們願意、勇於追求挑戰與成長。
不過,對孩子們而言終生伴侶的概念或許還很遙遠,但是當今兒童與青少年正經歷愈來愈普遍的寂寞感,父母在為他們做任何決定時,也應該考慮他們的人際關係與交友圈。
兩人在文章指出,很遺憾的是,他們的工作中遇到不少父母不把孩子的友誼與關係看在眼裡,堅持孩子的時間應該拿來補習、讀書,不認同孩子跟朋友出遊,覺得那有什麼好處或收穫?甚至,父母為了讓孩子上明星學校取得更好的升學展望,硬是要孩子轉學離開好友。這種狀況,也會讓孩子誤以為會解數學題比會與人協調、解決衝突、互相關懷與依賴重要。
親子間的刻意對話,可以對焦在「目的感」和「意義感」
source:unsplash
他們舉例,跟孩子聊關係並不困難。可以跟孩子聊聊哪些關係、情誼為我們帶來快樂,我們做了哪些決定來建立與維持這些關係,甚至簡單到,曾為了朋友做了什麼事幫助他們。也可以問問孩子,對所認識的、周遭的人,感覺怎麼樣?覺得跟誰最親近?跟誰在一起的時候,覺得最自在、最能做自己?為什麼?如果多花時間跟精力和讓你感覺很好的人在一起,會怎麼樣?這樣,除了刺激他們思考情誼與關係的重要性,也會提醒他們多與好友在一起,享受快樂的時光。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心理學家強調目的感和意義感對於快樂人生的重要性。所以父母也要跟孩子聊,有許多方式可以為世界做出貢獻。而且,世界上有很多快樂的方法,不一定是要賺很多錢,或是贏得每一場比賽。
他們還提醒家長要告訴孩子,意義感並不一定是多麼偉大的成就,在社區、教會、學校、社團從事服務活動,或任何小事,都有意義。因為對多數的孩子而言,只要跟一群人有關,像是朋友、或是幫助鄰居的長者,甚至到動物收容所當義工,就很有意義了。
因為有了關係、目的感和意義感當嚮導,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會因此改變許多生活中的決定。有穩固情誼關係的人,有比較多家庭或朋友的鼓勵與支持,願意接受挑戰,適度冒險,而不怕失敗難過;體認到目的感和意義的人,能看得比較長遠,在做決定時也會重視健康、價值觀等,而不是把時間只用在補習、讀書與抱佛腳應付短期、立即的需要。
source:unsplash
人生的幸福、快樂、或是孩子以為的父母心願與成功,就是靠著這些大大小小的決定與成效累積起來的。
【延伸閱讀】
稍微叛逆一點也無妨!《我的孩子不需要迎合世界的標準》教父母如何放手,讓孩子獨立
從小就化妝代表「學壞了」?兒少心理師:「當小孩吵著要化妝,可以這樣溝通」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