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人來說,生命經驗分成兩個階段,前半段是出社會歷練之前,後半段是出社會之後。在家庭和學校的保護傘下,沒有出社會工作之前,鮮少有機會了解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和潛在問題。
Photo Source: City -favim
像是對於許多台北人而言,畢業後住在家裡、在離家不太遠的地方找份工作是件理所當然的事。直到出社會才真正體認到,有這麼多人不得不離鄉背井,就算得額外支出房租、生活費,還是前仆後繼地上台北討生活的事實。
Photo Source: girl -favim
甚至,在面對社會的現實面之前,十分天真的相信「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獲」,沒有機會了解到,其實自己身處在相對健全與優渥的環境下,努力才會有所回報。「城鄉差距」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偏鄉常見的困境
在台北讀大學的妞編輯就有不少來自中南部的同學,學成之後懷著滿滿抱負,一畢業就回家鄉找工作,找了幾個月後心灰意冷地回到台北,唉嘆著家鄉就業發展機會不佳,帶著幾分無奈投入台北這個求職的一級戰區;而更多外地的同學則是從一開始就認命地繼續留在台北找工作。
和城市相比,無論是教育資源、就業機會、發展舞台,偏鄉幾乎可以說毫無資源。出身在非大都市的人,如果想要賺錢、施展自己的才華或是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往往被逼得必須離開家鄉,到都市去發展,留下老小待在鄉下,獨自打拼生活。
當離鄉發展是唯一的路
你一定曾聽過類似的真人真事:村裡出了個特別會唸書的孩子,於是還有點餘裕的家族比以往更加勒緊褲帶、集中一切資源,想盡辦法,只為了讓孩子到大城市裡去讀書,能夠獲得較好的發展;而連餘裕都沒有的家庭,也只能感嘆孩子沒有那種命,默默接受無法獲得完整教育的事實。或許如今普遍生活條件提升,唸書這件事也不再是一種奢侈,但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讓這樣的「故事」在台灣的某些角落仍然是現在進行式。
青壯年的離開與鄉鎮缺乏發展,變成「雞生蛋、蛋生雞」般的惡性循環,儘管近年來有政府、企業意識到偏鄉發展問題,注入資金協助提升設備,蓋了許多新穎的硬體、提供最新潮的設備,但是能吸引、留住的返鄉人才,始終有限。
Photo Source: city -favim
當「離鄉發展」是唯一的一條路,有能力離開的人,不會把心思放在當地的問題上,更關注自己如何才能在都市裡找到安身立命之地。
Photo Source: NO FUTURE -favim
沒有能力、或放不下包袱轉身離開的人,則會提前陷入「認輸」的矛盾之中,產生「留在家鄉就等於缺乏能力」的錯誤認知,就算注意到了家鄉的困境,也不會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無法離開而導致提前「認輸」,更讓自己有藉口擺脫改善家鄉的責任,認為這積重難返的問題錯不在己。
Photo Source: GIRL -favim
關心偏鄉議題,你可以做的事
其實,偏鄉議題和城鄉差距的故事,不只在大都市和鄉鎮之間上演,同時也可能在你的班上、你家的巷口、或是你每天經過的車站一角,處處都能發現,貧富差距在不少個人的身上都留下殘酷的痕跡。
或許,你稱不上是富豪或是資產階級,但生活在都市裡,享盡各種方便與充沛的資源,有機會尋找發展舞台,也知道自己人生有值得追求的目標,其實這些跡象都代表了你的生活具有相對豐富的資源,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有收穫。瞭解這一點,你就會發現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多,例如:提供相對平等的機會、思考追求個人發展同時兼顧照顧家鄉的可能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