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小孩的過程中,很難避免遇到孩子生氣。耍賴、高分貝的哭鬧,講也講不聽,遇到這種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很容易讓自己也陷進去,罵人、威脅、恐嚇,甚至動手打小孩,事後才後悔:「他只是個什麼都不懂、還不會控制自己的孩子。」但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引導孩子宣洩怒氣呢?尖叫、摔東西是可以的嗎?父母又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幫助孩子不要那麼愛發脾氣呢?
《你的孩子不奇怪》這本書介紹,孩子的生氣情緒分3種:
慢性生氣(Chronic anger)
source: Chiara Li
有些孩子是一天到晚都處在一個中低強度的生氣情緒裡,好像看什麼都不順眼、對什麼都不滿意,或者因為某件事而記仇。
不管任何情緒,只要當下沒有被處理好,它就會像重金屬一樣累積在體內,是一種慢性中毒,也就是為什麼生氣的情緒這麼難被處理,一來是原因可能有很多,二來是當孩子的問題被我們發現時,已經積重難返。
當然,孩子也有可能是對自己不滿意,將這些情緒發洩到別人身上。很難想像吧?我遇過許多不想讀書的孩子,許多問我「老師,讀這些書有什麼用?很廢!爸媽一直叫我讀書,他們也很廢!」的孩子,其實很在意自己讀不好書。
那為什麼不好好讀書呢?可能是落後太多了、要追回來很難;可能是太不保險了,如果我認真讀了,成績依然不好,那我不就沒理由可講了嗎?可能是自己或家長設定的標準太高了。做不到,乾脆就說我不想做或生一場氣再說。
隱藏的生氣(Masked anger)
source: 楊安安
有些孩子明明在生氣,但卻不承認,他們擔心生氣之後,反而會惹怒大人,因為他們相信或從小被教育生氣是不好的、沒用的,所以會想要隱藏自己的生氣來取悅他人。在孩子心裡的確產生了生氣這個情緒,他們會很隱諱的表現出來或透過另一種形式,像是酸言酸語、被動攻擊等,例如孩子被要求做某些事的時候,會有點不悅、甚至自嘲的說:「我可以說不嗎?」
另外,有些孩子會因為自己做不好某些事而生氣,或者因為自己的生氣而生氣。所以,自尊心也是孩子在處理生氣時的一個重要因素,擁有健康自尊心的孩子,可以誠實且正面的處理自己的缺點或他人的侵犯,而自尊心較低落的孩子,要嘛不是繼續將生氣藏好藏滿,或者就是透過誇張的方式來表達生氣。
爆炸式的生氣(Explosive anger)
source: Renee
解決生氣的情緒,其實也是一種生理需求,當情緒發洩完之後,其實會感受到輕鬆,孩子要學習的,就是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方式表達生氣。舉個不太文雅的例子,就跟忍大便一樣,雖然忍大便很不舒服、解完大便很輕鬆,但我們依然要學習在有便意的時候,看看當下的場合,尋找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場所去解大便。
當孩子不想要去控制生氣、任由生氣的情緒亂竄時,就像火山爆發一樣。在生完氣,理智恢復之後,又覺得剛才這樣是不好的,開始自責。直到下次再遇到生氣的情境,一樣不知道該怎麼控制,而上次不當生氣的自責又會引發孩子的焦慮或罪惡感,更容易生氣……就這樣一直循環下去。
通常在較為敏感、較為防備的孩子身上,容易陷入「先下手為強」的爆炸式生氣,也因為通常會收到效果,例如生氣之後別人就不敢惹你而解除了焦慮(當然也不太可能跟你當朋友)、藉此而逃避責任(就算被罵,至少轉移了焦點)、得到自己想要的(大人妥協),讓孩子重複這種不適當的生氣模式。
小孩生氣了,大人可以怎麼做?
身為父母,責任就是要承受孩子的情緒風暴
source: 鄭詩潔
不管是用哪一種方式生氣,李介文心理師提到:「身為父母,責任就是要承受孩子的情緒風暴。」年紀還小的孩子,可能還是使用原始的暴力模式表達、宣洩怒氣,摔東西、尖叫、打人、罵人,李介文心理師:「這時候你跟他說什麼基本上都沒有用,他也聽不進去,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陪在孩子身邊,保護他們不要傷害自己;而陪在一旁也是暗示著:『爸爸媽媽會陪著你』。」等到孩子冷靜下來,怒氣釋放完了,再好好跟他解釋下次可以怎麼做。
教孩子如何「避免生氣」
source: 楊千宛
很多時候,孩子的怒氣是可以避免,甚至化解的,只需要大人細心的觀察、提前告知即可。李介文心理師:「我們要討論孩子為什麼生氣,以及未來要怎麼幫助他。」小孩是因為自己的行為被制止而生氣、還是東西被搶走而生氣,那下次如果還有這樣的情形,大家應該要如何解決。
此舉動的用意並不是教導父母無條件答應孩子的需求,或是寵溺,而是「討論」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就算無法事事如孩子期望,我們也很明確地傳達出:「我們願意陪伴你、幫助你」的訊息。
承認:「父母也會生氣、也會挫折」
source:Chao-Jung Chiang
站在第一線,迎接孩子不合理的哭鬧、吵鬧,相信父母自己也會有情緒,但李介文心理師建議父母這時候千萬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否則一定會兩敗俱傷。李介文心理師:「發現自己也開始生氣時,就趕快和隊友換手吧!不然就是跟孩子坦白承認自己的感覺:『媽媽現在心情不好,需要冷靜一下。等你哭完了再來找我』」。
生氣中的小孩,摔東西、尖叫、打人怎麼辦?
source: 謝雨蓁
幼齡中的孩子,面對生氣時大多都只能用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表達,而適當的宣洩方式,則會依每個家庭的標準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理辦法。但大原則就是:「不要傷害到自己。」如果大人可以忍受尖叫,就讓小孩叫到累;如果有軟軟的球,可以讓孩子把球丟向牆壁;如果小孩想搥東西、打東西,就讓他打枕頭。怒氣是需要宣洩的,但要用適當的、不會傷害自己的方式表達。
source:郭夢迪
我們沒有辦法壓抑情緒,但可以學習怎麼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感覺,而高EQ就是這麼訓練來的:「該如何好好生氣,並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以避免下次有同樣的事情發生。」這道理不只小孩在學習,很多大人也可以思考看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的生氣方式?生氣後,事情有改善嗎?你有把你的情緒表達出來嗎?還是繼續生悶氣,不說不講不溝通?」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