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妳發現自己望著報表卻發起了呆,有時候在會議上別人問妳問題,卻一時反應不過來……這時妳發現自己就像一台慢吞吞的電腦,不禁想問自己那一句電視廣告經典台詞:「妳累了嗎?」
在所有人體器官中,除了生產力超強的心臟以外,工作最勤奮的無疑就是大腦。大腦中數以十億計的神經元卻協助我們在一天內處理3萬5千個決定。決定的重大程度不是重點,這些大大小小的決定,其實都會導致所謂「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這是一種研究人員近來才逐漸了解的心理感受。
妳開始逃避作決定了嗎?
決策疲勞總挑我們精神能量低迷的時候發威。「我們可以試著把一個人做決策的能量看作一個有限量的水池,」研究顯示我們每天面臨的選擇越多,我們就會容易:做出壞決定;不然就是為了在當下鬆一口氣而逃避做決定,儘管這麼做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生活中選擇性無處不在,我們每天每小時每分每秒都必須進行快速的決定—穿什麼,喝什麼,讀什麼,相信什麼,替什麼按讚,轉傳什麼?當意志力衰弱時,我們第一個失去的就是妥協能力,使我們變成科學家所謂「認知吝嗇鬼」。為了保有我們的有限能量,我們開始只看事情的單一面向
排除低階瑣碎決定
當精神負荷超載往往容易出錯。因此,我們該建立什麼策略以減緩疲勞,就變得格外重要。為自己設下了「安全網」,盡可能在每天的生活與工作中排除掉低階的瑣碎決定。比如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起床,同一時間做運動,吃的午餐也只在同樣兩份菜單中做簡單的挑選。這種做法能夠針對決策疲勞發展出一種耐受力。「我學會在幾乎每一次面對新決定時把我的大腦調回起始狀態,因為我不能讓我的決定受到先前所做決定的矇蔽。」
澳洲墨爾本大學心理科學研究所教授Luke Smillie指出。「能處理大量選擇的人,會為自己設定一些廣泛性的規則,例如『我每天都要做運動』、『我絕不吃不健康的食物』,這樣一來,他們就把一些原本必須做個案化處理的選擇從整體決策負載中排除掉了。」
明天早上再說吧!
快樂研究院(The Happiness Institute)創辦人Timothy Sharpe博士指出,為自己設下做決定的期限,或在感覺疲倦、飢餓、生理期以及壓力大時知道自己該暫緩進行決定,這些都有助於幫助我們減輕決策疲勞。只要是人都難免做出不完美的選擇,但我們必須告訴自己,我們只能盡人力而知天命,」
幫大腦重新開機的偷吃步:
丟銅板
銅板就像靈魂的眼睛,當它落地時顯示出不是我們想要的那面,我們心中掩不住一股失望的震顫,這就足以說明一切。
製作試算表
把一件事的所有正面和反面論點一字排開,可以讓我們以合乎邏輯的方式衡量所有選項。
化身為甘地
把自己想像成一位像甘地這麼賢明的耆老,然後把妳猶豫不決的問題拿出來請教他。這個做法可以協助妳達到情感抽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