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適婚年齡,人們陸陸續續開始準備走入婚姻。但是,在擔心婚後婆婆有多難搞之前,很多人卻意外發現自己的媽媽其實也非常難搞......婚禮的大事小事,長輩們都有說不完的意見。常常這樣做也不對、那樣做也不對;或是上禮拜討論定案的事情,今天又翻盤?
Photo Source: BRIDE IN WINTER -favim
到底是甚麼原因讓長輩們如此在乎子女的婚禮,讓他們這麼愛插嘴又插手?讓妞編輯深入解析給你聽,了解之後,雙方才有更多對話的空間。
是你的婚禮?還是我的婚禮?
大家都知道,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但是,知道是一回事,經歷又是另一回事。在籌備婚禮的過程中,兩個家庭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與因此導致的衝突,活生生上演時,還是令人很難招架。
從要婚紗要穿甚麼?餅要訂甚麼?賓客要請誰?要請多少桌?……這些大大小小的瑣事,都有可能成為衝突的引爆點。當你在結婚這件事上,需要父母的協助,不可能完全不考量他們的意見,卻又不希望他們過度干涉婚禮的細節時,該怎麼做會比較好呢?
聘金和嫁妝的意義
大家都知道,談錢傷感情,但卻又不能完全避談這些事。跟家人、伴侶談錢時,雙方都應該要拿出理性的態度。首先,最重要的是,大家應該要先建立一個共識:結婚,是要幫助一對戀人成立屬於他們的小家庭。
傳統婚禮上,會有男方給女方聘金,女方家長為女孩子準備嫁妝的習俗。聘金有時候又分為大聘、小聘,大聘往往是一些華麗、高貴的首飾珠寶,通常不是真的要給出去,而是在儀式上擺個場面,有時候只是借來做面子的;小聘則是會由女方家長收下,通常是雙方事先商量過的一定數目金額。女方家長則會準備嫁妝,讓女方嫁去男方家時,同時攜帶一些貴重物品,如首飾、家具或是一些值錢的物品等等。
在過去傳統社會,以家族或大家庭為經濟主體的時代,聘金往往有一種「男方家庭彌補女方經濟上損失勞動力」的意義,因此,有傳統的女方家長會將聘金多寡,視為男方對於這樁婚事的誠意,而獅子大開口,認為自己的女兒若要出嫁,勢必要有足額的聘金才行。故有時,聘金傳統而有被戲稱為「賣女兒」之說。
Photo Source: DREAM -favim
但在當代社會,經濟主體則已經變成以個人 或 小家庭為主,除了有錢人之外,一般的家族和大家庭已經不再有經濟支配的能力。婚配也不是女方家庭的勞動力損失、媳婦的勞動所得全歸男方家庭,而是原本附屬於兩邊家庭的年輕人,跳出來獨立組成另一個新的家庭。
因此,雖然很多人結婚還保留著「聘金」與「嫁妝」的傳統,但是意義卻不再相同。不管是「聘金」還是「嫁妝」,都是為了要幫助還沒有甚麼資源的年輕人成家而給的禮物(既然是禮物,當然要給不給、給多少,自然是依自我能力隨喜就好),不應該是交換勞動力的籌碼。
要遵照誰家的禮俗?
除了跟自己的子女互相意見角力之外,雙方家長也很容易因為婚禮上要採用哪一方的禮俗而槓上。雖然,名義上彼此都是在「捍衛傳統」,但其實最後根本就淪為「宣示權力」的作用,想要向另一方證明,自己說話很有份量、彰顯自己對於兒女的掌控權比較大,或是希望自己的意見可以得到重視。
子女的婚禮,雙方父母的成果發表會
其實結婚當天,不只是新娘、新郎的大日子,也是兩方家長的大日子。對家長們來說,那天就是他們辛苦養兒育女二三十年的「成果發表會」,向眾親友們展示自己辛苦將子女拉拔成人,還順利找到了另一半、組成了自己的家庭,證明自己是個成功的父母,從今以後功德圓滿,可以準備等著含飴弄孫的好日子到來。
因此,父母對於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絕對不會亞於新人。這一天不僅是子女的大日子,也是他們的大日子!自然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不肯輕易放棄自己的堅持,希望婚禮可以達到最完美的狀態。
Photo Source: love -favim
自己的父母自己溝通,做另一半最可靠的防火牆
很多婚姻裡的婆媳問題,其實不見得是婆婆或是媳婦哪一方的問題,而是為人子女、為人伴侶的中間者消失,讓兩個不夠熟悉的人彼此產生越來越深的嫌隙。
倘若希望婚禮順順利利的完成,男女雙方都應該一肩扛起和自己父母溝通的責任,以及和父母討論你們小倆口的決定時,要以「我希望/我想要/我的想法是……」的口氣,而不是「XXX(另一半)覺得/XXX說……」,擔起你們討論出的共識,而不是讓父母的意見來壓另一半,或是當決策一遭到反駁時,就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
Photo Source: up -favim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將婚禮交給婚禮規劃師,有專業人士居中,很多爭執可以參考客觀意見,且作為第三者可以幫忙緩頰。但是,在爭吵與拒絕溝通之前,不妨多多思考對方的立場,以及「為什麼他這麼在意這件事」,有沒有兩全其美的雙贏辦法?多點體諒和溝通,相信與你持相反意見的人,和你一樣有接受改變的雅量,很多事情其實不是完全無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