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想約出來見面互動,但又覺得維持關係好疲累;也許你會想說乾脆獨處算了,難免又會寂寞,渴望有人理解……我們之所以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徬徨無助,往往是因為無法自由切換「一起模式」與「單獨模式」;其實,只要在恰到好處的人際距離中守護自我,一個人獨處就能自由自在,與人相處也能共享歡樂!
《適當的距離》內容摘錄
我一個人吃飯
一個人看電影
一個人唱歌
像這樣一個人嚎啕大哭
你已經離我而去
就算後悔也來不及
今天的我,依舊是獨自一人
這是某知名女團的一首流行歌曲,裡面的歌詞內容,大意是在描述與心愛的人分手以後,自我安慰著排山倒海而來的寂寞感與空虛感;然而,仔細聽這首歌會發現,故事主角的情緒好像也沒有特別陰沉,或是傷心難過,反而從一個人到處閒晃的歌詞情境中,感受到無拘無束的瀟灑自由。
都說音樂反映著一個時代的潮流,當這組女團的歌曲正熱播時,正好也出現了「獨玩」、「獨食」等獨自一人做某些事情的文化,這和我們上一代,不論好事、壞事都強調要和他人一起分擔的思維大相逕庭,光是幾年前還認為獨來獨往是沒朋友、可憐、孤單的象徵的那些人,如今也變得能一個人獨自行動了。
這樣的文化甚至蔓延到了職場,有愈來愈多上班族會選擇在午休時間獨自用餐,不再把一整天唯一的自由時光花在和同事們聚餐;他們寧願一個人到咖啡廳裡吃三明治、喝咖啡,放鬆心情,享受獨處時光,也不願意再為了顧及別人而選擇不是很想吃的餐點,更不用聊一些沒營養的垃圾話,把那一小時的自由時間完全用來讓自己放鬆充電。對於生性較為敏感的人來說,尤其需要獨處時間,他們要是一次接收過多的外部刺激,就容易感到心力交瘁,消耗掉許多能量,下班後回到家也會像過酸的老泡菜一樣癱軟無力。
但是不可諱言,也有一群人對這樣的新興文化抱持狐疑,他們擔心要是一直發展下去,社會會變得過度個人主義,也批判社交軟體上的「獨食」、「獨飲」等自玩照片,會淪為另一種炫耀行為。雖然這樣的顧慮不無道理,但可以確定的是,既然有愈來愈多「獨族1 」出現,就表示有許多人其實並不適應凡事都要集體行動的文化。
我在幾年前偶然收聽到一個廣播節目叫「走播」,那是由一名報社女記者經營的廣播頻道,她會把獨自一人走在路上的所見所聞、心得感想,透過廣播傳遞給聽眾,雖然她不免還是會收到一些聽眾的建議,諸如:「幹麼自己一個人走,和好朋友一起走不是很好嗎?」「有那個時間獨自走路,不如拿來談戀愛。」但她仍無動於衷,堅持獨自走路。
其實她並不是因為沒朋友才選擇獨自走路,而是想專注在一個人行走時自然會浮現的各種感覺和念頭,或是回想一些與人共處時未曾認真思考過的事情而已,她覺得唯有這段獨自行走的時光可以徹底回歸到真實的自己。平時她總是隱身在人群中,默默配合著別人的想法,不敢有自己的意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幼父母就不停向她灌輸「一定要配合大家過生活」的觀念所致,她發現愈是配合他人,內心就愈感到自責,彷彿是在自欺欺人一樣,心裡很不踏實;但是自從開始「走播」之後,她開始變得愈來愈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及真正想要什麼。
對她而言,「獨自行走」是一段尋找真實自我的旅程。
沒有安排諮商的日子,我也會到附近公園獨自散步,不帶任何理由和目的悠閒漫步。走著走著,一些絕妙的靈感便會浮出腦海,複雜的心情也被一點一滴凈空。在集體社會裡生活久了,難免會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評價,但是一個人散步思索,反而可以把焦點重新放回自己身上。
「過猶不及」這句成語其實也適用在人際關係裡,與人過從甚密容易產生壓力,獨處時間過長也不見得是好事,也許在過度強調集體意識的韓國社會裡,自玩文化是必經的一段成長痛,而我們真正嚮往的生活型態,也或許是尊重彼此的同時還能夠互相幫忙。
我們早已習慣二元論(二分法)的思考方式,但這樣的思維很難套用在人際關係中,因為有時我們需要與人一起行動,有時也需要有獨處的空間。
重點是要具備自由切換「一起模式」與「單獨模式」的能力。
總是為人際關係苦惱煩心的人,原因往往在於無法自由切換「一起模式」與「單獨模式」。記得,與人共處時,只要分享自己的一部分即可,不需要把全部都攤開來給人家看;與自己獨處時,則專心享受那份自由感即可,盡情去做一些和其他人在一起時無法去做的事情。
對於獨處時感到寂寞、與人相處又渾身不自在的人,身為一名諮商師能夠給予的建議是:「每個人在人群中或多或少都會感到有些不自在,只是心思細膩的人會相對更敏感一些而已,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是自己有問題,不妨試著將你感到不自在的原因寫在筆記本上,也許會有助於改善問題。」
另外,有時候當你想要獨處,可能是真的想要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但也有可能代表你在團體中並不被尊重,或是沒有辦法做自己,才會產生失落感。因此,能夠在團體中與人打成一片,也懂得適時抽身、自得其樂的人,也許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獨族」。
CHECK
一、 我喜歡一人獨處,還是喜歡與人共處?(可以複選)
二、 當我內心感到煩悶時,是否會找朋友傾訴?如果不會,理由為何?
三、 現在的我,需要哪一種人際關係?
本文摘自《適當的距離:獨處時寂寞,與人相處又不自在,人際關係不疲累的暖心練習》
這是一本屬於我們的故事,寫給對內心情感、人際關係感到苦惱的你。
這是一個越來越便利、講求高效率的世代,
然而,我們卻仍然在人際關係中感到苦惱、受挫。
明明社群軟體的好友名單滿滿一長串,可以說真心話的卻沒幾個;
現實生活中想約出來見面互動,但又覺得維持關係好疲累;
也許你會想說乾脆獨處算了,難免又會寂寞,渴望有人理解……
活在現代的我們,雖然生活不虞匱乏,心靈卻從未如此貧瘠空虛。
我們之所以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徬徨無助,
往往是因為無法自由切換「一起模式」與「單獨模式」;
其實,只要在恰到好處的人際距離中守護自我,
一個人獨處就能自由自在,與人相處也能共享歡樂──
◎拿捏四種適當的人際距離,不再因別人而內心受傷:
‧我與他人的距離:與他人相處遇到問題時,先不用急著解決,而是觀察自己的情感及內心需求,練習在最真實的感受中停留一陣子。
‧我與世界的距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不需要為了迎合團體而刻意改變。當你真正了解自己,才會知道未來的路要怎麼走。
‧工作與休閒的距離:人類都需要適度休息,沒有餘裕的人生,就好比充入太多氣體的氣球,隨時都會「砰!」一聲爆炸。
‧我與自己的距離:「自己沒有的東西,就不可能給別人」,所以不懂得和自己相處的人,也不可能和別人相處融洽。
◎讓內心不再孤單,我們需要這樣調整:
‧不斷在人際關係中受傷的你,只是因為太過善良了
如果自己認為的「善舉」沒有為彼此帶來良好的結果,那麼,我們就應該暫時停下腳步思考,幫助對方有沒有使自己感到快樂?就算「別人可能會影響我,但我也能成為不受別人言語影響的人。」
‧不論課業、工作、育兒,總想做得更好?
或許我們都不擅於安排人生,對自己也不夠了解,但不妨把人生當成是一步一步慢慢了解、好好享受的課業,而非一定要完美達成。記得「就算不完美,你也是個不錯的人」。
‧懂得斷捨離,把內心空間清出來
我們的內心偶爾也需要來個大掃除,把壓抑自己的想法統統清乾淨,不必要的念頭也全部一掃而空,這樣才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令我們愉悅、滿足的新事物。
‧不需要喋喋不休的關懷,學習「親切的沈默」
不發一語地默默陪伴,這種親切的沉默並非閉口不答,而是一種能力,讓自己可以用更客觀的角度觀看自己與對方。
‧不必堅持到底,放棄並非失敗,而是一種選擇
放棄是放過自己、讓對方自由。我們會在關鍵時刻選擇放棄,所以更知道什麼是重要、珍貴的。放棄是選擇的另一個名字,因為選擇了這一個,勢必就得放掉另一個。
◎把「了解自我的時間」作為禮物,送給最親密的家人,以及最不熟悉的自己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在意他人的眼光,根本無暇完成這幅屬於自己的自畫像,有些人是猶豫該不該畫出真實的自己,有些人則是畫著容易得到別人稱讚的樣貌,甚至覆蓋掉原來的自己。然而,我們的肖像依舊在等待我們鼓起勇氣,畫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從今天開始一步一步練習,準確意識自己的情感,找回本來的樣貌,就能在難以拿捏的人際關係中,維持適當的距離。
作者:金素媛
出版社:新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