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在正常與不正常之間,還有許多的選擇性和可能,那就是介於二者之間,所謂的「二常」。身為90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張西,這次透過首本小說《二常公園》帶領大家一起進入「每個人」的生活,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細小瑣事的日常,但卻會讓你發現原來小說中的角色都是你我人生的縮影。
「富,是滿足於自己的正常性, 並具有理解它的能力。」
— William T. Vollmann
#我們都患有「布偶症」
《二常公園》裡,幸子發現這個世界都是「布偶」時的那幕正是撰寫這本書的起點,張西說:「某次低潮時和朋友聊天,卻突然無意識道出:『可是我覺得可能會有人覺得怎麼樣怎麼樣』,我朋友就問了我那個『有人』是誰?」以前總是無所畏懼,不在乎別人的想法,但不知道從哪刻起她卻開始在意那個她所不知道的「有人」的看法,瞬間覺得自己被別人的眼光支配,就像一個布偶,會不會大家也沒有意識到這個無形中的支配,布偶身體裡都是棉絮,即使被刮傷了也不會感受到痛覺,沒有自我意識,是不是這個世界就簡單了一點。
#我們有自我評價的選擇權
「二常」就是正常和不正常,同時它也可以放在任何詞前面,像是不正常的美、正常的美、不正常的醜、正常的醜等,而「公園」是開放的空間,你可以選擇隨時進出,對於別人貼在身上「自我評價」的標籤,我們是有選擇權的。當你被大家聲音覆蓋時,就像是被棉絮覆蓋住,你就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張西說:「這件事一直都是每個人都要練習的,因為你知道的跟你要去實踐其實距離很遠。」
#驕傲在武裝和保護自卑
每個人都兼具「驕傲」和「自卑」,就像是《二常公園》裡的幸子,張西說:「驕傲在武裝、在保護自卑!」我們都要有一點驕傲的感覺,才會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差,但自卑其實會越來越失控,甚至吞噬我們,吞噬的過程很像吃掉這個動作的醜陋畫面,幸子用驕傲包裝醜陋的吞噬,當你不想讓別人看到時,你也不願意讓自己看到。反之,思之會跟糾纏很久的陳老闆分手,只是因為幸子跟她說:「你沒有那麼討人厭!」當你得到一個肯定時,它會變成指標,幸子其實是有力量的,每個人的一句話對他人都是有力量的,張西說:「個性決定命運!」
#努力就是珍惜幸運的方式
張西被封為「最具影響力90後作家之一」,對於這個頭銜,張西先笑說「不敢想,過譽」,後認為是「共感」。一開始會不懂為什麼讀者會喜歡自己,後來發現因為我們是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作品中撰寫出來的感覺恰巧也是他們的想法。以前的張西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不會想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但現在的她發現筆下的文字是有影響力時,她更高度自律又謹言慎行,她提到當張曼娟作家因《海水正藍》爆紅飽受批評時,面對這樣的指責,張曼娟說:「我就只能更努力!」與其說影響力是負擔,不如說努力就是珍惜幸運的方式。
#長大就都不會受傷了嗎
「很多人長大以後就都不會受傷了,不知道那些傷口都去了哪裡。它們還會再出現嗎?」當自己變複雜時,你大概就長大了,張西說:「18歲父母離婚時,我想要保護我的妹妹。」因為你開始想要保護別人,同時你也懂得保護自己,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就像《二常公園》中的袁社長和沈主編,他們是書中少數的大人,做完選擇後,他們就好好地走完,為人生負責!
#離人很遠,但離人性很近
「網路彷彿是個看不見邊際的大劇場, 每一雙眼睛都是一盞鎂光燈, 人們扮演著完美的角色, 人們便簇擁而上、照單全收。」網路世代的特性在於匿名性,你好像離人很遠,但離人性很近,社群是各種網路的媒介,它其實只是媒介在變,而人們都是在做同樣的事,社群跳脫了空間,張西說:「你可能做了一件你覺得沒什麼的『小惡』,放上去之後,一堆人的小惡就開始發酵,逐漸會擴大變成『大惡』。」
#我們還是過各自的人生
「曾遇過有讀者私訊,三個月之後他才回覆,原因是因為他去自殺後被救回!」那是張西第一次遇到關於生死的問題,讀者問我「全部的人都想要我活下來,可是我不想,不知道人為什麼要活著,我想要再去自殺,你覺得呢?」張西回他「我不能決定你的生死,只有你可以自己選擇,我也不會去評價你做還是不做,但希望你做決定前可以跟我說一聲!」(張西表示:我超級緊張啊)他後來回張西:「從來沒有人跟我說過我是有選擇權的!」張西發現當自己具有影響力時,我們還是過各自的人生,社群讓大家更容易接觸到彼此,容易抓到浮木,但依然要回到自己的生活,因為如果你聽取我的意見,但卻不適合你,你就可以責怪他人。
#迷惘就像是舒適圈
為什麼迷惘會困住一個人那麼久?張西說:「它就像是舒適圈,你的經驗會綑綁你!」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過往,因為成功的話,你會害怕沒有下次;失敗的話,你會認為下次還是失敗,當你正在猶豫或者煩惱,請記得「世界大到超乎我們想像,但我們不要被想像綑綁。」
#從鏡子發現最真實的我
「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喜歡自己」說起來很簡單,但卻很難做到,張西說:「你可以選擇從『照鏡子』開始。」因為你無法接受鏡子中的自己,談起這個她說因為搬家的關係,家中浴室有一面你不看都不行的鏡子,發現「原來這就是最真實的我」,當你自卑的時候會讓你願意接受自己,同時希望在看鏡子時,你們是有一瞬間是喜歡自己的,那個瞬間裡沒有別,那一個瞬間,也許就能撐起你們長長又千瘡百孔的人生。
#二常公園每個角色都是我們
《二常公園》每個角色都是「張西」,裡面有著她對於自己的各種投射,也有我們的各種縮影,像是不自信的幸子、小古醫生的話是想對自己的喊話、追求大家都好好的思之、袁社長可能就是以後的自己等,張西把很多的「我」放在書中。除此之外,角色的原型也是張西身邊朋友的故事,像是阿景跟艾瑪在參加婚禮的過程中,突然發現男朋友的價值觀和自己不一樣,甚至還是自己沒有看過的一面,就是這些生活中你我都會經歷的小事,張西讓你從中發現自己。
#來自幸子的邀請函
「在擁擠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間,人來人往,所有的符號都因此變形。」特別的是這次《二常公園》的書末有張西親自手繪,那是一張來自書中角色幸子給大家的插畫展邀請函,張西說:「希望讓角色可以走出來!」當每位讀者看完書之後,可以看看長大後的自己,未來的我有何轉變,同時也可以邀請朋友進入《二常公園》,無論如何,無論過了多久,你仍是好看的你。
「希望大家身上所有因匱乏而招致的痛苦,都能在願意欣賞自己的瞬間被平息。」
—張西
當越自卑、越不信任自己聲音的時候,你就會轉身去抓別人的聲音當浮木,尋求一個肯定,那時就再也聽不到自己的想法,因為它撐不起你。願意聽自己聲音的前提是要懂得凝視自己,在正視的同時也喜歡自己。張西想對支持她的粉絲說:「謝謝你們的了解,以前不懂什麼是『共鳴』,但現在終於知道了,共鳴就是你講一個心情時,對方也懂你的心情。」
更多新書資訊>>《二常公園》博客來
source: ig@ayrichang
採訪編輯 / 楊淨伃
攝影 / 韓爵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