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真的是沒有要低俗的意思,但今天妞編輯就是要跟各位好好討論一下「寶寶便便」這個話題,從專業、科學、父母慈愛的角度切入,讓各位好好了解一下寶寶便便的各個階段、型態、氣味跟顏色變化,以免父母整天帶著裝屎的尿布去找醫生。
本文不會有任何讓人不悅的照片,僅有試圖保持優雅的文字,如果你對排泄物格外敏感、厭惡的人,請斟酌閱讀喔!
source: 鄭詩潔、樓巧婕、Sammi Chou
送上一張寶寶的便便臉當緩衝,看完照片正文就要開始囉~
0~3個月:稀便、水便
source:李磁鐵
這時候的新生兒只喝母奶、配方奶,沒有吃任何的固體食物,所以便便幾乎是呈水狀,又稀又臭。偶爾便便中會帶有白色的乳塊,這也都是正常的~但許多父母比較擔心的是「排便次數」,太多或太少都會讓人擔心是不是拉肚子,還是便秘。
事實上,只要寶寶活動力好,平時很有活力、便便顏色正常,都是不用太擔心,尤其是母奶寶寶更是有可能一天排便10幾次或是連續1個禮拜不便便(吸收好);但如果是配方奶的話有時會因為成分關係、奶粉/水的比例,導致便秘的問題。如果寶寶排便困難、或是糞便乾燥,每次便便都會哭。這時候就可以請醫師評估有沒有需要換奶粉。
這時候的寶寶還很會放屁,這是因為寶寶大多用「吸吮」的方式進食,很容易吸進空氣,父母可以多幫寶貝揉揉肚子、抓著小腳踢踢踢協助排氣,有時候運動做著做著寶寶就會「噗噗噗」放屁、噴出一點點便便,以妞編輯習慣,是也會幫寶寶換尿布的喔!
若是寶寶排便頻繁,父母擔心會紅屁屁的話,除了可以勤幫寶寶換尿布、水洗屁股、通風以外,也可以厚敷屁屁膏,幫寶寶的肌膚隔絕刺激的排泄物。
4~6個月:便便次數減少,含水量變少
source: Grace Yim
4個月後寶寶開始嘗試少份量的食物泥,並逐漸減少喝奶的量。父母可能會發現寶寶排便次數減少,不再像新生兒時期每小時都要換尿布,便便也變得比較「泥狀」一點,含水量可能變成70%左右,顏色有時會因為吃了深色蔬菜,顏色會變得更深。
如果父母擔心寶寶便秘問題,可以在寶寶吃完副食品後,補上一點奶或是餵一點水、在食物中添加一點點天然、有機的食用油,平時也能幫寶寶多多按摩肚子、運動,幫助小孩排便。說到餵水,很多父母都會擔心所謂的「水中毒」,但水中毒很關鍵的一點是:「短時間、灌下大量的水」。若只是在用餐後用湯匙餵水、漱漱口是沒有問題的喔~
6個月之後:繽紛的便便、食物殘渣
source:Hipo Tseng
大部分的寶寶到6、7個月後,都能坐得稍微挺直一些,有些父母也會嘗試給一些手指食物,像是香蕉、玉米、地瓜……等等,有些小孩甚至會開始有自己的「喜好」,開始想吃沒那麼「泥」的軟飯。
這時候的「老嬰」可能排便次數變得更少,可能一天2~3次,且含水量更低(50%),但有趣的是父母也能從糞便中猜出寶寶今天吃了什麼食物(笑)。像是便便裡有黑色條狀、很像寄生蟲的便便就是今天吃了香蕉;紅紅、有黑色籽籽的就是吃了火龍果;有時甚至能看到完整的玉米粒。(笑)雖然小孩吃的東西越來越多元,但消化系統、咀嚼功能還沒有很好,父母依然能從寶寶的便便看到食物的原型或顏色。
番外:食物過敏的便便
source: 吳澀
嬰幼兒的腸胃系統還沒有大人強壯,偶爾會有食物過敏、或是吃到不乾淨食物的腹瀉、或過敏症狀。父母判斷的方法依然是看便便顏色跟型態,如果和往常的便便不太一樣,可以拍便便的樣子,或是帶著髒尿布,到診所請醫師評估。
Source: Romper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