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爸媽後,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新生兒睡眠」問題,他們絲毫沒有規律作息,極度影響大人的精神狀況。因此在NETFLIX的《零到一歲》紀錄片中,也特地花一集介紹「嬰兒睡眠」。
1.嬰兒什麼時候才會有規律作息?
新生兒時,新手爸媽會發現嬰兒作息完全沒有規律可言,可能會半夜2點鐘起床想玩,或是凌晨4點肚子餓哭醒,父母幾乎是24小時隨時待機,滿足新生兒的需求。紐約大學認知神經科實驗室的主任Andre Fenton也深受此問題苦腦,便開始了研究起嬰兒的睡眠問題。
Andre Fenton發現許多父母會用App記錄孩子的作息,因此便用App紀錄作為調查數據(Andre發現父母對孩子睡眠的時間紀錄精準到幾分幾秒,因此實驗結果的誤差值是很小的)。
經過數百萬筆的睡眠數據分析,他們發現一個月大的新生兒睡眠跟進食毫無規律可言,他們隨時隨地都會有生理需求;到了4個月大,作息模式也還沒有很明顯,直到8個月才漸漸有明顯的作息模式。到孩子一歲,大部分的嬰兒幾乎能睡過夜,且一天會有兩次小睡。
當然,有許多父母會透過「訓練」的方式,讓嬰兒提早有固定的作息模式,當然有些嬰兒有自己的氣質,不受父母控制(笑),足足讓父母疲勞好一段時間,但有了這個研究,父母們至少能安慰自己:「一年後我就解脫了!」
2.嬰兒日夜顛倒
嬰兒睡眠還有個讓父母困擾的問題:日夜顛倒。有的孩子白天睡得很沈,怎麼叫都叫不醒,但到了12點卻開始開趴,讓父母忙了一整個白天後晚上還不能休息,打起精神應付亢奮的嬰兒。
有鑑於此,愛荷華大學的心理與大腦科學教授Mark Blumberg便利用新生的老鼠做研究,發現只要是新生兒,他們的大腦神經尚未發育完全,區分晝夜大腦區塊跟主管睡眠的區塊完全沒辦法共同運作,導致有些嬰兒即便出生3、4個月了,仍有可能日夜顛倒。
3.嬰兒的驚嚇反射
嬰兒睡不好還有個原因,就是「驚嚇反射」。他們常常因為一個抽動就驚醒,因此我們習慣幫新生兒包包巾,綁著他們,除了減少他們抽動驚嚇的幅度,也提供安全感。而Mark Blumberg也對此現象感到好奇:「為什麼嬰兒會在睡覺時頻繁地抽搐呢?」
Mark Blumberg幫睡覺的嬰兒戴上測量腦電波用的電極帽,觀察嬰兒睡覺後的大腦活動,得出一個結論:「嬰兒的每次抽動,都是在了解自己的身體。包含肌肉的定位、如何運作、連結、如何控制關節……等等。」因此多讓嬰兒睡覺,有助於嬰兒各項動作發展。
4.睡眠對嬰兒記憶的重要性
嬰兒多睡覺除了有助於生理發展,對記憶力也有顯著的貢獻。本紀錄片最後一個探討的重點就是:「嬰兒睡眠,對學習有沒有影響?」
本次的實驗很簡單,就是將嬰兒分成兩個對照組。嬰兒們會先玩8個玩法不同、且稍微複雜的玩具,並測試小睡後嬰兒能不能記得那8個玩具的玩法。實驗發現:有小睡的嬰兒幾乎都能記得不同玩具的玩法,但沒有小睡的嬰兒卻不記得玩具正確的玩法。
由此實驗證明,睡眠對孩子的學習能力非常重要!想讓孩子學會認字、認顏色、圖案,學習生活自理,除了多次反覆練習,讓孩子小睡也有助於「記憶力」,記住剛剛所學的知識,效果一定會比不睡覺來的好。
嬰兒睡覺好處真的很多,不只能讓孩子的各項發展比較好,也有助於他們的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父母賺到了暫時喘口氣的時間(笑)。當然每個孩子所需的睡眠時間或習慣不盡相同,父母還是要視孩子的氣質給予最恰當的作息喔~
Source: NETFLIX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