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這部電影不是部「母」力全開的電影,光是題材和瑪姬葛倫霍、薇拉戴維絲便足以叫我衝進電影院了。
如果,不能讓一切變好,那至少維持現狀吧!
如果,這一切糟到谷底,那麼我要改變現況!
試問,這兩者之間,誰對?誰錯?
瑕不掩瑜。若以純電影角度而言,這是我對《永不放棄》所下的註解。繼「野獸情人」後,導演丹尼爾巴爾茲總算挑對好劇本。我相信《永不放棄》本身是個相當好發揮的題材,電影中亦得以看出丹尼爾巴爾茲動用不少資源,充份清楚地交代並架構起電影結構,使得《永不放棄》看來立體生動。或許由於題材架構過於龐大,電影節奏銜接轉折上略顯生硬,電影後半段有幾處劇情予人一種突遭亂流的顛跛感,不過電影整體看來仍然優秀出色。
我試著從不同角度思考,《永不放棄》並不能讓我感到丹尼爾巴爾茲長足進度,雖然改編真人真事並非易事,不過某種層面上卻是相對省力氣的事情。除卻故事本身題才相當引人,瑪姬葛倫霍、薇拉戴維絲、荷莉杭特等人出色演技詮譯絕對功不可沒。然,若今日故事題材演員不變,將丹色爾巴爾茲替換為其他名導,《永不放棄》是否仍能讓我愛不釋手?
我的答案是「不會」。我甚至對我所思索出的結論感到驚奇,我認為丹尼爾巴爾茲手中的《永不放棄》是濃度最為恰當的版本,今天若交由其他名導手執導筒,或許有可能過於熱血勵志,抑或令人因無奈哀傷的氛圍,進而偏離《永不放棄》原來應有的味道。這年頭拍勵志片不難,難得的是勵志片拍好而不浮濫,單就這點我便願以予《永不放棄》熱烈掌聲。
猶記得薇拉戴維絲在「姐妹」裡的台詞「I`m kind, I`m smart, I am ... IMPORTENT !!!」,一如《永不放棄》裡另一句「Dare read, write, speak...... Dare to think !」,這兩句強調自我認知的台詞,狠狠地敲擊著我心房。我想這是我無法不喜歡瑪姬葛倫霍在《永不放棄》裡每一次燦爛笑容,和薇拉戴維絲每一滴悲傷眼淚的原因。因為沒有人會相信你,這世界也不會相信你,甚至有可能你也不會相信你自己,但若連你也無法相信自己,你的人生將止步於此。
我不知道,你是否也對龐大無情的體制感到絕望?體制磨耗一個人的熱情與靈魂是如此迅速,把你變成一個順服體制怨天尤人的混蛋甚至不需要用超過你從幼稚園畢業的時間。體制使人僵化,從裡到外的,同化再擴散。各種媒體或是言論平台更常洗腦我們,讓我們阿Q地學會「若我們不能改變環境,至少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這樣的價值觀沒有不好。但在相對安全的價值觀保護下,靈魂隨著體制侵蝕腐敗,改變之於我們,竟成為一種夢想。
但真實人生中,還是有人改變了,有人赤手空拳單槍匹馬地單挑了體制。因為愛,也因為她敢。我深信過程必定有如站在拳擊擂台上遭人一次次痛擊,卻仍得再度搖搖晃晃地爬起。這是場沒有對錯的戰爭,卻有著絕對懸殊的強弱之分。《永不放棄》寫實描繪出當前體制崩壞,人為求安身立命,既渴望救贖,卻又害怕改變的矛盾現況。而欲改變的一方出現時,卻成為了相對弱勢,這是場太艱難的戰役,你所面對的不止是生銹斑駁的腐敗體制,以及來自各方害怕改變種種阻力磨難,甚至最大的敵人,可能是你自己的無奈心酸。
寫到這裡,我仍會想起《永不放棄》中瑪姬葛倫霍無視困難的氣魄,與薇拉戴維絲終於肯為失序人生奮戰一次的甦醒勇氣。這是個矛盾的年代,我們需要面對的敵人過於強大,大多數人都敗下陣來,我們在反覆失敗的社會化過程中學會保護自己,現實中的磨難是我們最慣用的藉口理由。但你知道嗎?就像飾演女兒的Emily Alyn Lind在片尾所說的「希望」,《永不放棄》告訴我的不是人生大道理,只是一份單純的「希望」。
活在底層的人最急欲改變,不論是生活上的,或是人生谷底的,即使是佔大多數身處體制之中的人也同樣希望改變。前車之鑑太多,這場戰爭中你的對手們沒有人認為自已足以創造奇蹟,所以只能等待,最後沉沒腐敗。卻忘記了,其實奇蹟只是你真心地希望成就一件事情,只要你敢。
《永不放棄》是部連預告片都能讓你回想勇氣的精采電影,若你正想要改變,去看看吧!
如果連這個世界也不會相信你,請你一定要記得,至少相信你自己。Do it !!If You 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