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好像越來越難溝通,沒講幾句就想回房間、給他點提醒就嫌父母煩,想找他聊天卻都不願意說自己的事,小時候明明感情很好,怎麼現在就變這樣子?想必很多媽媽都會有這種煩惱,青春期的確是個非常棘手的時期,孩子的心思變得細膩、情緒難以控制,而孩子越急著長大脫離父母,父母就越焦慮地想要控制孩子,但孩子是否能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大人,就要看父母在青春期對孩子的態度了!
把擔心藏起來,把愛說出來
孩子上國中開始會有更難的作業、報告,還有更複雜的交友關係,爸媽們都會擔心孩子便當盒帶了嗎?媽媽下次直接幫你放進書包。在學校有沒有被欺負?爸爸送飲料給班上同學請他們好好照顧你。怎麼考60分?媽媽幫你報好補習班了。其實,爸媽這種「貼身管家」的行為會導致孩子失去思考能力,無法獨立解決問題,也學不會自律。如果孩子從來都不用自己整理書包,他怎麼會記住要帶什麼?如果孩子發現你在乎的比他在乎的多,他就會把腦袋放空,因為他不用去想,有人就會幫他做好了。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父母不在的時候也能好好照顧自己,就趁還能夠犯錯的時候多讓孩子練習,藏起我們的擔心,忍耐不提醒、不碎念,相信孩子自己做得到,除非孩子主動詢問我們的意見,否則不多說、不建議。
害怕孩子不敢問、不願意問怎麼辦?通常孩子不問,都是怕爸媽會批評、嘲笑自己,因為我們很習慣用上對下的方式對孩子說話,而青少年最反感的就是被看不起,我們不是因為年紀比較大所以夠格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比較有智慧,孩子不想聽「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而是「這個我有經歷過,當時我......」。如果真的忍不住,就愛代替提醒,告訴孩子:「媽媽愛你,媽媽會一直支持你。」當孩子知道不管怎麼樣父母都會站在自己的背後,就更容易開口求助。
不提醒,我怕只是放任孩子
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真的完全放手,孩子恐怕也只是越來越軟爛,因此日本育兒專家菅原裕子在《日本媽媽這樣教自立》書中提到:劃好底線、建立規則,在規則內支持孩子做自己,且規則必須遵守三個原則:
1.孩子與父母共同討論訂定規則
提出自己的要求,向對方提案並共同討論出規則。這像一個互相說服的過程,不管規則的內容是什麼,雙方都必須心服口服、發自內心願意遵守才有意義。需要注意的點是規則必須是能力範圍內、明確可以做到且沒有例外的,例如要求孩子每次考試都考100分,這是不可能一直做到的,就是無效的規則。
2.設定罰則並嚴格遵守規則
前面說到規則必須嚴格遵守、沒有例外,作為動力可以設定罰則,罰則也是雙方討論出來的結果,且須明確、有時效。例如規定孩子超過10點不能看手機,若違反規則,則9點就將手機交給媽媽,明天早上歸還,為期三天。需要注意的點是當孩子違反規則時,不要落井下石,孩子已經接受懲罰,接下來我們只要繼續鼓勵孩子做到就行了!
3.在規則內讓孩子自由發揮
如今已經有了規則,孩子沒有違反規則的情況下我們就不要再去管他要怎麼做,例如已經規定孩子的英文期中考要考到80分(是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到,雙方討論出來的分數),我們就不去管孩子是要每天都讀英文還是考前才臨時抱佛腳,讓孩子自己決定怎麼做且承擔後果,孩子會從失敗中學習,漸漸找出對自己來說最好的方式!
《日本媽媽這樣教自立》
sorce:pexels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