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北極》
第十章 詭譎多變的天氣
二○○九年到二○一○年、二○一○年到二○一一年、二○一四年(一月)以及二○一四年到二○一五年等,這幾年的冬季,美國東部與西歐極為寒冷。
這種極端天氣嚴重衝擊美國的玉米收成,使得解決非洲饑荒的儲糧大幅減少。這種情況若在重要的農作期間發生,顯而易見的會導致北半球中緯度的主要作物生產區無法耕作,進而造成大規模的饑荒,甚而造成某些國家的政治動盪不安。我們都知道,天氣會不斷改變,偶爾冬季天氣異常也不足為奇,只能算是一種隨機波動;然而,天氣異常若在六年之間重複發生,並逐漸表露某種新的氣候模式,此時,就必須思考它是否跟地球的其他明顯變遷有關。氣候異常的現象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逐漸擴散,且持續不斷發生,逐漸蔓延至全球各地,呈現出相對的信號(先暖再冷,再從冷變暖),這點暗示高速氣流已經有所改變。
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珍妮佛‧法蘭西斯(Jennifer Francis)與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史蒂芬‧維拉斯(Stephen Vavrus)曾提出一個合理的機制,率先在論文中指出,高速氣流的改變與逐漸減弱的緯向(南─北)風,與北極夏季的海冰消融有關。如果他們的推斷正確,短暫的天氣改變,就會成為長久的氣候變遷,最終使得冬季與春季的天氣,變得極為糟糕,不僅會嚴重衝擊中緯度國家的經濟,同時極端的天災,例如二○一二年侵襲美國東海岸的桑迪颶風(Hurricane Sandy)也會更頻繁的發生。
除了影響天氣,海冰消融也會讓人類更難溫飽:高山冰河消失之後缺乏了冰雪,減少了糧食作物區在春天的可用水量。
天氣與高速氣流
近幾年來,極端的天氣異常現象主要發生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單單二○一四年到二○一五年的冬季,舊金山就在加州乾旱期,首度創下一月無降雨的紀錄,美國中西部與東北部也異常寒冷,而新英格蘭地區則下起大風雪。
基本上,北半球的天氣受到兩個大型氣團持續的複雜交互作用影響:一是以北極為中心的極地氣團(polar air mass),二是位於低緯度的溫暖熱帶氣團(tropical air mass)。其實全球的溫度並非隨著緯度高低,而平穩逐漸變化,而是在低緯度熱帶氣團與極地氣團的交界處發生急劇變化;這個氣團交界稱為極鋒(Polar Front),是一種氣團碰撞區,大西洋低氣壓就是在此生成;而低氣壓的行進路徑會受到本身所在位置的影響。
陡峭的氣壓梯度(pressure gradient)若發生於高層大氣(氣團交界的伴生現象),會形成狹窄的高海拔強風帶,偶爾風速會超過時速二百英里(約三百二十二公里),而它會在對流層頂(tropopause)的下方生成(到了對流層頂的高度後,大氣溫度便不再隨著高度攀升而下降,而是準備回溫;極區的對流層頂高度大約是九公里)。南北半球都會出現前述的風帶,通稱為高速氣流。而「極地高速氣流」(Polar jet stream)通常指北半球的高速氣流,它與極鋒有關。極鋒兩側的的溫差越大,極地高速氣流便越強烈:通常在冬季通會比較強烈,因為那時無日照的嚴寒北極與中緯度地區的溫差通常也最大。經常搭機在大西洋上空往返歐美兩地的旅客,一定很熟悉高速氣流。若從美國飛往歐洲,高速氣流就是強勁的順風,反之則成了強勢的逆風。
極鋒兩側速度落差太大而讓氣流不穩定,因此高速氣流並非筆直前進,而是沿著曲折的路徑前行。高速氣流越緩慢,曲折的程度便越大。近來,高速氣流曲折的程度越來越大;換言之,曲折路徑橫跨的南北範圍越來越廣。這便驅動了另一種能量回饋:位於高速氣流邊界、靠近熱帶區域的北行氣團會替北極帶來較為溫暖的空氣,而靠近極地側的南行氣團則將寒冷的空氣帶離北極,送到比以往緯度更低的地區。
因此,高速氣流曲折路徑增大範圍後,便會讓更多熱能從中緯度地區流到高緯度地區,進而加劇了北極的暖化,減少了極地氣團與中緯度氣團的溫差,導致高速氣流減速、路徑曲折幅度擴大,使得熱能交換的回饋效應增強。因此,法蘭西斯與維拉斯提出的機制便被稱為「高速氣流回饋」:北極海冰的消融讓高速氣流改變位置,而高速氣流改變後,又會讓海冰消融得更快。除了振幅加大,曲折路徑順流(向東)移動的速度也會趨緩,讓天氣模式越發穩定,使得乾旱、水災、熱浪、寒流等現象得以持續更久,進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曲折路徑範圍擴大之後,其影響已不限於本身,更會擴及到更南的地區,這是因為空氣流動減緩。其中一項效應,就是大西洋熱帶地區會出現更多颶風,因為被送往北極的熱能減少(北極暖化之後,與低緯度地區的溫差便會縮減)。如此一來,停留於熱帶地區的熱能便會增加,讓大西洋熱帶海域與墨西哥灣的表層海水更加溫暖,使得更多的颶風成形。
第十三章 地球的現況
本書到目前為止,將焦點都放在北極和南極的生態改變;而現在我們該來看看地球整體的情況,思考現在的我們正處於什麼的狀態。
首先,溫室氣體濃度的增長完全沒有緩和的趨勢。儘管政客們信誓旦旦的掛保證,有些國家也已致力推動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中國和印度等過於仰賴能源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造成重大衝擊,不斷地讓二氧化碳濃度向上攀升。目前,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來到四百零四 ppm(至二○一六年初),如此高含量所造成的氣候變遷現象,已不可能毫無破壞性。
二氧化碳的含量仍加速攀升、毫無間歇,更沒有任何減緩的徵兆,令人十分憂心。別忘了,所有的二氧化碳都有潛在的輻射強迫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無論二氧化碳是否被海洋或植物吸收,擺在眼前事實是這些二氧化碳已被從地底萃取而出,置入全球氣候系統內,在現在或未來,其輻射強迫作用必定會為地球增添熱度。如同在第九章曾提到的,甲烷是更令人憂心的溫室氣體。在一九九○年代,大氣層中甲烷含量的增長速度一度停滯,當時人們確實鬆了一口氣,以為某個自然法則終於發揮效用了;事實並非如此。到了二○○八年,甲烷的含量又再次開始攀升,其增幅直逼一九八○年代的增長速率。值得一提的是,甲烷含量再次增長的時機,似乎和北極陸架海床暖化,導致夏季海冰大幅退縮的時間點一致,也因此更加確立北極離岸暖化作用和全球甲烷含量之間的關聯,但這也意味者會有更嚴重的災難發生。
其次,每項全球指標看起來都不甚樂觀。全球總人口數目前已達七十億,預計會在二○五○年增至九十七億,並且在二一○○年達到一百一十二億。很難預測未來要如何供足糧食給這麼多的人;氣候暖化已導致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可耕農地的減少,雖然理論上,高緯度地區的農業產值會因暖化增高,有助於舒緩非洲的糧食問題,但事實上,農產量因受極端氣候影響而遲遲無法提升。我們不斷的砍伐森林,將水資源消耗殆盡。為了養活眾多人口,農產業被迫成為密集且高度仰賴能源的產業,變得對工業原物料的短缺十分敏感。諾貝爾得主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曾試圖敲響警鐘,提醒世人注意製造人工肥料時不可獲缺的磷,已經出現短缺的情況。其中,聯合國對於二一○○年的人口預測,尤其令人擔憂,因為人口問題將在各大洲呈現不同局面:多數大陸的人口會有大幅增長的情況,但仍在可以應變的範圍之內。歐洲的人口則不增反減,而非洲的人口數量卻會增長四倍之多,從十一億增加到四十四億。
非洲目前已無法自給自足,若再加上全球暖化嚴重擾亂了糧食生產、造成荒漠化現象,如此惡劣的條件下,非洲要如何因應人口增長了四倍的情況?答案是非洲辦不到,世界其他區域要負責供應糧食給非洲。然而,其他地區也有自己的問題需要煩惱。不難想像,在人們缺乏同情心和援助物資的短缺的情況下,大規模的飢荒將無法避免。世界又會如何因應自己自私的行為造成的後果呢?我不敢想像人性會變得多劣質,又會提出何等荒唐的說法,為自己的袖手旁觀脫罪。
地球生病了嗎?
事實上,人口問題涉及的不只是糧食層面而已。每一個人都是碳排放者,因此,減少碳排放的工作,會因為人口增加而變得更棘手。世界上每個人所需的糧食,或多或少都需要空間來栽種,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各地正大規模的砍伐森林,但此時,也正是我們最需要大規模造林,以減低二氧化碳含量的時刻。每個人也都需要飲用水,然而淡水資源日亦減少,迫使我們更加依賴海水淡化這個能源密集、會增加碳排放的作為。由此可見,我們很難否認這個等式:人口越多=碳排放量越高。然而現在的我們似乎早已遺忘,人口爆炸的問題中,是那些因素讓一九七○年代的全球體系分析師如此憂心忡忡,就如同在《成長的限制》(一九七二年出版)一書中曾提到的問題;這個問題仍然存在,且尚待解決,除了在中國曾一度因某種激烈的手段而獲得控制外。
經濟上,全球整體的金融體系搖晃不定,仍需要不斷地成長才能維持穩定的狀態,銀行體系像是寄生蟲般地逐漸把地球榨乾。目前,世界各國包含中國在內都奉行資本主義,追求的當然不是永續均衡型的社會。每個人都心知肚明,若各方面都成指數型增長,終將招致災難。然而,各國的金融首長似乎傾全力推動經濟成長,設法讓國家脫離自己或前朝所招致的財務困境,卻從未有人仔細思考要如何讓經濟朝永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然而,最可悲的是社會上,民眾已對局勢麻痺不仁。在一九六○年代,西方的年輕人曾為了一些的理想而群起發聲,共同對抗種族主義、參與越戰等,展現了對世界的入世之心。反觀現今的情況,在這全球局勢與個人的利害關係更為密切,世界問題更迫切需要解決之時,民眾卻反而表現地事不關己。各年齡層的選民,各家公司行號,各個政府機關對於研究如何打造一個永續的地球毫無熱忱,只在乎追求個人財富和舒適。只要我們還能在多享受奢侈品幾年,可以駕駛豪華轎車,或搭機到海灘度假,我們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去擔心未來必定會出現的疾病、貧窮、戰爭、犯罪,和最終的糧食資源的耗竭和飢荒等災難。這些災難都和當前迅速變遷的氣候系統有關。年輕一代無心傾聽,亦無意行動,而長者也不願帶頭,不願教導示範。
如果我們去問世界知名小說《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中的米考柏先生(Mr Micawber)該怎麼辦,他肯定會回答:「最後一定會出現轉機,讓所有人免於災難的。」然而,這個轉機會是什麼呢?以下是一些似乎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
- 上帝突然決定該是耶穌二次降臨的時候了。(這確實是美國某些民眾認為,不須採取任何行動來應對氣候變遷的理由)
- 世界上確實有外星人,他們自一九四七年來不斷關注地球,因為他們計劃要佔領地球,拯救人類。
- 會有人研發出一個神奇的裝置,無限量供應潔淨的能源。這可能得仰賴新奇的物理發明,像是冷融合,或根據現有的物理研究,研發出可行的熱融合系統,但或許還得等上二十年的時間。
- 地球可能會受到一顆巨型隕石的撞擊,將所有生物毀滅。
- 某個偏遠的非洲叢林中,出現了一株新的病毒,蔓延全球,導致所有或大多數人類受感染而滅絕。
- 世界或許會陷入大型的核武戰爭中。
我的看法是,一味地等待轉機出現,等到壞事出現的機率,往往比等到好事來的高。自我救贖的關鍵,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也取決於我們自身的行動。
【延伸閱讀】
妞書僮:2050年後人類將無法在地球上居住?!《消失中的北極》新書轉載2-1
好書不寂寞,妞書僮來陪你看看書
這完全就是紀錄片《洪水來臨前》的「北極冰層版」,不單單只是想要嚇唬妞妞們,這是攸關地球人類生命存亡的關鍵報告啊!
本文摘自《消失中的北極》
出版社:采實文化
作者:彼得.瓦哈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