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適逢日韓建交五十周年,同時也在美國的斡旋下,讓日本政府針對二戰期間被迫作為日軍慰安婦的韓國女性進行道歉與賠償,雖然韓國民間聲援團體對這項「由上而下」的大和解仍有許多不滿,但也讓慰安婦這個歷史的創傷為更多人討論。
而在韓國今年甫上映的電影中,慰安婦題材的《鬼鄉》則在上映首日便締造票房佳績,甚至超越好萊塢的《死侍》。
《鬼鄉》描述了1943年被日軍抓走成為慰安婦少女們的故事。由趙正來導演執導,這部作品故事歷經14年的構思,一切起源於他在2002年時在慰安婦受害人援助機構「分享之家」進行服務時所聽到的故事,那些在不知情、一頭霧水狀況下被迫離開家人的少女們,發生的比你想像還要更心痛的人生。
特別的是,《鬼鄉》一篇一半以上的製作費用全靠募資完成,並靠著多次試映累積口碑,吸引國民注意。即便並非大型電影發行公司,仍在眾多困難情況下達到驚人的成果。
慰安婦所承受的不只是戰時承受身體上的凌虐煎熬,戰後返回社會後更要遭受他人歧異的眼光或是欺凌。那些在如花年歲被擄走的女孩們,被搶走的除了最美麗的那段青春歲月,還有這段空白期後的生命其實也都再也回不到軌道上了。
Source: ”동주” 강하늘 "”동주”는 인생에 남을 뜻깊은 작품"-focus
從《鬼鄉》的成功可以看見韓國群眾對於國家歷史、文化越來越高漲的民族意識和關心,比《鬼鄉》早幾天上映的《東柱》,描寫的則是日治時期韓國詩人尹東柱與其好友宋夢奎的一生,講述那個被殖民、壓抑時代下關於創作與夢想的心事。
Source: byeogjin-kang-huffingtonpost
事實上近年來韓國有許多這類描繪大時代對國家個體影響的電影。像是2014年討論韓戰與越戰中親人流離失所的《國際市場》,或是去年在韓上映,以韓國西海延坪島附近的第二次延坪海戰為主題的《延坪海戰》,這些人文紀實的電影獲得票房的支持,正是公民社會意識上升的強烈訊息。
Source:蘆葦之歌 慰安婦阿嬤光影紀實-臉書
其實台灣在去年也有不少與國家自身歷史相關的電影上映,大多都是以紀錄片的形式播映,像是同樣描述慰安婦故事的《蘆葦之歌》,還有在台成長的日人卻在二戰時被迫「返鄉」回日本的《灣生回家》等等。
如何讓歷史走出課本,或是講出那些課本隻字片語外更多的民族故事,除了是藝術創作者的目標,更是我們都該回頭去理解的事情,因為過去的傷痛不會真的過去了,而是藏在歷史的膿瘡中繼續變形、衍伸成更多的不正義。
Source: join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