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防曬的重要性也逐漸被民眾所了解,這兩件都是好事。畢竟防曬沒做好,除了造成曬傷、曬黑與老化以外,還有可能導致皮膚疾病甚至是癌症的風險。而我們身為一個島國,如果不重視環境保護,污染了生養我們的土地,我們也終將無處可去。但這其中出現了一個矛盾之處:「使用防曬劑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在防曬與環保之中,到底要如何取得平衡,就真的是個超級大議題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價值體系去做出判斷。而我們醫療專業人員的工作,就是儘可能提供資訊,做為大家判斷的依據了。
今天我們就要來碰觸這個重要,但鮮少有人講得清楚的重大議題。一樣是經過團隊的專家爬梳文獻之後,整理出來的結果。必須先聲明的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目前我們認為有害的,可能在日後會被翻案,甚至更有可能更新更好的防曬劑被推出。因此我們這篇文章,根據的是「截至目前為止的科學證據」。之後如果有更新、更有證據力的研究,我們會在這篇文章中更新。
首先要講的問題是:防曬劑是否會造成「珊瑚白化」?
珊瑚的生長和溫度、紫外線、化學物質以及其他任何改變環境的因素都可能有關。單獨只有珊瑚是沒辦法存活的,珊瑚需要依靠它的「共生藻」,把太陽能轉化成可儲存的能量供珊瑚使用,並吸收珊瑚的含氮廢物,把它轉換成可利用的養分。珊瑚跟共生藻就是一組命運共同體,缺一不可,但因為篇幅關係,有關珊瑚與共生藻我們只能介紹到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閱讀科技部的這篇文章。
而 2008 年一篇有關珊瑚的研究指出 (1) ,有些防曬劑會引發珊瑚共生藻周圍或體內細胞病毒的大量複製,造成共生藻感染病毒死亡。死亡的共生藻會從珊瑚組織釋放,我們從外觀看就像一團混濁液體從珊瑚冒出。沒有共生藻的珊瑚,會變得非常虛弱,然後漸漸白化,進而死亡。
病毒在共生藻細胞膜外
在這篇研究中提到的防曬劑包括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 、 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和 Benzophenone-3 這三種。但在另外一個研究中也發現其他成分,例如:防腐劑 Butylparaben 、多氯聯苯和殺蟲劑也有類似現象 (2) 。
實驗顯示,含有這些成分的防曬產品,濃度只要達到 10 ppm 即會造成珊瑚白化。另一篇 2015 年的研究 (3) ,作者發現 62 ppt ( 1ppm=1,000,000ppt )的 Benzophenone-3 即會影響珊瑚生長。這濃度有多微量?相當於一滴水滴入 6.5 個奧運泳池的濃度。而在夏威夷海灘,早晨無泳客的海洋就有 700 ppt 以上的 Benzophenone-3 濃度,其他研究也指出,全世界有珊瑚的海域, Benzophenone-3 濃度介於 100-100,000 ppt 之間,都是會影響珊瑚生長的濃度 (4) 。但也有其它防曬劑是相對安全的,我們可從 2008 年的這同一篇研究中知道另 3 種防曬劑 Octocrylene 、 Ethylhexyl salicylate 、 Butyl Methoxydibenzoylmethane 並沒有發現會使珊瑚白化。
但有關防曬劑的影響,我們還必須考慮一件事情:生物累積性。
防曬劑的生物累積性與對生物造成的影響
海洋存在的防曬劑不單只是因為海上活動所留下的,還有部分是來自於汙水處理廠所排出 (5) ,我們平常洗澡、洗臉、洗衣、清潔和排泄(部分會被人體微量吸收的防曬劑經皮吸收後排出)都可能有防曬劑 (6) 。汙水處理能攔截大部分防曬劑,但無法完全排除 (7) 。由於大部分的防曬成分都是脂溶性,能和脂肪組織相容,且易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若是高穩定性的成分會更容易堆積在生物體內不易排出。因此目前有關化學性防曬劑的開發,都努力朝向讓分子更大,更不容易被皮膚吸收。這部分的差異,可以回去複習一下物理性防曬和化學性防曬的比較。
香港有研究檢測出,在魚、貽貝和蛤蠣體內有 Benzophenone-3 、 Benzophenone-8 、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 、 Octocrylene 、 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和 Ethylhexyl Dimethyl PABA 等防曬劑 (8),另一項研究更發現,存在魚體內的防曬劑濃度是海洋的 5000 倍以上 (9) 。
英國環保署曾在 2008 年利用防曬劑的分子結構、物理化學性質經過計算、預測和實驗數據綜合評估防曬劑的環境暴露風險 (10) 。他們總共選出 10 種應優先研究的防曬劑,這 10 種成分可能因生物累積性高、使用量高、暴露濃度高或毒性高等因素而被列入(見下表)。有些成分的高毒性已有研究證實,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 、 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和 Benzophenone-3 相較其他成分,都有較高的毒性反應 (8、11) 。
防曬劑對海洋環境或生物的最終影響目前大部分都還不夠清楚 (8) ,不過若將生物累積性、地球食物鏈和帶有微量雌激素活性的防曬劑放在一起看,長期來說,對海洋或整個人類生活的影響也許會越來越大,確實是值得大家一起思考的議題 (12-13) 。
以下這個表格,我們整理了上述相關研究中提到的 16 種防曬劑,做出這個表格,供有興趣的民眾與專業人士參考。
講這麼多,那到底去海邊要不要擦防曬?怎麼防曬?怎麼挑防曬產品?
截至目前的醫學研究,我們會建議你「要防曬」。防曬的原則還是最基本的防曬ABC 這個心法。
A(Avoid) :避免在上午 10 點到下午 2 點間進行超過 20 分鐘的戶外活動。如果是夏天,可能要視情況延後到下午 3 點。
B(Block):要塗抹防曬產品,依所處環境選擇合適的防曬係數。會下水或流汗的話,就要挑選防水的產品,並在一定時間內補擦(通常是 2 小時)。
C(Cover):出門曝曬在陽光下時,應為肌膚提供適當遮蔽物。例如如撐陽傘、戴帽子、戴太陽眼鏡、或是穿著長袖衣物等,加強物理性防曬。有些泳衣、潛水衣也都具有 UPF 的標示,可參考使用。但如果你想穿著比基尼秀身材,大概就很難降低防曬劑的使用囉。
做到 A 和 C 這兩點,就可以降低防曬劑的使用量。選用防曬產品時,可避開上面表格中打勾特別多的那幾項防曬劑。有些環保團體選定的「海洋友善」、「珊瑚友好」這類的產品,基本上建議大家就是參考就好,因為目前看起來,這類的選定標準客觀性還是不太足夠,畢竟防曬產品「不是只有防曬劑」,還有許多其他成分,都需要一併考慮。但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海洋友善」,還是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在和邱品齊醫師討論這個議題時,他也表示:「畢竟防曬劑造成的問題,暴露劑量與時間是重點。此外目前研究只針對某些成份,不是針對特定產品,所以即使防曬成份不用這幾款,也不表示產品就一定沒問題。」
但別忘了,會造成海洋污染的,其實不只是防曬劑本身,還包含許許多多生活中的用品,例如塑膠袋就是一個明確的例子。你如果不用防曬劑,卻狂用塑膠袋或製造大量其它污染廢棄物,這道理上說得通嗎?
追求環保絕對是正確的,也永遠可以做得更好。 MedPartner 團隊長期以來對環保議題的關注,相信大家也都看在眼裡。但每個人對環保有不同的標準與想法,我們也不願意去對任何人做泛道德式的譴責。大家都必須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對」的,每個做法都一定有「更環保」或「更不環保」的作法。在做好防曬避免皮膚曬傷的原則下,用合理的方式減少用量、避開相對危險的成分、持續努力開發更安全環保的防曬劑,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以下僅提供作者「個人」目前的選擇方式:
避免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間到海邊,並穿著具有紫外線隔絕能力的泳衣或潛水衣。因為個人比較不怕曬黑,相對比較擔心曬傷,因此會選擇抗水性佳的純物理性防曬,並定期補擦。
請仔細讀完這篇文章,不要只看其中一段,避免不完整的理解。相信你也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別忘了幫我們留下個讚,並多分享給需要的人喔!
Reference
1.Danovaro, Roberto, et al. “Sunscreens cause coral bleaching by promoting viral infection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6.4 (2008): 441.
2.Cochran, Pamela K., Christina A. Kellogg, and John H. Paul. “Prophage induction of indigenous marine lysogenic bacteria by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1998): 125-133.
3.Downs, Craig A., et al. “Toxicopathological effects of the sunscreen UV filter, oxybenzone (benzophenone-3), on coral planulae and cultured primary cells and its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in Hawaii and the US Virgin Islands.”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70.2 (2016): 265.
4.http://www.marinesafe.org/blog/2016/03/18/sunscreen-pollution/
5.Groz, M. Picot, et al. “Detection of emerging contaminants (UV filters, UV stabilizers and musks) in marine mussels from Portuguese coast by QuEChERS extraction and GC–MS/M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93 (2014): 162-169.
6.Asimakopoulos, Alexandros G., Nikolaos S. Thomaidis, and Kurunthachalam Kannan.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bisphenol A diglycidyl ethers, p-hydroxybenzoic acid esters (parabens), benzophenone type-UV filters, triclosan, and triclocarban in human urine from Athens, Greec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70 (2014): 1243-1249.
7.Balmer, Marianne E., et al. “Occurrence of some organic UV filters in wastewater, in surface waters, and in fish from Swiss lak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39.4 (2005): 953-962.
8.Sang, Ziye, and Kelvin Sze-Yin Leung. “Environmental occurrence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organic UV filters in marine organisms from Hong Kong coastal water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66 (2016): 489-498.
9.Hany, J., Nagel, R. “Detection of UV-sunscreen agents in breast milk.” Dtsch. Lebensm. 91 (1995) 341–345.
10.10.Killeen, S. “UV-Filters in Cosmetics–Prioritisation fo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Environment Agency Handbook (2008).
11.11.Martins Ferreira Miranda de Távora, João. Presence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ersonal-care products (UV filters) in urban aquatic ecosystems. MS thesis. 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Catalunya, 2014.
12.Fent, Karl, Armin Zenker, and Maja Rapp.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estrogenic UV-filters in aquatic ecosystems in Switzerl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58.5 (2010): 1817-1824.
13.Gago-Ferrero, Pablo, M. Silvia Díaz-Cruz, and Damià Barceló. “UV filters bioaccumulation in fish from Iberian river basin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18 (2015): 518-525.
新聞來源: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看更多「保養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