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真的善良,還是習慣了妥協?
心理諮詢師慕顏歌慧黠又有態度的觀點與文字,經常一語道破世道困境,為千萬人指引迷津,屢屢成為網路瘋傳的金句語錄。她最直指人心的觀點,就是在這時代,為「善良」寫下新的定義,破解許多人心中長久的兩難糾結。她認為,想要讓別人看見你的良善,你得用自己的光彩照亮自己。善良是一種選擇,不要習慣了容忍和退讓,結果慣縱他人,為難自己。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內容摘錄
你太善良太心軟別人就會欺負你,你可以不欺負人,但別讓別人欺負你。
如果你對所有事都來者不拒,那會怎麼樣?拒絕別人,又會怎麼樣呢?對於很多人來說,說「不」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起碼對我是這樣。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給了我這樣一種錯覺,好像說「不」本身,對別人就是一種傷害。所以,我從來都對如何恰當地說「不」非常感興趣,也很佩服那些始終忠於自己的內心且勇敢說「不」的人。
相信在這個「好人」文化深入骨髓的社會中,很多人都感同身受。雖然我們並不知道所謂「好人」的確切定義,但是我們有種感覺就是,似乎好人對別人的要求和期望從不說「不」,因為我們習慣了取悅別人,拒絕就意味著傷害。
一份研究表明,愛取悅他人的人易向潛在的社交壓力屈服。如果取悅者的朋友正吃甜品(比如說糖果),那麼取悅者常常會選擇吃跟他的朋友數目相同的糖果,這樣他的朋友就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尷尬。換句話說,在某種情況下,我們認為朋友的舒適感比自己的更重要。
而事實是,在生活中,拒絕來自朋友的邀請,或是拒絕去做工作中那些並非由自己負責的專案,是完全正常的一種行為。雖然拒絕他人的邀請或要求會讓你覺得不舒服,但從長遠來說,你是在幫自己,因為這樣會讓你避免去做很多無用功。
我們之所以不敢說「不」,是因為感覺說「不」是可恥的,很多人從小就沒法忍受別人對自己失望,潛意識裡希望周圍的所有人都喜歡自己。在單位裡努力做事讓領導滿意,讓同事開心;回家後不辭辛苦做好所有的家務讓家人滿意,讓伴侶安心;在電話裡,從來不去回絕父母或親戚交代的事情。但是,有沒有那麼一刻,真的覺得很累很累,甚至感到深深的委屈和生氣,為什麼做個好人就這麼難?
一個女孩說:「以前我認為拒絕別人很自私,所以別人說什麼都馬上說好。特別剛工作那會兒,同事說什麼就做什麼,給他們買飯,拿外賣,取快遞……後來,他們把所有的雜活都推給我,甚至因此耽誤了自己的正事而被主管罵……其實我是想拒絕的,但又怕因此被同事孤立,所以只好自己承受下來。在大半年時間裡,經常委屈得半夜裡在被窩裡哭。直到後來公司又進了新人,我真的拒絕了同事讓我在工作時間跑腿,但也沒人說我不好。就是從那一刻起,我突然發現以前的憋屈其實根本不怪別人,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恐懼和擔心。從此以後,說「不」的時候,特別理直氣壯。」
前一陣,有新人抱怨我什麼都藏著掖著,不肯教他們。我感慨地想到自己曾經作為「伸手黨」而吃的苦。因為總是期待別人教我或告訴我點什麼,所以我一直沒有去思考自己要主動學點什麼。因為總是期待別人給我機會,總是希望別人幫助我,所以自己總是懶得付出。比如我曾對很多語句的規範用法很不熟悉,所以每天要問領導無數個問題:這個詞中的某個字是這個字嗎?這個句子中的連詞可以這樣用嗎?海綿真是一種動物嗎?「左肝右肺」這個詞對不對啊?怎麼刪除文檔裡的重複段落?你幫我改下這個段落,你幫我看下這個稿子……搞得主管幾乎崩潰,後來他乾脆丟給我三個字:「自己查」。
後來,我也成了公司的「元老級人物」,同樣,也有很多新人來問我事兒。一開始,我都滿足他們的要求,耐心地給他們解答。慢慢地,他們習慣了當我是免費的秘書,問那些在我發給他們的文件裡就有的問題。問了無數次後,我終於像我從前的主管一樣崩潰了,乾脆就丟給他們三個字:「自己查」。
因為你告訴他們的時候,他們總說:「其實你說的這些大道理,我都懂。」「其實你發給我的資料,我都查得到,我就是覺得直接問你比較快……」「其實你說的標準我也明白,我就是覺得直接問你不用想那麼多……」他們用最侮辱人的方式告訴你:他們只是不願想,要是願意想的話,你多年以來的經驗和學習,他們全都懂,或者只需要去想一想,就全都會了。天哪,我這時才知道,當時對主管有多麼的不敬。「伸手黨」最可惡的地方,就是理直氣壯地索要,並且還看不起你的付出!
在我們的社會中,對彼此深刻的依賴,對人情的過度看重似乎已經深入我們的基因。對於主觀幸福感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西方人把個人感受作為幸福的標準,而東方人往往把別人怎麼看自己放在自己的感受之上。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固然是難得的美德,但如果一味地在意和順從別人對自己的評判和期望,那就可能是人格上的依賴。
我們害怕說「不」,往往因為對別人的肯定和贊許過於依賴。換句話說,我們缺乏自我肯定和欣賞的能力。當我們向內求不得,就會不顧一切地向外索取,通過不斷地對別人說「是」,維持一種成癮性的受虐關係。作為報償,我們換得了別人賜予的暫時的價值感和安全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當我們對別人說「是」,我們就不用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所有的決定都是別人做出的。因此,我們也就免除了失敗時面對自責自卑的深淵。而我們害怕說「不」去傷害別人,也不過是我們自己脆弱和依附性的投射。我們所害怕別人遭受到的傷害,其實往往是我們自己的死穴。所以,這麼看來,依賴多半是因為自我不夠強大。
健康的人格和人際關係取決於依賴和獨立的平衡,而獨立產生於對自我的理解、接納、尊重和欣賞。這正如我們開始蹣跚學步一般,邁出獨立行走的第一步需要的是勇氣,不過這勇氣也可以誕生於痛苦。上面提到的那位朋友最終被逼無奈,真的是到了「to be,or not to be!」的地步,終於開始學著「自私」一點,開始嘗試對自己說「是」,對別人說「不」。讓她沒想到的是,這感覺好極了。她今生第一次發現原來尊重自己的感受根本不需要什麼理由,忙不過來也可以拒絕同事的要求,太累了回家也可以不做家務,做不到的事情無論誰說也可以不應承……除了感到輕鬆外,最讓她意外的是,不僅同事、朋友和家人沒有遠離她,反而開始學會徵求她的意見,她發現自己不但沒有被邊緣化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重視。
其實,很多時候別人之所以會傷害到我們而毫無察覺,正是我們不知道如何說「不」,因為說「不」本身是在幫助別人瞭解我們的人際邊界,當我們對他人而言不存在邊界的時候,粗魯的「入侵」會隨時發生。所以,當我們謙卑地放棄說「不」的權力,反而去怪罪別人「得寸進尺」「不顧及他人感受」「自私自利」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是不是因為自己才導致了別人的這些行為習慣呢?所以,別把你的愛人、朋友、同事或上級寵壞了,學會說「不」,這是自尊自愛的開始。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說「是」的時候,就是在對自己說「不」!
說「不」的方式雖然很重要,但說「不」的勇氣更重要。我個人的經驗是,學會說「不」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嘗試。不得不說,獲得說「不」的勇氣,更多的是被「逼」出來的,讓步太多,痛苦太深重,把自己逼到角落裡,這個時候已經是「to be,or not to be」的問題了,所以沒有選擇。即使兩腿發軟,依然還是不得不邁出這一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一向表現為「好好先生」的人,會突然決絕地爆發,讓人大跌眼鏡。周圍一干人等才突然明白,「噢,你原來一直都是違心的啊!」
當你開始說「不」,你會增加自信以及對自我生活的把握,你會發現這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就會進一步增加你說「不」的勇氣。我的經驗是,你會開始發現,你沒有自己一直所認為的那麼依賴他人,依賴他人的評價,你有權力設定自己生活的優先順序,這個權力不需要向他人爭取,更沒有必要去證明其合理性,因為這是天賦人權的一部分!
說「不」不是為了給拒絕幫助別人找藉口,更不是為了逃避責任。相反的,我認為,在恰當的時候對自己誠實,對他人誠實,正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表現。當你對什麼事都說「是」的時候,你就把自己放到了救世主的位置上,這個位置並不屬於我們人類,你並非無所不能──這個事實,你不說別人也很清楚。所以,承認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反而說明你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以下是如何學會說「不」的經驗之談,相信對你有借鑒意義。
二十種方法幫你說「不」!
- 我現在手頭正在忙好幾件事情
.讓別人知道你還肩負著其他的責任
.如果沒有多餘時間你也不需要另找藉口
.沒有人會因為你已經有事在身而責怪你
- 做這些事情讓我很不舒服
.你做有些事情的時候可能就是感覺很不「爽」
.可能是因為共事的人或環境
.直接說明你不喜歡做的事情,是擺脫「粘手」的好辦法
- 我現在不準備再承擔新的任務了
.你並沒有說你以後不再出手幫忙
.只是你覺得自己的日程表已經排得很滿了
.瞭解你自己的極限也是一種能力
- 我並不是最合適這個工作的人選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適合的技能,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最好直接承認自己的不足
.避免因接手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而最後崩潰的最好辦法
- 我並不享受那樣的工作
.生命不應該是個「苦差事」,既然你不享受,那又為什麼要做呢?
.不要害怕讓別人知道你就是不想做!
.你不享受的工作也許別人做起來很享受
- 我的日程已經排滿了
.誠實地表達你的日程已經排滿了
.排滿本身並不意味著真的沒有任何空檔
.你的日程表應該是根據你的承受能力而定的
- 我不喜歡同時分散精力做好幾件事情
.讓別人知道你是為了給對方更好的幫忙
.但是你注意力分散的時候是無法做到的
.讓對方明白,如果你一次專注一件事情會更有效率
- 我已經答應了另外一件事情
.不論這件事情是什麼
.這件事情也可能只是你與朋友、家人在一起或者獨處的時間
.你不需要證明自己選擇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你就是沒有時間!
- 我在那方面沒有任何經驗
.志願幫忙並不一定要再重新學一套新技能
.提示對方去找有經驗的人
.告知對方你可以在你有經驗的方面提供幫助
- 我知道你自己能做得很漂亮
.人們在懷疑自己能力的時候,經常向別人尋求幫助
.讓他們知道你對他們成功有信心
.其實從長遠的角度講,你在做一件對他們有益的事情
- 我需要更多地照顧好自己的個人生活
.不要因為覺得想和家人在一起而覺得羞愧
.擁有穩定的家庭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能把自己需要放在前面,對自己負責是對別人負責的開始
- 我現在必須專注在我的事業上
.你需要經常將注意力放在與工作有關的事情上
.有時候你需要放棄一些其他方面的活動或責任
.如果你不做,其他人會代替你
- 我需要給自己留一些自由時間
.有時候「自私」一點並不是壞事情
.像對待你的其他約會一樣來對待你的私人時間
.在日程表上排出你的個人時間,並用你的生命來捍衛它!
- 我寧可不做也不願意湊合
.知道什麼時候你無法有品質地完成工作
.原因並不重要──如時間不足、技能不足等等
.只要這原因足以讓你拒絕對方的要求
- 我願意幫助完成另外一個任務(做另外一件事情)
.說「不」並不等於你一點忙都幫不上
.如果有人讓你幫忙做一件你看不上的事情,你可以拒絕
.然後給出一些你願意做的事情
- 讓我給你介紹一些能做這件事情的人
.如果你確實幫不上忙,可以提供其他可靠的資源
.轉介對方與有説明的人認識本身也是有價值的服務
.一定要確認你所轉介的人是你所認可的
- 直接說「不」
.有的時候直接說「不」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但是說的時候要表達足夠的敬意和禮貌
.對事情說不,不等於對友誼說不
- 現在不行,但是我可以晚點兒做
.如果你真的想幫忙但是沒有時間,不妨直說
.在稍後,給予幫助
.如果他們不能等你,他們會再找別人
- 突然發生了一些事情需要處理
.意外發生,打亂了你的日程
.接受你可能需要做出一些調整的事實
.這只是暫時的,情況穩定下來你會有更多的時間
- 這真的不是我擅長做的事情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沒什麼大不了的
.瞭解自己什麼能處理,什麼應付不了也是種能力
.你的時間會被有效地應用在那些你更擅長的事情上
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恰當地說「不」的經驗或者好點子,歡迎分享!
本文摘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36則讓你有態度、不委曲,深諳世故卻不世故的世道智慧》
但善良不該等同妥協或吃虧
缺乏標準的善良
會為難自己,又慣縱了他人
就因為你很善良,底線應該更高
你當善良,且有力量
戳中13億人內心痛點的人生開悟書
在這個趨利的時代,你怎麼定義自己,世界就怎麼對待你
◆你是真的善良,還是習慣了妥協?
*你那麼好說話,是不是其實是沒有原則
*你沒有挺身而出,會不會是因為懦弱
*你看起來一視同仁,難道只是學不會說「不」
當你——
習慣吃虧
習慣沉默
習慣委曲求全
習慣不拒絕所有人
久而久之,你會忘記你其實可以——
建立你的態度
表達你的觀點
展現你的能力
擁有從容的生活
作者慕顏歌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她慧黠又有態度的觀點與文字,經常一語道破世道困境,為千萬人指引迷津,屢屢成為網路瘋傳的金句語錄。她最直指人心的觀點,就是在這時代,為「善良」寫下新的定義,破解許多人心中長久的兩難糾結。她認為,想要讓別人看見你的良善,你得用自己的光彩照亮自己。善良是一種選擇,不要習慣了容忍和退讓,結果慣縱他人,為難自己。
本書收錄36段人生場景,層層剝開36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心理與生活真相。作者在這些情境中,或苦口婆心、或當頭棒喝,解析引導,讓我們看穿人際的困境,重拾力量,找到適切的出口,她說:
——人生會有各種遭遇,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好人還是爛人,你總會在某個時間點遇上。倘若你無力承擔,沒人能代替你承擔,你無法跟執著於個人觀念而傷害你的人理論,你只能努力讓自己不被打倒。
——在你能力範圍之內,你可以伸手幫忙;超出能力範圍的,要果斷拒絕。這是一種對風險和責任的確認,沒有人應該為了成全別人的慾望而委曲求全。
——生活就是不操這心,就得操那心的愛恨糾葛。遇上了一個捨不得讓你受苦的男人,如果他沒能力怎麼辦?如果他落魄了怎麼辦?如果不做好面對真實生活的準備,突然遇上了世界的殘忍,你怎麼辦?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犧牲,都是一種多餘的付出,往往會成為雙方的情感重負。
——你應該堅強地面對一切,但你也有權不委曲自己,到最後達到的最好狀態大概是,你懂得了如何愛自己。那時,你不再犧牲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打拚別人眼中輝煌的未來。
——先己後人。也許聽起來很冰冷,但它會幫我們和這個世界好好地相處。
她提醒大家,越是善良的人,待人底限要越高。散發出鋒芒的人,才能兼顧人情與智慧,真正活得自在!
◆成熟人格的善良法則
*可以替人著想,但要為自己而活
*越是善良,待人底限要越高
*與其明哲保身,不如立場鮮明
*深諳世故卻不世故,才是成熟的善良
*醜話先講在前頭,一點也不醜
*照顧別人之前,先把自己顧好
*做人要學著適度零容忍
*你的善良,只留給善待你的人
*吃虧就是吃虧,被占了便宜哪來的福
*別人對你好是因為別人喜歡,你對別人好是因為自己甘願
*一昩胸懷天下,只會讓自己不爽
*有時候,你沒有逼自己,你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作者:慕顏歌
出版社: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