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曾接收過父母「窒息式的關懷」嗎?口口聲聲說都是為你好,等你長大就知道爸媽的用心良苦,你還小不懂事等用詞,武斷地澆熄你的生命探索之旅、無情地斬斷你的自我實現之路。
source: Pixbay
身為父母的你,無不希冀孩子這一生過得幸福快樂,費盡心力端上拿手佳餚,趨吉避凶地呵護孩子走上成長之路,以為一味的努力與奉獻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然而,以愛之名的親子教養長期無法形成共振,導致親子疏離的現象,衍生出各式親子界線的扭曲發展,其中一種極端的模式:父母一股腦兒的奮鬥與付出,不知不覺養出了一大批長大卻不成人的「老嬰兒」,生理成年的孩子仍透過各種形式持續向父母索取愛,父母持續用舊有模式回應孩子對愛的索求,雙方互有愛怨,其糾葛難以劃開。
source: Pixbay
佛洛姆的《愛的藝術》,道出了愛的本質:照顧、責任、尊重、了解。乍看有些陳腔濫調的本質,卻能被他細膩的詮釋給打動。
何謂照顧?父母對嬰幼兒的照顧,令嬰兒感覺到身體的安然舒適,就例如有人說她愛花,卻鮮少見她澆灌它們,你會相信她對花的「愛」嗎?「愛」是主動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生長;「有責任」代表個人能夠並且準備好要回應他者的需求。
source: Pixbay
對於尊重的闡述極度到位:「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認知他獨特的個人性。」尊重的意義是我關懷另一個人,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生長。尊重意含著我對他人沒有侵佔剝奪的欲望。我希望我所愛的人是為了他自己而成長及發展,並且依照他自己的方式成長及發展,而不是要他合我的意。如果我愛一個人,我是按照他所是的樣子與他合一,並非把他當作一個合我所用的物品來需要他。
source: Pixbay
「顯而易見的,當個人已經到達獨立的階段,尊重才有可能。」也就是說在關係當中,個人必須先對自己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與整合,若父母總是要求孩子照著自己的規劃來走,而不聽孩子真正的需求,是否也意味著將自己內在的焦慮擔憂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沒有足夠空間消化,對於自我的發展更加窒礙難行,最後形成:「爸媽給我的愛不是我想要的,而我也難以分辨什麼愛是我想要的。」
許妮婷諮商心理師
經營《心理師媽媽的窩聚》、《心理師的小漁村》。曾任職大專院校、社區機構、精神診所兼任心理師。現任沛妮霏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愛心理合作作者、親職/旅遊作家。
本篇文章由『心理師媽媽的窩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