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甯五歲那年,一個機緣在醫院做智力測驗,結果讓醫護人員驚訝:
小學前的幼稚園對鈞甯而言,是個吃喝玩樂純粹的快樂園地,不教注音符號與算術。所以,她像帶著一張白紙般進小學,第一次月考注音符號只得六十三分,數學得分九十,顯然與先前的測驗有些吻合。為了補強,我在牆上、門上、冰箱上,貼滿了各種注音符號大字,隨時抽樣,隨機考問,加深她對注音符號的認識。好在亡羊補牢,第二次月考就趕進了九十分,不需替她操心的數學則得滿分。
接下來的幾年小學,她只對數學感興趣。家裡到處都是兒童讀物,一套套的世界名著,散布在客廳、臥房各個角落。但是她對讀物的興趣僅在翻翻圖片、看看前面的幾頁,一本書就算是看完了。有一天,姊姊笑她不愛看書,鈞甯爭辯家中的書都看過了,姊姊有意讓她出糗,叫她隨意說出一個書名。她歪著小腦袋,想了老半天說:「憤怒的蘿蔔!」此話一說,姊姊笑彎了腰:「那是憤怒的葡萄,不是蘿蔔!」鈞甯委屈的說:「葡萄和蘿蔔這幾個字都長得很像嘛!」
葡萄和蘿蔔實在差得很遠,我告訴她故事的背景—
那是一九三三年,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喬德一家十一口人,擠坐在一輛老舊的福特汽車,如何橫越黃沙滾滾的大沙漠,到達加州附近的胡佛村。但在葡萄園主人不斷的壓榨下,又如何和廣大的農民奮起反抗,再度離鄉背井......。
故事內容她了解多少我不知道,但對一九三三年倒是記得很清楚。所以,只要姊姊再度取笑她,她就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誰不知道?那是一九三三年的故事!」
她的小學五六年級老師非常嚴格,常常給很多的數學習題,寫著寫著往往近午夜十二點。
「不准寫了,睡覺去!」我通常看不下去,而下最後通牒。
「不行!我一定要寫完才睡!老師規定一百題!」小妮子很固執,一題都不能讓步。
也因為對數學很盡責,她不但沒有雞兔同籠的問題,升上國中後,代數幾何游刃有餘。高中聯考數學滿分為一百二十分,她竟拿一百一十八分,可謂一雪母姊之恥。說實在,私下對她的數學能力還滿崇拜的,但對她的記憶力卻感憂心,凡是要背要記的科目,她就豎白旗。也就是說,通常一般考生容易得分的背誦科目,對她而言卻是致命傷。我和姊姊取笑她,是個「數字少女」!
本文節錄:【鑿刻家貌】一書
作者簡介
鄭如晴
知名作家兼世新大學副教授。
國立臺東大學文學碩士。曾留德七年,於德國慕尼黑歌德學院、慕尼黑翻譯學院研修。回國後歷任「國語日報」副刊主編、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中華文化」雙週報副總編輯等。前後任教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十餘年,講授「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課程。
獲1972年大專小說創作獎、1997年第二屆皇冠大眾小說獎推薦入圍、1999年中國文藝協會第四十屆「小說創作獎」、2002年文建會臺灣文學獎、2002年第十屆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2005年中國文藝協會第四十六屆「藝文報導獎」、2013年第二屆「漂母杯」海峽兩岸散文大賽獎。散文多次入選古今文選、小學國語課本、高中課本延伸讀本,及九歌年度散文、小說選。
著有長篇小說《沸點》、《生死十二天》、中篇小說《少年鼓王》、散文《散步到奧地利》、《和女兒談戀愛》、《關於愛,我們還不完美》、《親愛的外婆》、《細姨街的雜貨店》等。並著有小天下童話思考系列二繪本,及翻譯德國經典兒童文學系列《拉拉與我》、《小巫婆》、《小幽靈》二十餘冊。
長期從事文藝創作,寫作領域跨小說、散文、翻譯及兒童文學。讀者在其作品中,可以發現一個不尋常隱密的世界,透過作者真誠文字的描述,讓文學再現真實的面貌。其生命的感動,業經由文字的感染力,作了最佳的表達和記錄;使其文學的藝術,表現出非人間性的極致之美。
書籍/圖片出處: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