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小孩之後才知道「運氣」真的很重要!運氣好就是生到一個天使寶寶,吃喝拉撒睡都不用人擔心;但如果生到一個「高需求寶寶」就很痛苦....常常毫無緣由的大哭,哭得爸媽心力交瘁。
超人氣兒醫阿包醫生這次就出了一本新書《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養育孩子不輕鬆,暖爸兒醫幫父母解決育兒難題》,以兒科醫師、高需求寶寶的爸爸帶大家看看「何謂高需求寶寶」、照顧重點有哪些?
source: Pixbay
「醫生!為什麼我家寶包老是哭個不停,從嬰兒床上抱起來就哭,才吃飽沒多久又哭,一睜開眼睛沒看到人更是哭鬧不休,實在好難帶啊……」,每次在診間聽到筋疲力竭的爸媽問我這個問題時,我腦中的雷達就會偵測到,這個寶包可能就是「高需求寶寶」。
通常「高需求」特質也會伴隨著「高敏感」。為什麼我會這麼理解呢?因為小肉包年幼時,就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高需求寶寶」(其實他現在也仍是「高需求兒童」),他有很靈敏的聽覺,哪怕只是微小的聲音,也會讓他驚醒。而且他在一歲左右時常夜哭,我必須睡在嬰兒床旁邊哄他入睡,有時以為他睡熟了,我躡手躡腳要悄悄離開,他就會立刻醒來又是驚天一哭,我只好繼續陪他,這種狀況維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另外,他的嗅覺和味覺也很敏銳,食物中只要有一點點他不喜歡的味道,他就會立刻吐出來,所以我和琦琦花費了很多時間與精神,耐心地陪伴他。小肉包長大後,這些惱人的情況才比較減少,也好帶些。雖說現在新的挑戰仍持續進行中,但他也變成一個愛撒嬌又貼心的小傢伙!
source:Pixbay
固執、極需安撫⋯⋯五大特質認識高需求寶寶!
平時在門診檢查這麼多的寶包,會讓我懷疑是高需求寶寶的孩子,最常見的表現就是高頻又激昂的哭聲。這類的寶包通常也很敏感,只要輕輕碰到他們,或是從爸媽身上、提籃裡把他抱出來時就會大哭。高需求寶寶也稱為「困難寶寶(Difficult baby)」,他通常需求很多、要人安撫、對環境特別敏感,又很堅持、固執,想做的事與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達成,如果跟親密的人接觸,會讓他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所以極需要父母或照顧者長時間的陪伴,隨時承接他的情緒感受,也因此會使得照顧的人精疲力盡,不時感到很崩潰。
但我要特別強調,高需求寶寶並不是一種疾病,只是每個寶寶狀況不同。這類型寶寶有下列五項特質,只要符合其中一、兩項,就要考慮孩子可能是高需求寶寶,必須用一些特殊方法加以引導與對待。
特質1.反應強烈,一點小改變就會大哭
對於他人的觸碰,一般寶寶說不定會笑或不會有太過度的反應,但高需求寶寶只要別人一接近,他就開始大哭,而且可能是無法安撫的崩潰大哭。看診時我也發現,有些孩子進到診間後,會一直無法停止哭泣,而且很難安撫,但是一走出診間馬上就好了,甚至,有時寶寶的情緒反應很劇烈,一生氣頭就會亂撞,容易發生危險,關於這點爸媽要小心注意。
特質2.精力旺盛,活動量大,不愛睡覺
高需求寶寶不管男生或女生都是精力旺盛,醒來後即使還躺在床上,也一刻閒不下來。這些寶寶未必是過動,只是活動力十足,無時無刻都會動來動去,因此爸媽視線很難離開寶寶。由於他們體力比別的寶寶更好,因此睡眠需求大多不高。等他們長大些,到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就讀,在午休時間可能是不睡覺、會擾人的小搗蛋。
特質3.餵食頻繁,喜歡人抱
就算不餓,高需求寶寶也會用哭聲要求餵食,透過吸吮,能讓他獲得口慾的滿足,或許一至兩小時就要餵一次。雖然這些寶寶餵食頻繁,但只要吸一下就會讓他們覺得很安心,沒多久便會睡著。然而也因此造成許多親餵母乳的媽媽覺得很疲憊,因為寶寶似乎無時無刻都黏在她們身上。高需求寶寶也喜歡跟人相處、有人陪伴,因此很依賴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常要人抱,一放下他們就來會容易大哭大鬧。
特質4.反覆無常,高度敏感
原本對高需求寶寶有效的安撫方法,常常實行一陣子就失效。例如,有些爸媽利用喝水聲音等白噪音,來讓寶寶比較不哭鬧,但這招的有效期只有一下下。安撫高需求寶寶方法要不斷調整,因為總是有意想不到的狀況出現。此外,高需求寶寶的嗅覺、聽覺非常敏感,常會第一個聞到奇怪味道,或能聽到很微小的聲音,並且容易因為一點點聲響就醒來。
特質5.無法自行安撫,對分離非常警覺
這類型寶寶通常早上睡醒後,不會自己玩,而會要求媽媽或爸爸一起陪他玩。他們對分離也十分警覺,很多媽媽想趁寶寶睡著後,利用難得的空檔做些自己的事,但當媽媽一離開,他很快會察覺,因此媽媽幾乎無法擁有自己的時間。高需求寶寶需要與照顧者建立親密關係,若寶寶一開始沒有獲得良好的安全依附,未來內心可能會變得比較封閉,長大後更不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但只要用對方法,爸媽和高需求寶寶就能建立非常好的關係,寶寶長大後也會主動關懷別人,社交、人際互動都會不錯。
但這類型的寶寶有完美主義傾向,常因某個點卡住而生氣,努力卻做不到時不知如何釋懷,此時爸媽要適時引導,當寶寶想做的事無法達成時,要讓他學習接受、懂得自我安慰,並找到臺階走下來。
source: Pixbay
耐心靜待敏感但體貼的五、六歲時期
面對高需求寶寶,爸媽要先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和心態,這樣會比「想要調整寶寶」有效得多。至於許多父母推崇的「百歲醫師教養法」適合高需求寶寶嗎?我認為,百歲醫
師的方法,是用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去制約孩子,卻未必能考慮他情感層面的需求。
由於高需求寶寶很固執,多半會以一直哭、跟你拼到底的方式表現,用百歲醫師的方式,可能會讓爸媽感覺更挫折。因此,親密育兒法比較適合這類型寶寶,但這當然也要考量照顧者的體力和心情。
而高需求寶寶幾歲會變得比較好帶呢?目前並沒有定論,一切因人而異。有些寶寶六個月後就會改善,因為等他發展比較成熟,會看表情、會有反應,坐姿也比較穩後,較會自己玩,就不會這麼依賴照顧者。
我的建議是:「一歲前處理寶寶的生理需求,一歲後處理他的情緒。」寶寶大腦大概在一、兩歲後,會漸漸發育完成,兩、三歲後就會跟大人差不多,因此許多爸媽會說,高需求寶寶似乎在一、兩歲後稍微比較穩定、好帶,一方面是因為認知能力比較躍進,另一方面也聽得懂人話、比較能表達。但兩到四歲可能會因為自我意識的發展又混合了敏感的情緒,爸媽仍須費心引導,等到了五、六歲後,他有可能漸漸蛻變為敏感卻體貼的人,這個時候,爸媽們就會覺得之前的辛苦,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