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生活中,你的生活有規律可言嗎?還是每天都不知道小孩要幹嘛,哭了不知道是肚子餓還是想睡覺?亦或是每天嚴格控制小孩的作息,就算小孩肚子餓了,還是堅持4小時喝奶,並定時定量?育兒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建立作息」就引起很多父母不同的意見。
source: Pixbay
有些父母認為:「應該要隨時滿足小孩的需求,想睡覺就睡覺、肚子餓就給他吃,為什麼要強迫他照著大人的作息?肚子餓不能吃、累了不能睡,不會很心疼嗎?」但有些父母卻想:「設定作息大人照顧起來比較輕鬆,小朋友久了也會知道現在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
source: Pixbay
以現在主流的教養理念,都普遍支持讓孩子有規律作息,原因是因為:
易於觀察孩子的異狀:時間到了不喝奶、或是莫名時間哭泣。媽媽會比較容易觀察孩子不對勁的行為。
可預期心理、培養信任感:因為小孩子還不會說話,不會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若是能透過規律作息,孩子可以預期「自己的需求什麼時候可以獲得滿足」進而培養信任感;不然,沒有規律作息的話孩子有需求只能透過哭鬧方式表達,父母也不懂孩子需要什麼、忽略他的需求。當需求沒有被滿足,信任感也就不易累積。
source: Pixbay
在實施計畫中,很多父母發現「培養規律作息」真的很不容易,大部分都是因為父母抓不準孩子的作息,光憑網友們、專家們的建議,用「時間點」、「時間長短」做劃分,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導致小孩累、大人逼得也累,久了就乾脆再度回到野放狀態。
source: Pixbay
如果想幫孩子訓練作息,但又不知道該從何開始的父母,妞媽媽建議:
1.從4、5個月後再開始
新生兒在頭3個月還沒有日夜之分,很難訓練小寶貝一開始就睡過夜,而且新生兒胃小,都是喝奶,很難判斷新生兒到底什麼時候餓。雖然還是可以訓練、培養睡眠儀式,但不見得有成效。為了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建議還是從4、5個月後的嬰兒開始訓練,這時候小孩的活動區間也會比較明顯,父母較好觀察。
2.觀察孩子需求
培養孩子規律作息,父母要先觀察孩子的需求:「大概玩多久會想睡覺」、「多久會肚子餓」,先做紀錄,大概3、4天後父母就能找出一種模式,例如3個小時就會哭鬧、想被哄睡,或是4小時餵奶都會喝光光,2小時餵奶只喝1/3。
3.保持彈性
我們的食慾、睡眠狀態都有可能因為氣候、心情、外在環境所影響,就連大人自己也無法保證每天吃的飯量、睡覺時間一樣。因此在幫孩子訓練規律作息時,也別忘記保持彈性,只要大原則不變,偶爾晚一個小時、少喝50c.c的奶,也是沒關係的。
4.用「順序動作」規劃作息
根據《歡迎加入:寶寶睡好》作者陳心心所說:「幫助嬰兒訓練作息,可以透過固定步驟的順序,而非時間點。」如此一來,同樣能跟孩子達到日常作息的默契。例如:讓小孩習慣睡醒後先換尿布、再喝奶,之後小孩就會知道:「肚子餓了沒關係,換完尿布後就能滿足需求了。」
source: Pixbay
幫孩子固定作息的確會讓父母比較好照顧,但也因此讓新手爸媽背負許多壓力,畢竟孩子在成長階段作息也會慢慢調整,偶爾也會有作息大亂的時候;也有些父母的生活方式就不適合僵硬的規律作息。不論你有沒有計劃幫孩子規劃作息,大家只要記得:「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日子」~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