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告訴自己,沒有誰的生活很容易,大家都拼命的向前奔跑,如果因為累了,停下來休息,彷彿就會輸掉整個人生,所以無論面對工作還是面對關係,一旦感受到一丁點的鬆散,都讓你瞬間被恐懼籠罩無法逃脫。
這樣龐大焦慮感的背後,害怕的都是關於自己的不足與不夠,那些「要更努力才會做得好」、「更用心才可以被對方看到」的信念,像癌末病患身上的毒瘤,做治療只是免除痛苦卻再也無法痊癒,就如同你不願意停下來真正檢視自己的目標在何處,努力只是為了努力,卻從此搞丟了「快樂」。
關於導致「努力上癮」原因,簡單的從三個層面去探討:
- 社會因素:提倡「想休息就是錯誤」的華人文化
記得高中老師曾如此訓誡我:「不要再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一般人休息就不會走路了好嗎!」
「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啊。」沈佳儀說得如此輕巧,但要我們願意真的打從心底相信這句話卻很難。「虛度光陰」代表的就是「努力無法獲得成果」,在華人文化中,根本是極度惹人嫌惡的存在,我們被教育要時刻謹慎、時刻奮鬥、時刻勤勉,所有隨口冒出的一句:「日子好難」,都被理解成「太閒」、「矯情」或「不知上進」。
- 家庭因素:慣性「貶低」與「比較」的教養環境
「不要成天想著鬼混,多認真一點,才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
「你看看隔壁小華,每次考試都滿分,你呢?怎麼這麼笨!」
父母惡毒的言語,將我們推入「比較」的地獄。這些生長在不具正向支持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時刻戰戰兢兢,為了獲得關心和愛,只得藉由不斷的前進證明自己,卻依然無法獲得稱讚。以為只要努力就可以幸福,事實卻是不管再怎麼拼命,自己始終達不到父母一再提高的標準。
- 個人因素: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認同的個體
獲得他人的認同固然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但當沒有人釋出接納或關注的訊息時,難道一切就沒有意義了嗎?
過度需要「認同」的情況,意味著我們無法給予自己支持和安全感,好像唯有透過努力,我們才有機會從他人的目光倒影中再次看到存在的意義。假性短暫的愉悅,被後面來得急促卻不願離去的孤獨和嫌惡,靜靜地吞噬。
當又再次被「我很不足,好還要更好的」毒性思維侵害時,請先停下來問自己:
-我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休息與放鬆為什麼如此讓我害怕?
-如果沒有人支持我,我願不願意先成為自己的力量?
source: stocksnap
埋頭苦幹不是保護自己的方式,而是痛感很深的自我傷害。當你的「努力」不再為了誰,而是真確的從他者的眼光中釋放,那些曾因錯誤「努力」而走丟的快樂,將會再次被我們尋回。
Reference
-Anneli Rufus. The Trauma of Emotionally Toxic Parenting. Psychology Today.
-Andrea Mathews LPC, NCC. Surviving the Toxic Parent. Psychology Today.
-Shahram Heshmat Ph.D. Basics of Identity. Psychology Today.
-岸見一郎。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遠流出版。
-Mark Banschick. Stop Being Anxious About Being Anxious. Psychology Today.
- 局外人Outsider
- IG粉專:局外人Outsider
- 部落格:陪你面對搞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