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像我一樣,電視上播映電影長片,一開始就急著想看到它顯示片名那一段。電影打出標題和主要參與者的時間不一定,有些剛開始不久就告訴觀眾,現在也有些電影甚至到最後才放出那幾行字;而其藝術表現方式也有各種差別,有些利用華麗的過場動畫呈現,另一些只簡單在畫面中打出字幕,系列電影則可能用類似的畫面營造一體感,像是007。
《THE FILM before THE FILM》是一部長約10分鐘的迷你紀錄片,介紹從最初到現代的電影片頭文字演進史,由Damian Pérez製作。一部電影關鍵字,如片名、主要演員、導演、監製、電影公司等的起源都涵蓋在此範圍內,讓我們在吸收知識的同時,藉此欣賞歷史上不同風格的電影文字藝術。
《THE FILM before THE FILM》
從前從前…最早在1897年,發明電燈的湯瑪士愛迪生Thomas Edison的電影《枕頭戰Pillow Fight》就用簡易的方式呈現他的名字。
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有版權的概念,聲明亦在電影中呈現,至今我們也看的到相同概念的文字 (只是人家都沒去讀就是了XD)。
隨後此舉蔚為風潮,至今已成為電影必備要件之一,除了內容與表現方式更加複雜化,也是版權的象徵。
電影史早期,將片頭等文字加入邊框做示範的實例。
1930年代起,隨著有聲電影漸漸普及,電影片頭的花樣變多了,加入音效有助於吸引注意和幫助記憶。
接下來是塑造電影明星的時期,在片頭加入藝人的名字,觀眾也記住他們的姓名和臉孔。
畫面的文字動態越來越生動,好像每部電影都藉此爭奇鬥艷。
約1950年代電視的普及也造成影響,越來越多人將電視家庭劇院取代電影院,在家觀賞節目,使得夠有創意的電影片頭出現,無論是彩色或黑白,都以吸引觀眾的眼球為第一要件。其中索爾巴斯Saul Bass是一個重要的片頭設計師,普普風的平面圖像是他的,懸疑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也曾和他合作,其他片頭設計師同樣在此時期崛起。
電腦科技又開啟了電影片頭的新紀元,1978年的《超人Superman》有首部數位設計的片頭文字,衝擊了觀眾的想像力,在當時來說這一定是超炫特效吧!
約1980年代才出現方便設計師使用的介面,也算是一大突破。
1990年代電腦軟體在這塊市場掀起一場革命,從那時候開始就有這些在現代也看起來很華麗的效果了!記得《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那在腦神經細胞中穿梭的片頭嗎?
接下來這個時代的電影大家應該都很熟了,講了這麼多,你有沒有想到令你印象最深刻的電影片頭呢?妞編輯想到的是美國版《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你最喜歡的又是那一個?
Source: the film -geektyrant, the film -vim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