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孩步入幼兒階段,所有的發展、思考模式都會跟嬰兒不一樣,這時候的他們活動力更旺盛、好奇心也更強烈,父母也必須配合孩子的成長,有不一樣的教育模式。
1.讓他們自己來
source:張球皮
在嬰兒期,幾乎所有事情都是父母代勞、幫孩子做好好。但等到小孩進入幼兒期,能聽得懂大人說話後,就可以試著放手讓他們學習自理生活,例如自己吃飯、自己摸索著穿脫衣服、自己一個人玩耍,甚至用安全的方式幫忙做點家事:幫忙洗菜、洗玩具。這時候大人必須要克服的是「小孩越幫越忙」的不耐煩或是衍伸出來的髒亂,因為這一切對小孩而言都是新鮮的,一開始一定都是用玩耍的心態在做事,但也可以從中學習自己照顧自己、漸漸長成獨立的大人。
2.讓小孩體驗挫折
source:Cindee Su
不曉得大家是不是跟妞編輯一樣,在小孩出生頭一年都很怕小孩哭,一聽到小孩哭就開始心悸焦慮,不管小孩要什麼通通奉上;更不敢放他一個人,怕他不小心跌倒撞到頭、破皮、受傷。但是等到小孩能夠溝通以後,就要用另一種方式讓小孩認識危險。
當然我們不是放小孩自生自滅,什麼都不告訴他就讓他玩剪刀、玩火,或是利用自己大人的優勢盡情打壓小孩,而是在教育小孩過程中,畫出一條界線,讓他知道如果超過界線就有可能會受傷,會痛;而不能做的事情更是不論他怎麼哭、心情多不好、多生氣,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這時候要克服的是「小孩聽得懂、但心理上無法接受」,而這種挫折感從小就要讓小孩體會:不是他想要,就得所有人配合他,而教育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變得困難,因為這時候的小孩會開始叛逆、為了不高興而哭,變得不講理。大人在教育的時候也就得多一份耐心,不斷地跟小孩解釋。
3.讓小孩有權利說「不」
source:Avy Wang
當小孩進入叛逆期,「不要不要」似乎變成了他們的口頭禪,什麼都不要、不要洗澡、不要吃飯、不要睡覺,增加大人許多煩惱。但有時候我們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小孩練習說不要、練習拒絕:不要穿這套衣服、不要玩這個玩具、不要看這部影片,給他們適度的空間練習拒絕,以後才有辦法保護自己、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不得不說,讓小孩對哪些事情說不、哪些是孩子一定得接受的事情,可能連夫妻的意見都會有所不同:爸爸說可以不用洗澡、但媽媽堅持要小孩洗澡,這時候夫妻雙方可能就要先有共識,才不會有雙重標準。
4.在父母看得到的地方,讓小孩獨處
source:林粽粽
在育兒過程前一年我們更是不斷接收到:陪伴的重要性,為了安全、小孩的安全感,給小孩愛的環境,在小孩一歲以前我們幾乎寸步不離,走到哪就帶著小孩去哪。但當小孩逐漸長大,專注力越來越長的時候,我們可以漸漸放手,讓小孩在安全、我們看得到的地方,讓他們獨自玩耍。兒童心理師Rachel Busman更解釋:「小孩獨處是他們逐漸獨立的過程,而且大人在忙的時候,他們更要學會耐心等待、自我調節空閒時間、跟了解自己。」兒科醫生Ana Pal:「幼兒獨處不只可以讓大人稍微休息一下、做自己的事,孩子獨處時更可以激發他們的想像力、獨立性,而不再事事都有大人指揮。」
5.讓小孩參與大人談話
source:劉怡君
雖然幼兒還在學講話、邏輯建構的階段,但適度的讓小孩參與大人的談話,其實對於小孩語言學習、以及成就感都有極大的好處喔~畢竟大人的話題廣泛多了,而且包含更多艱深的詞彙跟用法,可以迅速擴充小孩的知識庫;而且讓小孩參與大人的話題,小孩也會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有了「自己是大人」的自覺後,其實小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不喜歡的東西。(因為爸爸媽媽是大人、爸爸媽媽都有在做,自己是大人也要做)
在嬰兒進入兒童的階段,小孩的思想、言行舉止都會有很大的改變,他們也剛好卡在:能做一點點事、我們又不放心的階段。但如果我們能給小孩足夠的信任,他們會長大得很快、越快能夠獨立、獨當一面喔!
Source:Popsugar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