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裡,我們的性別是被隱藏的,與其說是隱藏,不如說是我們已經習慣。
差異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我們在看外界事物時,很常會有既定的假設,「應該如何?需要如何?」,
所以在認知過程中,我們會受到規範性的性別角色影響,盡量不去越界。
Photo Source:griefrecoverykit
以下就有幾個中文裡的字詞,可以發現其實「性別」被根深蒂固在裡面。
Photo Source:missionsearch
以「年齡層」作為區分,
當聽到「中年人、壯年人、老年人」時,
第一個浮現的是什麼?是不是男性。
難道只有男性是中年人、是壯年人嗎?難道女性都不會老嗎?
Photo Source:rogerebert
以「性經驗」作為區分,
當聽到「處女、處男」時,
第一個浮現的是對處女很認可,但對處男很不認同,
難道在性經驗裡,只有維護自己第一次的女性才是很珍貴的嗎?
難道在性經驗裡,沒有維護自己第一次的女性就是很不愛惜的嗎?
Photo Source:cyrilcyrielle-tumblr
以「家庭角色」作為區分,
老公說:這是我的內人(自己的老婆)。
老婆說:這是我的外子(自己的老公)。
以「內、外」稱為彼此,是不是就可以看出「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
為什麼存在著「小老婆、黃臉婆」的稱呼,在男性裡卻沒有相對應的詞彙,
因為過去,男性可以娶妻娶妾,因為過去,女性老了照顧家裡,
那現在呢?是不是可以找到相對應的詞彙?沒有。
Photo Source:weddingwire
以「結婚與否」作為區分,
等上了一定年紀尚未結婚的男性被稱為「黃金單身漢」,但,等上了年紀尚未結婚的女性卻被稱為「敗犬、剩女」,為什麼女性在適婚年齡沒有結婚就會用貶低的詞彙被稱呼,因為過去我們總是存在於女生應該早早結婚,顧好家裡,而沒有結婚的你,大概是生活、心理、生理有什麼不可抗拒的理由。
沒有結婚的女性,在現今的社會地位裡,也是可以被稱為「勝女」。
Photo Source:Pinterest
以「生小孩」作為區分,
生了兒子叫「弄璋」,生了女兒叫「弄瓦」,
字面上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但如果知道璋瓦的意思就一目了然,
弄「璋」,生男孩,讓他睡床上,讓他穿好衣服,讓他玩玉。
弄「瓦」,生女孩,讓她睡地上,讓她穿小裼子,讓她玩紡。
女生未來必須學會紡紗織布,必須要在家相夫教子,過去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觀念直接體現在文字上。
Photo Source:Pinterest
以「職業」作為區分,
過去,看到馬英九,我們會說總統好,但不會說「台灣男總統」,
但現在,看到蔡英文,我們會說「台灣女總統」。
為什麼要在職業前面加上「性別」呢?
看到男醫生會說「醫生好」,但看到女醫生會說「女醫生好」;
看到男老闆會說「老闆好」,但看到女老闆會說「老闆娘好」。
因為過去職業是給男性在做的,所以我們已經把原本屬於男女性的職稱,既定印象為屬於「男性」的,為了減少我們對於既定印象的偏差,所以我們把「女性」加在職稱前。
現在我們來做個小小的心理學實驗,
「在一間會議室裡,全部都是女性,只有一位男性,那個男生的位階是?」
「在一間會議室裡,全部都是男性,只有一位女性,那個女生的位階是?」
很明顯地,我們會認為男生是「主管」,女生是「秘書」,因為我們不見得意識到性別影響工作分工,但是性別刻板印象內容卻和權力、地位有很大的關係。
以「男女性稱呼」作為區分,
在社會裡,陰柔的男子被稱為「娘娘腔」,陽剛的女子被稱為「男人婆」,但是,在我們的身上,都具備著「男性化」、「女性化」的特徵,只是或多或少,陰柔的男子是「女性化」特徵較多,陽剛的女子只是「男性化」特徵較多。
因為我們總是對於性別有著強烈規範與既定印象,當出現性別越界時,我們會給予懲罰,所以常常會出現暴力、性騷擾、忽略與漠視。
Photo Source:葛仲珊〈打破他〉 -Youtube
性別是存在語言裡,不管是英文還是中文等等語言,只是那些性別語言對我們來說太根深蒂固、存在太久、隱藏太深,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我們忽略了,我們忘記了,所以,現在必須打破性別語言,「打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