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出生後,家長都非常注意孩子的各發展指標:頭圍、身高、體重,視力、聽覺、大肌肉小肌肉、粗動作精細動作……但有3大指標卻容易被家長所忽視: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甚至有可能因為大人的疏忽、過度保護,導致這三樣發展受到限制導致失調。知名小兒科醫生阿包醫生在《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一書中,就特別說明「感覺統合」的重要性~
什麼是感覺統合?
source:Pexels
「感覺統合理論」是美國職能治療師愛爾絲博士提出。簡單來說,就是「環境中的各種感覺,再輸入大腦統合後,會做出適合的反應以應付不同的情境需求。」而這些感覺則包含了我們最熟悉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跟我們比較不熟悉的前庭覺、本體覺。
前庭覺(負責維持身體平衡,了解身體相對於空間的位置):在媽媽肚子裡晃動時,就能刺激寶寶的前庭覺發展,也跟平衡感好不好有關。
本體覺(負責判斷身體正在做什麼動作):身體的靈活程度、肢體協調能力。
這7種感覺統合都相互關聯、缺一不可,才能維持我們正常的發展,像是手眼協調能力,就必須調動視覺、本體覺跟觸覺。
source:Pexels
對許多家長而言,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的發展能力都是水到渠成,隨著年齡增長都能順利發展出各自的功能,但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卻容易在大人的「悉心照料」下容易出現發展失調。
過度限制孩子東摸西摸,導致「觸覺」出問題
很多家長怕外面環境髒,不准孩子東摸西摸,或是衣服包太多,都可能會讓孩子有所謂的「觸覺敏感」,時常被衣服材質所干擾、上課不專心,或是觸覺防禦力太高,擔心與他人肢體觸碰,一直注意他人的舉動。
過度限制孩子運動,導致「前庭覺」出問題
很多父母擔心危險、受傷,所以盡量避免孩子爬上爬下,希望他們一直乖乖坐著就好,安排許多靜態活動。但大肢體動作發展不足,會讓孩子用更刺激、強烈的方式滿足自己的前庭覺系統,例如:不停的旋轉、更坐不住、抖腳、搖頭晃腦,自己的注意力也更不容易集中,長大後也有可能喜歡速度感的運動,飆車(?)、跳傘……等等。
為孩子做太多,導致「本體覺」出問題
這在現代家庭環境中也很常見:走到哪抱到哪、幫他拿東西、所有食物都切小塊餵進嘴裡、幫他穿衣服……雖然對大人來講,這樣可能很方便、減少事後的收拾工作,但這樣的「照顧」反而讓孩子很少靠自己的身體做事情,本體覺獲得的刺激不足。
長大後因為做的事太少,就容易粗手粗腳、肌肉訓練不夠:走路常撞到東西、寫字歪七扭八、拿個作業慢吞吞,他也不太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手腳,動作笨拙。
source:Pexels
通常,治療「感覺統合失調」最好的年齡是在4~8歲。如果發現孩子某些大動作還做不好、走路常跌倒、東撞西撞,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喜歡搖頭晃腦,害怕或過度喜歡旋轉、怕高、手眼不協調、數字常常寫反、看字跳行、漏字......等等行為,就可以請醫生評估,及早治療囉~
愛孩子,不代表要幫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反而是提供適合該年齡的鍛鍊機會,不只是訓練獨立、生活自主能力,更是為了他的生理發展啊~雖然過程會有練習、需要爸媽花更多時間善後,但就長遠發展來看,這些辛苦都值得的喔!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