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產區水的影響
台灣目前咖啡產區的年產量落在一千多噸,其中以海拔略分為低、中、高三種,海拔越高、年均溫越低,因而果實成熟較緩慢,生豆密度較高,但採收期過長不易於後製處理;反之,海拔越低,其成熟期會更為集中,利於採收與後製管理。
目前台灣的處理法,除了水洗處理法、蜜處理法、日曬(自然)處理法,亦有近年話題性頗高的創新處理法,諸如多階段發酵處理法、厭氧處理法及二氧化碳浸置法等等。本篇文章會著重在已有大量歷史數據的水洗處理法、蜜處理法、日曬(自然)處理法。
發酵的四元素:水分、糖分、溫度以及微生物,前三種變因是一般處理廠較易控制的項目,只要調整其中一項,即可獲得不同的結果。
水洗處理法中的發酵,是為了分解附著在帶殼豆表的果膠,利於清水洗淨。蜜處理法則是為了保留最高的糖分,以利於風味發展,而不讓糖分過度發酵。最後是關於日曬處理法,其發酵的目的在於發展出糖分被代謝後的多層次風味。
水洗處理法 WASHE
肯亞式多階段發酵水洗。
在漿果經採收、去皮之後,使用大量清水洗去果糖等成分,再行乾燥,呈現了豆子原始的樣貌。同時也因為糖分等物質皆被洗去,所以在風味的表現上,相對來說是乾淨、穩定,且基本容易大量複製的一種處理模式,使用天然乾燥模式的成功率可達到80%。發酵又可分為乾式發酵與濕式發酵,以台灣為例,高海拔產區為因應環境溫度,較常使用乾式發酵的作法。
發酵過程中,果膠的ph值會隨著時間逐漸降低,風味也會在此產生變化。漿果剛去皮的ph值約在7-6之間,發酵經過12小時後會降低至5,在24小時後會達到4,以此類推。自然的發酵方式以外,也有利用人工添加酵素的方式,意即利用微生物去改變其發酵能力,使發酵與脫膠的反應速度加快。筆者曾試驗過使用果膠分解酵素,發酵時間從原本一整夜縮短至25分鐘,此方式好處是可以快速地進行乾燥,但也因外力介入過多,使得生豆的風味流失速度加快。
另外也有多階段發酵的處理方法,能夠控制其變化,此種模式在非洲肯亞產區常見,因而又稱肯亞式水洗法。其處理流程如下:
去皮→無水發酵(12hr)→加水洗淨→加水發酵(12hr)→水洗→加水發酵(12hr)→加水洗淨→乾燥
因多重發酵的原因,果實中的糖分代謝較多,因此產生出高度的酸值,所以市面上所販售的肯亞式水洗處理法的產品,多半具有明亮的酸質。但此種處理法的可控變因過多,要實驗出最適最佳的製程模式,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此建議初學者先掌握基本變化。
蜜處理法 HONEY
在漿果採收並去皮之後,保留其原有果糖、果肉等成分,直接進行乾燥,此種處理法在天然乾燥模式下,成功率為30%。重點在於其中的果糖含量,如果漿果的糖分不足,可供其產生反應的原物料不足,在製作出的蜜處理風味表現來說也會較弱。含糖量也會因為海拔環境、田間管理、果實成熟度、天氣等因素而受到影響。例如連續降雨後,漿果已經吸收飽滿水分,此時漿果的甜度被水分所稀釋降低,若選擇蜜處理法作為處理方式,其製作風險就會提高,一來不易乾燥,二來風味層次變弱。所以在漿果採收後,對於處理法的選擇,需要經過審慎的判斷。
不同程度的蜜處理。
依照褐變程度,蜜處理法依其外觀,有細分成白蜜、黃蜜、紅蜜、黑蜜等不同的發酵程度,不同程度所呈現的風味都不一樣,越前端的淺色程度則表現越接近水洗的乾淨度,發酵越後端的暗色程度則越接近日曬處理的豐富度。
蜜處理黏性高翻動不易。
蜜處理法在乾燥過程中,常因果膠沾黏使翻動不易,也易受天氣影響使乾燥狀況變多,乾燥的時間加長,糖分在褐變過程也會變得不好掌控,另因蜜處理法為保留糖分,一般不經過浮力篩選,使得瑕疵豆不好剔除。上述種種增加了製作上的困難度,因此欲嘗試蜜處理法的農友,建議先要對基本處理法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並且莊園中已有乾燥設備,再行選擇。
日曬處理法 NATURAL
又稱自然處理法,其製程為採摘漿果後,直接進行乾燥,使糖分於其中發酵,發酵過程中,糖分的褐變情況與蜜處理法相似,內部糖分會從透明轉換成黃色、橘色、紅色、褐色直至黑色。想透過日曬處理法製作出良好且穩定的風味,其要求條件為三大處理法中最高的一種,不僅需要狀況極佳的漿果,糖分的管理也相當重要。筆者認為,若採用天然的乾燥處理模式,其成功率幾乎為零。
在咖啡漿果不透氣的外果皮包覆下,水分不易排出,所以乾燥時間是所有處理法中最長的,發酵風味在此處理法中會更加強烈且集中,也因此風味表現的強度與層次會多於其他處理法。果糖發酵風味依照高海拔地區轉變如下:
糖→甜酒香(10days)→烈酒香(20days) →醋感(30days)→醬酸感(40days)→腐乳感(50days)→ 酸敗感(60days)
(左圖)滾動式乾燥機
發酵是自然的一種生物化學反應,隨著時間變化,風味同樣地也會往下個階段發展,由於是不可逆的進程,因此要停止程序的前進,只能藉由乾燥,將其生豆中的含水率控制在11%以下。發酵會在此時終止,故將風味控制在此階段即可。
如上表所示,兩種乾燥模式皆有優缺點。莊園品質精緻的關鍵要素之一,便是其產品的穩定度。若在風味與表現上,無法長期呈現穩定,易降低客人對莊園的信任。以筆者的莊園條件為例,低溫、日照時間短且濕度高,在越高海拔的環境下,要做出高階風味,可說是難上加難。在此建議農友們,莊園在乾燥設備充足的狀況下,再選擇此種處理方式為佳。
厭氧處理法、二氧化碳浸置法
ANAEROBIC FERMENTATION/
CARBONIC MACERATION
厭氧實驗
這兩種處理法多為採摘漿果後,利用不同的外部環境,控制其溫度與氣體,將其打造成少氧或是二氧化碳的狀態,透過適應此環境的強勢菌種產生不同的代謝途徑,發展出特殊風味的新型處理法。但也因為此類處理法需要良好的設備,進行高度控制,其變因太多,使得實驗數據的搜集需要更多批次與時間,筆者尚在進行實驗階段,資料庫建立未齊備以前,為避免誤導觀念,在此先不多做說明。
(圖左)常溫厭氧、(圖右)厭氧桶
撰文/方政倫、陳若芸
圖片來源/方政倫、陳若芸
-----------
關於 C³offee 咖啡誌
咖啡誌除了是專業職人的情報誌、咖啡玩家提升等級所需知識與資訊來源,同時也是一本可輕鬆翻閱,獲得知性滿足的享樂品味生活誌。
官網:https://c3.coffe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