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少用「但是」這個口頭禪……
這句話將揭開惡性循環的序幕!
以他人為中心思考的人,會不自覺連續使用「可是」兩個字。
尤其是在意識上與對手交戰的人,會更頻繁地使用「可是」這個詞彙。
「可是,一開始不是你先講的嗎?這是你的錯。」
「可是說不去的不就是你嗎?是你自己的問題吧。」
「可是錯的不是你嗎?為什麼我必須道歉啊。」
「可是是因為你說了那種話,我才會生氣的啊,原因在你好嗎。」
「可是之前不是你在反對的嗎,所以你有責任喔。」
他們會像這樣,傾向去攻擊對手或使用責難的言詞。
即使不直接說出口,也有人會在說話時使用隱藏在括號中的「可是」。
「(可是)不忍耐就會吵起來啊。」
「(為什麼你要說得這麼過份,明明)我有好好做啊。」
「(雖然你在生氣,可是)我並沒有這個打算。」
「(雖然老實說出自己的感覺是不錯,可是)你這樣做絕對會被人笑
啦。」
「(就算你說得那麼簡單,可是)這還是挺難的呢。」
「(我都是站在大家這邊的,可為什麼)你們都在抱怨我?」
若如這般使用帶括號的「可是」,對對方來說就是自己的話不斷被人反駁,進而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儘管如此,無論是用「可是」這種反抗的態度來聆聽對方的言詞,還是自己不斷駁斥對方話語的行為,說著這些話的當事人卻完全沒注意到這些。
他們反而會認為「明明我都在忍耐了,對方卻還是要罵我」。
因此,對方毫無惡意說的話,聽起來也像是「在單方面責備自己」,於是便加倍陷入怪罪對方的惡性循環之中。
在說「為什麼都是我」之前
那麼,如果將「可是」這個詞對自己用的話又如何?
「好想去旅行,可是我沒有錢。」
「我想做這類型的工作,可是要取得相應的資格得花多少年啊。」
「真想做這個啊……可是我沒有才能。」
「在做這件事時我很開心。可是,應該很難以此維生吧。」
「真希望能被任命這項工作,可是,反正說了也是白說……」
「可是就算努力了也只會被反駁啊。」
「我想好好說出自己的感覺,可是那樣會爆發爭執吧。」
你就像這樣遏止著自己的行動。
然而,當你接連說出「可是」這個詞時,你的心情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可是、可是、可是、可是、可是、可是、可是、可是。」
試試看在出聲唸的同時,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緒吧。
是不是感覺自己愈來愈慘了呢?
由於心情變得悲慘起來,這類情緒也會愈發嚴重:
- 為什麼你們都在責備我?
- 明明我沒有錯,大家卻把我認作壞人
- 大家都在把我當白癡
- 你是不是無論何時都不能聽進我說的話?
- 為什麼我總是必須聽你的話不可啊?
- 因為每次都只有我在忍耐、在吃虧啊
綜上所述,「可是」一詞不但會讓自己和對方之間的關係惡化,也會讓你開始否定自己。
回應時用「那麼,先……」展開話題
有人說,「可是若用肯定的方式來使用,不也很好嗎?」
那我們就試著肯定地用「可是」實驗看看。
「今天身體不舒服想跟公司請假,可是工作進度會因此停滯,所以還是去
上班吧。」
「那個人總是不遵守約定。可是我不想吵架,所以還是別說好了。」
「好像很難的說,可是不做不行啊。」
果然用了「可是」,感覺就爽快不起來呢。
好,我們用別的詞跟它比較看看吧。
「好想休假啊。可是要稍微請個假嗎(同時感到罪惡感)。」
「好想休假啊。那麼要稍微請個假嗎。」
「好像很難的說,可是我想稍微挑戰一下看看(邊這麼想,邊覺得自己會
放棄)。」
「好像很難的說,那麼,先稍微挑戰一下看看。」
是不是每個例子都是「那麼」、「先……」比較好?
本來,會接連用「可是」這個詞就是因為,有一個讓這個人無法珍惜自己感受或意志的環境存在。
因此他才會下意識對對方的意見或主張產生「不得不服從」的頑固想法。
相反地,如果這樣的人試圖優先考量自己的感受或意志,他會希望有誰幫自己做決定,不然就對自己的抉擇沒自信,進而感到焦慮不安。
那我們該怎麼做,才可以從這種「可是」的意識中獲得解放呢?
答案是,單純自覺不去用「可是」兩個字。
這可以靠學習來達成。
譬如說,讓我們比比看下列句子:
「你是這麼說的,可是那不是你搞錯了嗎?」
「你那麼想啊。唔,我倒是這麼想的。」
代替「可是」,這段話以「唔」來隔開兩句話。
這樣如何呢?
「可是我那時候聽到你的話,心情很複雜呢。」
「我只是在那個時候聽到你的話後,覺得心情很複雜。」
這段則是用「只是」來取代「可是」。有很多像這樣不用「可是」的辦法。
接下來,我們把這項意識輸入腦袋裡吧:
「對方說的單純只是他的意見或感想罷了。假設對方強迫我這麼做好了,我也不必順從他。不管對方如何,我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和意志為重,優先考慮我自己的感受和意志。我要先愛自己,勝過其他任何人。」
本文摘自《煩惱,是因為不夠愛自己!》
沒注意到自己的感情。
這正是使你走不出煩惱死循環的元兇之一。
真正的我到底想要什麼?
●我喜歡這個!
●我想做這件事!
●我不擅長這個!
●我不想做這種事!
→再更優先考慮「自己的心情」也沒關係。
你最近是否為這些煩心事而鬱鬱寡歡呢?
★無論過幾天,都忘不了那些讓自己火大的話語
★老是回想自己的失敗
★「這樣就好了嗎?」的困惑總是縈繞於心
★煩惱不斷增加、壯大、堆積成山
因此,才會盡是想東想西,滿腦子想著「是否毫無解決辦法」,苦惱著「搞不好沒辦法從現在的痛苦中脫身了」,而不是實際去行動。
這正是一種思考被桎梏的狀態。
一旦深陷這種思維之中,你就會在「介意其他人」的狀態下慢慢陷入苦戰,煩惱也會愈來愈多。
這時候,反倒是以自己為中心,選擇能滿足自己的感受或情感的選項來行動,才能讓事情更順利。比起去擔心對方怎麼想,以自己的感受或情感為優先,反而可以促進雙方關係的發展。
這種做法,絕對和「唯我獨尊」不一樣。
有效化解這些勾勾纏的「操煩陋習」!
以自己為中心的心理學──
→僅僅如此,就能讓「心中的烏雲」一掃而空!
作者:石原加受子
出版社:台灣東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