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小孩後,媽媽們都會拿到一本《寶寶手冊》,裡面有嬰幼兒的發展評估表,像是粗動作(四肢軀幹動作)、細動作(手指細部處理)、語言及認知能力(理解及表達能力)、身邊處理及社會性(情緒調節及人際互動)。媽媽們每月的小確幸就是翻著小本子,研究寶寶又進步了多少,讚嘆孩子的成長迅速。
source: 衛生福利部《兒童健康手冊》
可惜還是有些孩子的發展較為遲緩,不過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說明,有將近80%~75%的發展遲緩原因都是不明的,目前已知的原因有以下4項:
1.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
如果小孩先天患有唐氏症、癲癇症、肌肉神經異常……都有可能導致發展遲緩;除此之外,如果孩子有相關心理疾病:自閉症、過動症等等,也會影響他們接收外在的刺激。因此媽咪們可以在產檢時就可以先盡可能地檢查,提早做相關的準備。
2.孕期疏失
很多孕媽咪在懷孕期間都非常小心,擔心自己吃下肚的食物、動作會影響到胎兒。但事實上,孕媽咪的限制並沒有想像中的多,但有3樣是切忌在懷孕期間接觸的:抽菸、喝酒、吸毒;此外,如果在生產過程胎兒有缺氧、缺血、中樞神經感染……也都有可能導致嬰幼兒發展遲緩。
3.刺激不足
很多長輩都因為是金孫的關係,對小孩愛不釋手時常抱在手上,但這樣的舉動其實是限制了孩子的行為,無法讓他們好好活動自己的四肢、探索發展;又或是小朋友因為生病關係長期臥床,感官功能異常,例如有視障、聽障……也都會影響孩子發展。
4.家庭功能失調
在《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一書中,不乏看到缺乏愛的孩子、受到家暴、虐待的孩子,在身心靈的發展中都會受到影響。
一般來說,孩子的發展有得快有得慢,但如果誤差在兩個月內都是可以被接受的。父母除了平時可以多觀察、注意,小朋友在2歲之前也會頻繁回診所打預防針,這時候也會有醫師幫忙檢查,除此之外,孩子如果有去親子樂園玩耍、托嬰托兒所、保母照顧,在眾多孩子的一起互動時,父母也容易看得出來。如果真的發現孩子發展遲緩、超過2個月的誤差值,建議及早治療。
越早接受治療,就越有機會減緩發展遲緩的現象,讓孩子身體功能恢復正常,或至少生活自理;若是真的跟不上,早期治療也能也能減輕家庭負擔、節省社會成本,因為越晚發現,發展遲緩的的情況就越嚴重,到時候治療所需的花費也就更高、需要更多人力。
發展遲緩的孩子,不只是生活難以自理,家中父母的負擔,也更有可能產生惡性循環:因為無法移動身體、表達自己所需,脾氣就會跟著暴躁起來;脾氣暴躁後有可能引起同儕排斥,更加不願意說話或表達自己形成惡性循環。
建議父母平時可以和孩子多用遊戲互動,引起孩子的興趣、刺激發展。我們不求孩子多早就學會走路、講話,只希望小寶貝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長大就好。
媽媽苦但媽媽說不出?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
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讓媽媽們盡情問問題、找答案、分享喜怒哀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