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們最近幸福嗎?美國心理學家艾德·迪安納(Ed Diener)提出「幸福不是強度,而是頻率」理論,他的首席弟子「徐恩國」近期登上《劉QUIZ ON THE BLOCK》與大神劉在錫和曹世鎬大談「幸福」理論,究竟外向人真的比內向人幸福嗎?北歐國家又為何佔據世界幸福報告前幾名?
「徐恩國」教授任教於延世大學心理學系,他被選為「世界百大幸福學者」,光是《幸福的科學》選修課申請人數就高達700名,學生們讚譽「這堂課改編了我看待人生的觀點」、「只要上到這堂課就不心疼學費」、「上他的課真的很幸福」。教授本人研究幸福心理學,但卻長得像《腦筋急轉彎》的阿焦!(笑)
幸福心理學理論1.
幸福的重點是「有沒有快樂」
幸福的重點在於「有沒有快樂」,而不只是處於沒有擔憂和壓力的狀態,簡單來說,讓「不幸消失」並不等於幸福變大的本質關鍵!
幸福心理學理論2.
身體和精神上快樂的結合
「每天都想要活得很幸福!」嘴巴上總是這樣說,要怎麼做才可以幸福地活著,教授:「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核心是我們主觀感受到的感覺,是身體和精神上快樂的結合。」,感覺到比較少的快樂,相對來說就是比較沒那麼幸福的人!
幸福心理學理論3.
不一定是取決自己的心態
教授:「如果說幸福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我想要變得幸福,那我看桌子應該也要很幸福。」,沒有「辨別力」地去感受情緒、無法「隨心所欲」地控制情緒,代表你的情緒系統壞掉了,焦躁的時候焦躁,憂鬱的時候憂鬱,一直不停地說「我很幸福」,並不會變得幸福。
幸福心理學理論4.
幸福是情緒上的經驗
幸福是情緒上的經驗,並不是用「意志」去創造的,大腦會在對應的情況下,製造出對應的情緒。假設遇到危險會覺得恐怖,在對應的情況下釋放出情緒是非常重要的。掌管情緒的大腦,不在乎能不能變得幸福,而是為了提高生存的機率,才製造出「情緒」的大腦。大腦自己是有意志的,隨著心態不同,是為了克服狀況而產出原動力,很難只擁有積極的想法!
幸福心理學理論5.
天生的性格非常重要
每個人對於幸福,感受程度會有個體差異,在幸福上,「天生的性格」非常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就是「外向性」,根據論文研究,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容易感覺到幸福,外向人感到幸福的關鍵因素是因為「跟很多人相處」!
幸福心理學理論6.
幸福感最重要的資源是人
何時會打開「幸福感」,當對人類最重要的資源出現時,那個資源就是「人」,所以遇到人的時候,感覺就會打開,告訴「你做得很好」,對人類來說,最有趣的就是其他人!
幸福心理學理論7.
內外向人刺激數量不同
有些人有10項刺激就覺得足夠,有12項就會感到疲憊想回家,內外向人只是能接受的「刺激數量不同」而已。無論內向人或外向人最有趣的刺激都是「其他人類」,外向人為了補足缺少的刺激數量就會找周圍有趣的刺激,像是「去約人」,為了自己的幸福感需要與別人相處的時間!
幸福心理學理論8.
內向人更能享受與人相處的快樂
內向的人喜歡待在家會沒那麼幸福嗎?教授表示:內向的人實際上跟外向的人一樣,自己一個人做一件事和兩人以上一起時感受到的快樂增加幅度,內向人與他人交流時,感受到的增幅比外向人還「大」,內向人比外向人更能盡情享受與人相處的快樂!
幸福心理學理論9.
內向人放大預想潛在不好
「我最喜歡獨自一人的時候,不會耗神」、「一個人的時候最幸福」、「不需要顧慮他人」,內向人常表現出來的其中一個特性之一就是會放大預想「潛在不好」的部分,像是去新聚會可能會尷尬,但其實去了之後,也許沒那麼可怕!
幸福心理學理論10.
北歐國家的個人主義
每年聯合國都會發表「世界幸福報告」,今年143個國家中,「芬蘭」連續七年第一名,第二名是丹麥、第三名是冰島,基本上北歐國家佔據前幾名,而韓國是第52名,台灣第31名,北歐國家最突出的特性是相比全世界來說,他們「個人主義哲學」最強!
幸福心理學理論11.
集體主義難以保障自由度
個人主義和自我主義不同,自我主義是「只顧自己」,個人主義是不以框架判斷對錯,擁有「包容性」,尊重每個人的想法、價值或哲學。集體主義的「人生就是要這樣,這才是正確答案」,無視個人喜好將所有人都導向同個方向則較難以保障「自由度」,像是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幸福感就比較低!
幸福心理學理論12.
評價他人生活的人
教授有時候會問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人一個問題「你們覺得日常生活中,哪種人讓你們最討厭呢?」,問了10個人,10個人的回答幾乎相同,關鍵詞就是「那種評價他人生活的人」,過好自己的人生就好,為何要去評價他人的生活?所謂好或不好,人人基準不同,不需要去評價他人!
幸福心理學理論13.
社會比較會消耗幸福感
在「集體主義」,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被評價」,被評價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會不自覺持續評價他人,「社會上的比較」是消耗幸福最具代表性的經驗!
幸福心理學理論14.
教科書式的價值觀
不僅是韓國,台灣也是,所面臨的現實就是「教科書式的價值觀」。為了獲得幸福,就必須具備這些條件,但其實那些東西/條件不能稱得上是幸福,一旦被這種倫理影響,就難以變得幸福!
幸福心理學理論15.
社群是臨時填補缺口的手段
教授指出組成社會比較最明顯的就是「SNS社群網站」,研究結果顯示低幸福感的人很常使用社群網站,想要用「按讚」去填補缺口,這沒有不好,但只是臨時的處方,長期來說,不是建議的解決方法!
幸福心理學理論16.
鋪在日常裡的幸福圖釘
日常生活提升幸福感的方法?教授舉例來說,幸福的圖釘要鋪在日常裡,就當成是家裡鋪了一箱的圖釘,不就每天都會聽到家人們的尖叫聲,不是為了尖叫而叫,而是自然的反應,這種時候重要的不是尖叫,重要的是發現能夠誘發快感的圖釘後,把它鋪在日常裡,圖釘裡最重要的是「人」,我們需要的是鋪在日常裡的「幸福圖釘」!
幸福心理學理論17.
日常裡遇見的人
最近研究顯示意外地,雖然不是「摯友」,在日常裡遇見的、在捷運裡看見的、在便利商店碰見的,跟這些人的某種微妙社會性經驗結合,是幸福感裡最重要的角色,幸福感會傾洩而出,像是如果在辦公室看到可自取的零食和手搖飲!
幸福心理學理論18.
感受幸福的最大方法
為了幸福的社會,有需要人類各自需要去做和努力的事情,就是在日常裡自己「先」散發出的親切、「先」跟別人打招呼,以及對方對於這些的反應,這些會讓自己的人生充滿幸福!
幸福心理學理論19.
幸福不是強度,而是頻率
艾德·迪安納:「在長期戰的人生裡,幸福不是快感的強度,而是『頻率』。」,特別是韓國社會從小「人生中有好事的話就會改變人生、人生就是一擊」,人生不是一格照片,不是用某個華麗的一天去定義人生,重要的是之後的積累!
幸福心理學理論20.
發現給予快感
教授根據「幸福不是快感的強度,而是頻率」延伸,最終對自己來說「快感」跟「有意義」的事是什麼,發現給予快感的存在就是給自己的財產,也是禮物!
以上就是世界幸福心理學家徐恩國教授提出的20個「幸福」理論,妞妞們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的幸福指數,並從中調整!
source:friday影音、엄마친구아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