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海嘯來了!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失智症比例也愈來愈多,根據全球失智症報告,全世界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美國總總雷根、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鐵娘子,兩人都是失智症患者,只是兩人的病因有一點不一樣。而台灣失智人口成長快速,大於65歲老人發生比率約8%,80歲以上老人約20%,將近每5人有1人患有失智症,民國108年底台灣失智患者已經超過29萬人,尤其年輕人也不可輕忽!
失智症有10大警訊,包括三高、肥胖都是高風險族群,失智症最擔心走上失憶、失能、死亡三部曲。來聽聽名醫教大家揪出失智症10大徵兆,分享失智症新藥救星,為患者帶來一線新曙光,以及教大家如何預防失智症,找回被遺忘的時光!
【失智症成因知多少】
失智症的成因到底是什麼?談到失智症,常被形容成「腦海中的橡皮擦」,為什麼呢?亞東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黃彥翔醫師表示,失智症是認知功能的影響,認知功能包涵很多,包括所有大腦的功能,如記憶、計算能力、判斷力、邏輯能力、定向感、空間感都是。提到失智症直覺都會想到與記憶有關,所以有一句話形容失智症─「記憶的橡皮擦」。而失智症也與神經退化有關,年紀愈大風險愈高,年齡即是一個很大的危險因子。失智症是很多疾病的總稱,是一個「失智症症候群」,目前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表現會以記憶力開始出現問題。
不過,對於記憶力大家容易有一個誤解,以阿茲海默症的老人來說,可能在初期日常生活功能完全看不出來,甚至旁人質疑他的記憶功能,他會回答:「我的記性很好。我十年前的事情都還記得…」其實,阿茲海默症患者是近期記憶不行,但是遠期的記憶很清楚。因為近期記憶有問題,功能有缺損,就會造成日常生活出現困難。事實上,掌管近期記憶的是海馬迴,當海馬迴有缺損,腦部就會出現近期記憶的缺損。
失智症的成因除了與神經退化有關,也和腦中風有關,在分類當中有血管型失智症,就是與腦部血管有關,即使沒有中風過,如果有三高包括高血糖、高血壓與高血脂的人要小心,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都要注意失智症隱藏風險。
【失智症的分類】
失智症分為可逆性與不可逆性,可逆性失智症僅5~10%,不可逆性包括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與混合型失智症。大部分病人均屬於退化性失智症,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約占60~70%。退化性失智症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及路易氏體失智症均屬之。
一、可逆性失智症:
常見的有憂鬱症(假性失智症)、腦瘤、腦炎、藥物與酒精影響、甲狀腺機能異常、慢性硬腦膜下積水等,如及早發現,通常是可治癒的。
二、不可逆性失智症:
a.退化性失智症:包括最常見的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約占70%。阿茲海默症初期,是以掌管記憶的海馬迴,以及掌管人格特質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發生病變退化。記憶力衰退在阿茲海默症患病初期最為明顯,病人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均出現問題。患者近期記憶有缺損,表現出最多的症狀是會重覆問相同的問題、重覆買相同的東西、約會時間會忘記,對金錢的決定(老人家被詐騙金錢的社會事件),對正常事情的判斷力出問題,日常生活用具忘記如何使用(如開鎖、瓦斯爐、手機),到後期有定向感問題(出門迷路),以及精神症狀(性格改變暴燥、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猜疑)這是最折磨家人的,甚至會引起糾紛。退化性失智症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等。額顳葉型失智症以侵犯腦部額葉及顳葉為主,早期出現人格變化跟語言問題,以及行為失控;路易氏體失智症初期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可能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且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
b.血管性失智症:是由腦血管疾病所導致的失智症,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約占20~25%,包括腦中風、頭部外傷及慢性腦血管病變,因腦部血液循環不良,腦細胞死亡而造成智力減退。這類患者合併有高血壓、心臟病或糖尿病病史。
c.混合型失智症:主要以阿茲海默症合併血管性失智症,這是較難診斷與治療的類型。
【揪出失智症10大警訊症狀】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如果出現以下失智症10大症狀,請及早就醫:
1.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
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5.理解視覺影響和空間的關係有困難
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失智症診斷檢測方法】
如何及早透過檢測揪出失智症呢?黃彥翔主任表示,及如果有懷疑,最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介入對失智症病人與家人都是好的。目前有配合社區計劃幫老人家篩檢。有鑑於大於65歲的老人發生失智症比率約8%,80歲以上可能達到20%,因此及早檢測有助及早發現。現在常用簡易的「AD8檢測」,就是失智症十大警訊當中的一些症狀,如果超過2項確實有符合症狀,就會建議到醫院做專業檢測。專業檢測在診斷上相當重要,因為在失智症的症狀中,有一些少數可能可以逆轉回來,有一些類似失智症的症狀的疾病像是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或腦部(病毒)感染、水腦症、腦外傷、腦積水、腦腫瘤,這些疾病的病程如果慢慢發展,在家人看起來就像是失智症一樣,會慢慢退化。尤其像腦腫瘤在體內慢慢生長,身體可能適應的很好,有時要腫瘤長到很大才會被發現。
而臨床上大家一般擔心頭痛是長腦腫瘤,事實上,腦腫瘤一般很少以頭痛表現,倒是有時發現認知功能下降檢查,才發現是腦部長腫瘤。還有缺乏營養的問題,例如缺乏維生素B12與葉酸,治療時可以補充,或是腦部積水做手術處理,可以改善失智症的症狀,這些都是可以逆轉回來的。
除了「AD–8檢測」之外,另外還包括神經性的測驗,會更詳細評估心理,包括情緒憂鬱與認知功能檢測(評估計算力、判斷力、定向感等),可以讓我們對腦部認知功能有初步的概念。黃彥翔主任表示,失智症檢測價值不在於了解失智症屬於哪一型,真正價值是做AD–8篩檢、神經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之後,可排除能逆轉治癒的疾病。最廣泛都需要做的是頭部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在診斷也很重要,要排除其他顱內病灶,像是水腦症或腦腫瘤,並評估腦部萎縮情形。由於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算是腦部結構的檢查,檢查有無病變或萎縮;但是功能性的檢查就要藉由核子醫學檢查。廣義來說,包括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腦部血流灌注掃描、碘–123 MIBG都是核子醫學檢測,透過不同的分子標記,試圖去看腦部有什麼缺失,都屬於一種輔助診斷工具。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屬於生物標記,藉由核子的標記,看腦部是否有不正常的毒性蛋白的堆積。因為目前了解阿茲海默症最相關的毒性蛋白即是類澱粉蛋白的沉積,因為在一般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是看不到的,所以要透過核子醫學的生物標記才看得到,觀察腦部類澱粉蛋白的比例有多少。
有人會問,做了這個檢查,是否就一勞永逸解決答案了?事實上,目前發展還無法一刀兩斷說是或不是,因為確實有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即使做了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也發現腦部有沉積,可是不見得有失智症的症狀。所以,目前這一些診斷工具都是一種輔助功用,健保無給付,也無法判斷出阿茲海默症屬於哪一期。只能說發現有類澱粉蛋白堆積,罹患阿茲海默症比例比較高。目前醫學研究逐漸趨向認為類澱粉蛋白沉積,也不是發生阿茲海默症的唯一原因,是否有其他原因還不知道,但是仍然可以有所掌握與預防。
【失智症診斷方法】
1.AD–8篩檢:
即AD–8量表,提供極早期失智症篩檢,最主要包含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等較常見的疾病症狀。十大警訊當中症狀如果超過2項有符合的話,就會建議到醫院做專業檢測。
2.神經學檢查:
神經性的測驗更詳細評估心理,包括情緒、憂鬱與認知功能檢測(包括計算力、判斷力、定向感等),可以對腦部認知功能有初步的概念。
3.腦部影像學檢查:
最廣泛都需要做的是頭部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在診斷也很重要,要排除其他顱內病灶,像是水腦症或腦腫瘤,並評估腦部萎縮情形。
4.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屬於核子醫學生物標記,看腦部是否有不正常的毒性蛋白堆積。阿茲海默症最相關的毒性蛋白即是類澱粉蛋白的沉積,可以看腦部類澱粉蛋白的比例有多少。
5.腦部血流灌注掃描:
從日本引進,也是屬於核子醫學,可以檢測腦部代謝的情況,也是輔助診斷的工具。
6.碘–123 MIBG:
與正腎上腺素(NA)相似,利用碘-123 MIBG心/縱膈腔的比值,可鑑別失智患者是否為路易斯體失智及巴金森症失智,有別於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提供臨床診斷。
【失智症高風險族群】
誰有較高機會罹患失智症呢?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主要包括遺傳,尤其是年輕型失智,有一部電影片名是「我想念我自己」,得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劇情就是談年輕型失智症,不幸的是,年輕型失智症遺傳可能性很大。台灣輕微認知障礙者約60萬人,其中約1萬4千多人屬年輕型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好發年齡大約是60、65歲以上老年型,但是如果發病是在40、50歲,這種遺傳的比例會相當高,有這種傾向建議要及早做遺傳諮詢。體顯性遺傳,下一代可能有一半機率會遺傳到失智症。
另外,「三高」是所有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年輕時就要有警覺,控制好三高問題,不但有助預防失智症,對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中風等,都有預防效果。以及種族也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亞洲人統計起來,心血管與腦血管的危險因子與西方人都是大血管開始硬化不太一樣,主要包括頸動脈、主動脈阻塞;亞洲人血管開始硬化多為小血管疾病為主,即腦部比較細小的血管,像腦中風,而腦中風的原因也是以顱內血管狹窄居多。還有女生比男生罹患失智症風險高一點,但是也不是絕對,是統計出來的數字。因為女生比較長壽,活得比較老,得到機率也相對高。另外,有甲狀腺亢進、頭部曾經受到外傷、肥胖體重過重、暴露於環境污染、煙害、空污PM2.5、重金屬與抽菸,都會增加動脈硬化機率,以及缺乏維生素B12及葉酸等,也可能會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
【失智症併發症】
失智症的併發症,最主要還是來自於這個疾病病程的演進,往往無奈走上「失憶、失能、死亡三部曲」!科學界還沒有一個很有效能完整阻擋此疾病病程的治療方法,一旦確定有失智症的情況,預期可能病人未來8~10年或15年都在病程中。對於病程的演變,從診斷出來家人都要有心理準備,這是漫長的過程,記憶與神經功能會隨著時間慢慢退化。一般在初期可能併發症不會太多,但是到中期之後,就可能合併一些精神行為症狀,通常這也是家人照顧上最辛苦的時刻,要面臨的不僅是身體上的辛勞,還有心理上的煎熬。當了解患者有這一些症狀,就能比較坦然面對接受,並且在照顧上也不會造成心理負面想法。
失智症很多併發症來自晚期失智症,往往因為失能使生活受限影響,包括小便功能問題如尿失禁、行走問題,甚至需要臥床,還有吞嚥困難,到後期家屬也會煎熬到底要不要幫患者插鼻胃管等,需要做一些決斷。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如果病人慢慢已經到晚期,要不要插鼻胃管還是因人而異。只是大概建議,如果病人已經走到後期,到生命危急的情況,會建議家人讓病人接受安寧照護。學會如何跟病人說再見,最後一哩路如何陪伴讓患者安心離開,是很重要的課題。
1.嚴重喪失記憶
失智症患者(阿茲海默症)進入晚期階段,大多已經嚴重喪失記憶,僅剩殘餘的片段記憶,幾乎完全喪失認知,除了認不得親人,甚至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難以做言語表達和溝通。
2.精神行為症狀
失智症患者到了中期之後,就可能合併一些精神行為症狀,像是妄想、猜疑等心理,通常這也是家人照顧上最辛苦的時刻,要面臨的不僅是身體上的辛勞,還有心理上的煎熬。
3.器官功能退化
晚期失智症患者器官功能退化,包括小便功能如尿失禁、行走問題,甚至需要臥床,還有吞嚥困難。到後期家屬也會煎熬到底要不要為患者插鼻胃管等,需要做一些決斷。
4.失能長期臥床
失智症患者一旦失去行為及自我照顧能力,需要長期臥床、坐在輪椅上,就必需靠他人協助日常生活。需注意翻身不足恐造成褥瘡,也可能引發敗血症,所以要定時幫他們翻身移位。
5.生命危急情況
如果失智症患者已經走到後期,幾乎面臨生命危急的情況,會建議家人讓病人接受安寧照護。學會如何跟病人說再見,如何陪伴患者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讓他安心離開。
【失智症的治療】
透過治療可增進失智症患者生活品質,改善認知功能障礙、精神行為症狀,減輕照顧者負擔。黃彥翔主任表示,藥物治療失智症沒有完全阻斷的效果,但是,目前比較有証據的藥物都是在延緩病程,無法返老還童,臨床院所都有在使用,可以諮詢醫師。令人欣喜的是現在已經有新療法,今年2021年6月美國FDA核准可以使用,適用於阿茲海默症患者,針對腦部類澱粉沈積的蛋白清除,是一種單株抗體免疫療法。相關實驗十多年來陸續有在進行,不過早期多數失敗,目前此家藥廠實驗有進展。但台灣還不會這麼快有上市的機會,可能也會加入臨床計劃。
此外,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還有膽鹼酶抑制劑、NMDA受體拮抗劑,這兩類藥物是可以延緩病程的藥物,其他如果有妄想症或合併有憂鬱傾向,也可以使用抗精神病、抗憂鬱症的藥物。另外,血管性失智症治療的治療邏輯就與預防中風是一樣的,要控制三高。90%以上失智患者在病程中會出現行為或精神問題,適度使用抗鬱劑、情緒安定劑藥物可改善。當患者有幻覺、妄想、攻擊等症狀,可給予抗精神病藥物。
至於非藥物治療也是重要一環,包括常見懷舊治療、園藝治療、芳香治療、音樂治療、光照治療等,可以對失智症患者有幫助。維持失智症患者原本有的能力,這也是有助預防退化速度。台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關係,失智症患者減少了社交活動的機會,防疫待在家裡無法出去,發現患者退化速度很快。
一、藥物治療:
1.退化性失智症藥物:藥物都在延緩病程,今年2021年6月美國FDA核准新藥用於阿茲海默症,針對腦部類澱粉沈積的蛋白清除,是一種單株抗體免疫療法。
2.認知功能藥物治療:
a.輕中度失智症:治療藥物包括抗乙醯膽鹼水解酵素藥物,包括Donepezil、Rivastigmine (Rivast理曼提)Galantamine三種。
b.中重度至重度失智症:治療藥物包括乙醯膽鹼水解酵素,有DONEPEZIL(Lizepen利智平)、NMDA受體拮抗劑,有MEMANTINE(Manotin滅擾、Memary美憶)。
3.血管性失智症:針對血管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治療及抗血栓治療。
二、非藥物治療:
藉由環境調整、活動安排、溝通方式改變、懷舊、光照、音樂、寵物等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行為情緒症狀。
【預防失智症要訣】
黃彥翔主任表示,預防失智症要「趨吉」(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避凶」(減少危險因子)。趨吉為多動腦、多運動、採地中海飲食等;避凶為遠離三高、戒菸、控制體重、避免頭部外傷等。
1.維持運動篇
維持規律運動,降低失智症風險!
每週規律進行2次以上運動,有助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例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上健身房、有氧運動、瑜珈等。
2.多動大腦篇
活化刺激腦部,防大腦退化!
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例如:打電動、打麻將、接觸新事物、參加課程、學習新知、閱讀書報雜誌等。
3.益腦飲食篇
吃地中海飲食,助腦細胞發育!
保護大腦除了維持均衡飲食,建議攝取地中海飲食,其中橄欖油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深海魚含脂肪酸是腦細胞重要的營養來源、蔬果含有很多抗氧化物。
4.預防三高篇
控制三高,趨於正常範圍!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此,遠離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必需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5.戒菸抗發炎篇
向「菸」說不,遠離風險!
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而戒菸可降低風險。持續抽菸的人,每年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
【失智症迷思】
迷思一/失智症是完全沒有記憶了嗎?只要還有一點記憶,就不是失智症嗎?
早期來看有損害到的記憶是近期記憶,新的記不住,舊的還有記憶,硬碟資料還在,只是近期資料無法存進去。失智症初期並不是所有記憶都損害到,而是到了晚期確實記憶有影響變差。
迷思二/因為吃鹽吃太少,所以導致失智症嗎?
古時候農業社會,要下田會流汗,所以要吃大量的鹽,都沒有失智症…。這完全是迷思,鹽攝取過量最直接會有高血壓,鹽攝取過多會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就是三高,高血壓未控制好,反而會增加失智風險。早期要活到90歲比較難,現在老人平均年齡提高,一旦年齡往上增加,增加失智症風險也自然提高。
迷思三/常吃白色食物如吐司、白飯,因為含糖會讓血糖快速飆高,所以很容易導致失智?
一半對一半不對,三高包括高血糖,糖尿病未控制的確有中風、失智風險,但是未必都是吃白色食物的問題 ,攝取澱粉過量不好,所以適量即可,但是不是都是白色食物的問題,澱粉食物也不可以都不吃。
【結語】
失智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家中有人失智要無微不智的照顧是很辛苦的一條路,需要外界伸出援手幫忙可以撥打「衛福部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更重要的是年輕人從30歲開始就要注意多保護大腦,留意失智症警訊,並且從體重、飲食、運動多管齊下預防失智,自己的失智自己救!
註:文章之影片及圖片版權皆屬YouTube開放資源,上傳者並非妞新聞或編輯,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延伸閱讀】
聽力損失對失智症風險影響大!看電視越來越大聲,這些情況快做聽力檢測
顧好你的心臟,也能保護大腦!控制血壓、血糖,有助降低失智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