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強迫孩子聽講,但沒有辦法強迫他們跟你對話!」
繼「你應該這樣想,現在的14歲,就是新的18歲!」的驚人之語,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晨間新聞節目《今日秀》(Today Show)的教養班底暨教育、教養作家與顧問伊卡德(Michelle Icard)在暢銷書《14歲前該跟孩子聊的14件事:孩子上高中前該有的重要對話》(Fourteen Talks by Age Fourteen: The Essential Conversations You Need to Have with Your Kids Before They Start High School)中,分享了父母該如何跟孩子對談,才能成功傳達人生重要理念的訣竅。
跟孩子談「大道理」,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容易淪為說教,或是講不到幾句話,孩子就不耐煩,甚至秒回「好了,我知道了!」
BRIEF簡短不說教的溝通法
伊卡德幫家長們打氣,並且設定正確的目標。父母跟孩子談話的目的,不是要說教,或是把孩子用泡泡紙包起來保護他們。而是要建立人生跟孩子的橋樑,長遠地支持孩子的成長,希望孩子遇到事情時,心中有一把尺知道如何衡量狀況,而且願意找父母幫忙。所以還是要持續對話。
她把如何達成這些目標的方式,用「BRIEF」(簡短)這個英文字彙整如下。
[B]-Begin peacefully 平和地開始
伊卡德發現,父母跟孩子對話最大的障礙,就是不知道如何開始,尤其是害怕孩子話不投機半句多,或是沒有耐性就起身走人,更讓家長們常常延滯重要或很難、生硬的談話內容。
她建議,可以先問孩子什麼時候有空,想跟他們談件重要的事,不要突然長篇大論,因為孩子不喜歡被說教突襲。以美國嚴重的青少年電子菸問題為例,家長不要突然問小孩有沒有吸電子菸,可以用「我在報上看到很多青少年現在都用電子菸」開頭,用好奇、請教的口吻,詢問孩子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或周遭人的經驗。
[R]-Relate to your child 找到跟孩子、家庭的相關性
當父母要跟青少年講話時,很多青少年的本能,就是自動性地防衛。所以父母要用同理他們、或是跟他們與家人相關的角度切入,卸下他們的防衛心。例如,你記得類似的事情經歷、或曾有過類似的感受。
同樣以電子菸為例,就可以說,「我們以前沒有電子菸,不過我記得也是有很多人抽菸,還有香菸公司用卡通人物廣告,吸引青少年抽菸……」這會讓孩子有興趣繼續聽下去。
[I〕-Interview for data 問問孩子知道的有多少
當想了解孩子對事件或觀念的看法、知道多少時,可以用問的,不要自己假設。不過,不是好像要抓到他們的盲點,或是證明什麼一樣。
要用開放的心態,保持中立,耐心聆聽,不急著下判斷,要為接下來的討論鋪陳。例如,「你有看過跟電子菸的長期影響有關的事情嗎?」然後請他們談談他們所知道的內容。
[E]-Echo what you hear重述你所聽到的
孩子願意談他們的看法了,父母得確認他們沒有誤解孩子的話,讓孩子覺得有被聽見,以後仍然願意說。例如,「這樣有幫我理解了。看起來你有在校內校外看過有人吸電子菸,但情況也沒有像新聞講的那麼猖獗,是嗎?」
[F]-Feedback 回饋
這是跟孩子談話的最後一個階段,不過,很多家長卻是從「回饋」開始,還沒有談,就直接下結論或給建議、甚至命令。這也是為什麼常常親子間的對話會失序,甚至暴走。
父母要給孩子建議時,務必確認已經聽過他怎麼說,得到他的信任,知道父母理解他的處境、經驗與看法,才能給孩子意見。例如:「我擔心電子菸的影響,也知道對你這個年紀的很多人來說是種誘惑。但我知道你很會照顧自己,希望如果以後你身邊還是有很多人這樣做,你會繼續了解這些事。我相信你很聰明,會先研究,知道該麼做。如果你想多談相關的事,可以隨時跟我說,我會一直都在。」
伊卡德也列出一些要避免的對話地雷,像是不要假定你了解孩子的感覺或知道他們會怎麼想,請讓他們自己說,並且仔細地聽;不要威脅小孩;不要太快插嘴、跳進結論;也不要表面說會支持他們,卻又一味地戳他們的漏洞,或是不太在意他們的想法、露出不以為然的反應……等。如果孩子明顯地不想談了,父母也可以適時暫停,找機會再從不同的角度切入。
透過這個互相理解與建立信任的過程,加上持續的練習,父母會愈來愈熟練,孩子也會愈來愈願意找大人談事情,而且會從「可不可以參加住在外面的營隊」、或是「暑假可否去打工」等小事,聊到「新聞上導演性侵傳聞」、「戀愛分手了」、「在社群媒體上做錯了什麼」等敏感議題或困擾他們的大事。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