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形式的不平等中,美國醫療制度下的不公義是最不人道也最駭人的。」──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美國醫療體制的不平等
美國憲法保障人人平等,不過在醫療制度之下,病患卻沒有平等可言,這與美國保險有很大關聯。假設拿的是政府保險,不花你一毛錢,那就要有心理準備,願意幫你看診的醫生不會太多。以最常見的洗牙來說,好的保險會給付牙醫四百美元,爛的保險可能只會給付連開銷都不夠的五美元。因此在美國,平平是洗牙,四百美元那位病患所得到的待遇和時間絕對遠勝於五美元的病患。而且願意接受這種恐怖保險的醫生,不是素質或學經歷有待加強,要不就是剛出道、沒有其他病患可看(看病當做善事的佛心醫師不是常態,就不在此討論範圍內)。
醫生也不是省油的燈,在出道幾年、營業額穩定之後,大部分醫生會直接剔除爛保險,只留下好保險的病患,想看指定醫生就得摸摸鼻子自己花錢。還沒踢掉爛保險的診所,有時候也會做點小動作,假設診所的生意忙翻天,精打細算的老闆娘就會將某些病患排到最後,讓他們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好保險的病患則可以優先看診。
好(貴)的醫療保險才能上天堂
即便在美國找到不錯的工作,公司提供保險,也不一定能雞犬升天。美國保險有夠複雜,保險中分保險扣除自付額(Deductible)和部分負擔費用(Copay)。假設你的自付額是一千美元,那麼你在看醫生時,頭一千美元是從自己口袋裡出,超過一千美元的金額才由保險公司負責。萬一你是身體健康、頭好壯壯的青年,看一年醫生也看不到一千美元呢?那麼即便你每年交保費,也等同沒有保險一樣,因為在一千美元內完全是自費;而部分負擔費用是每次看醫生時另外要付的金額。
因此簡單來說,每個月繳的保費越高,則自付額和部分負擔費用越少,保險越好,能夠選擇的醫師範圍就更大。也難怪根據美國CNBC電視臺的數據,美國人付的保險費每個月為三百二十一美元,有家庭的則是八百三十三美元。千萬別嫌這價格貴,如果你不幸沒有保險,光看一次家庭醫生的平均自付診療費是兩百美元(約臺幣六千元),這還不包括任何手術或藥物的費用。若由專科醫師會診金額則更高。
反觀臺灣大醫院常常有許多阿公阿嬤,一個早上掛十個不同科別,看頭看腳看心臟,這種情況在美國不會發生,因為在看完之前,病患通常會先破產。
預約掛號等三週很正常
假設你在美國混得非常開,有保險也找到醫生可以看了,是否哪天心血來潮就能直接往門診衝呢?──絕對不是。撇開某些亞裔診所願意給病患彈性空間,在美國大部分診所統統需要預約掛號,預約等待時間從兩、三週甚至到兩、三個月不等。我在NYU時,某次慢跑跌倒出血,後來慢慢發炎腫痛,於是預約了曼哈頓的診所,卻被告知大約兩週後可以看。後來才托遠房親戚的關係,在法拉盛(Flushing)的家庭醫師那裡掛到號,被檢測出來是蜂窩性組織炎。他說如果我再慢一點就醫,細菌可能會蔓延到扁佻腺,更別提如果是更嚴重的病情,真照著美國就醫的SOP走,不少病人大概就直接掛了吧。
假等設你運氣很好,兩、三週後沒有掛掉,順利看到醫師,醫生開了藥並另外約了時間複診,你還得去有收你保險的藥局再次掛號、領藥。臺灣許多醫院都是當天開藥、當天拿藥,但美國醫藥分家非常清楚,通常得開車到藥局,交出藥單,順利的話等半至一個小時就能拿藥,否則有時候還要等上幾天。
屁股癢也去掛急診?
可能你會說,不然去急診室好了,但除非心肌梗塞或斷手斷腳這種真正急症問題,否則大多數急診病患一等就是五小時起跳。美國急診室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許多在社會較低層的人,知道政府提供的保險爛到不會有醫師願意為他們看診,因此他們的因應對策就是去急診室,畢竟急診室必須收所有的病患,對這些低收入、領政府補助的人來說,急診室是政府(更嚴格來說是全民)買單的地方。我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當牙醫時,就親眼見過病患來急診室驗孕(因為驗孕棒要十美元);屁股癢(想指定護士幫他抓);有點累(這年頭有誰不累?);藥吃完了(一定都是吃到一粒不剩那種);甚至還有不舉的問題也來急診室(畢竟這對男人來說跟天塌下來一樣)……這些非急症病例也連帶影響了急診室的看診效率和速度。如果你不幸得去急診室,就必須有天大的耐心,並有夜臥急診室的心理準備。
造福民眾、苦了醫護的臺灣健保
每次在新聞上看到臺灣病患如何抱怨醫院或健保,我都在太平洋的另一頭大翻白眼。雖說我不認為健保體制就是好棒棒該推崇,畢竟它爽到了病患,卻將痛苦建築在剝削醫生和醫護人員的福祉上。人類都是貪得無厭的,在這樣以病患為中心的制度下,難免養出一群刁鑽奧客。我很歡迎這些奧客來美國看一次醫生,會立馬覺得臺灣的醫療環境和制度,根本是病患的天堂。
我和老公C在東南亞度蜜月時,C被蚊蟲咬傷導致發炎,回臺灣時立馬帶他去看醫生,從掛號、看診、拿藥,全程兩小時內搞定,讓C對臺灣健保的便利和效率嘖嘖稱奇,即便要支付外國人自費費用也心甘情願。從此之後,C對寶島最大的印象不是美食,而是方便到不行的醫療制度。
也難怪我的臺灣病患若真正需要做大手術,都會直接搭機回臺治療。他們說,一方面怕還沒等到看醫生就先掛了,另一方面,在臺灣治療外加機票錢,都抵不上美國醫療費用的零頭呀!我想大家的想法都很一致:在美國不是不能生病,只是你家最好要富到流油。
本文摘自《美國人的真正生活》
|在地文化立即上手|
美國食物份量大還要更大,彷彿來到巨人國!也不愛吃經典品牌麥當勞;想和美國人教朋友先從聊天氣開始,若找到超級盃同盟保證變麻吉;異國戀看似浪漫,美式婚禮卻燒錢燒不完?
|不同城市的千種面貌|
時間就是金錢,千萬別擋路的紐約、熱愛健身和有機環保的「天龍人」舊金山;走在時尚尖端卻得天天承受塞車惡夢的洛杉磯,走跳三大城市,發現當地人們各自的美麗與哀愁。
|文憑雖可貴,探索自我更重要|
貴到快念不起的美國大學,學費仍節節上漲,魅力何在?矽谷將公司打造成樂園,開創全新工作文化;新一代的美國夢早已不是一夜致富,更注重無形價值?
|職場如戰場,透視美國醫療體系|
在美國生了病?祝你好運──預約可能排到三個月後;醫療服務取決於保費,好(貴)的醫療保險才能上天堂!一個醫生的養成耗時耗財耗心力,奇葩老闆還會考驗你的從醫之路!
Dr. Phoebe是小學就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求學的小留學生,也落地生根成為牙醫、ABC人妻。她對土長土長ABC與小留學生的不同有著深入觀察,更以自身經驗拆解傳統的東、西方文化,看遍美國東、西岸人性格,寫下在美國生活與臺灣背景的交相衝擊下,自己的蛻變與心得,讓每個懷抱美國夢的你,都能找到最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者:Dr. Phoebe
出版社: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