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嘗試與冒險,累積人生的能量
首爾的某個百貨公司裡,專賣二十五到三十五歲少淑女服飾的樓層,來自臺灣的佳瑩(化名)正在用韓文向一位阿珠嬤介紹商品如何搭配。
「商品快介紹完時,客人好像意識到我似乎不是韓國人,帶著困惑開始打量我的臉跟名牌,只差沒把我頭髮掀開檢查看有沒有頭皮屑那樣的仔細。但我的韓文名字是韓國的菜市場名,我的臉大概十個人裡有九個半會說就是韓國臉。」佳瑩說。「但大嬸就是用不屑的眼神上上下下把我看光光以後,連道謝都沒有就走了。」
佳瑩遇到的歧視還不只這一樁。
「還有客人前後態度差很多,講了一個我沒聽過的單字,看到我不懂的表情,他就說:『啊~不是我們國家的人啊,中國人嗎?』然後態度一百八十度反轉......」
#天生要吃這行飯
(情境示意圖/《三流之路》劇照)Source: KBS
笑容親切、韓文流利的佳瑩,在首爾的百貨公司當櫃姐。她在臺灣有多年的販售經驗,擺過路邊攤,也在師大夜市、東區當過韓貨店員,經歷過Eyescream、Starkiki、Hazzys等品牌,「賣衣服」對她來說是太簡單的事。
曾被服飾店老闆形容為「你天生就要吃這行飯」的佳瑩,在臺灣賣衣服給臺灣人,到了韓國,一開始做的卻是民宿清潔工作。
她的理由有點被虐:「我想要做做看我在臺灣不會做的工作。我在臺灣的店只花一年就爬到代理店長的位置,想要挫挫自己的銳氣,不想讓自己太驕傲。」她到民宿打掃,每天洗刷廁所、換床單、吸地拖地,很單純也很自得其樂。
如果販售業有守護神,那守護神想必忍受不了佳瑩浪費自己的才能。打掃工作做不到一個月,就有朋友來問她︰「我要從百貨公司離職了,妳來接我的工作吧。」這個百貨公司位於明洞,櫃上接待的多半是外國客人,以中國客人為大宗。各專櫃店員通常會講簡單的中、英文,或是配置母語為中文的店員。
佳瑩的韓文雖然筆試只有檢定二級的程度(最高級為六級),但韓文發音十分道地,專櫃經理面試時一度以為她是韓國人。語言能力之外,「做販售,其實還是看『臉』,要看你有沒有眼緣。」佳瑩說︰「當然身材也最好在S~M號之間。」
生得一副韓國人最愛的笑眼加上豐富的販售經驗,佳瑩馬上就被錄取,開始了在首爾的百貨櫃姐生活。
#少女時代早操歌
雖然主要是負責對中文客人的銷售,但還是會有韓國客人、韓國同事。上班之前,佳瑩到品牌官網把男、女裝的服飾類別、顏色、尺寸全部研究過,不認識的韓文單字全部抄下來。「光是顏色的單字大概就超過三十種。」她說。
拿到百貨公司的員工出入證跟名牌前,得先接受六小時的教育訓練,當然也是全韓文。從最基本的美姿美儀教起,包括站要怎麼站、客人進來時要講什麼招呼語、接電話的禮儀、客人問路時手勢要怎麼比等等。「而且每個樓層的員工出入口,都有一條Service Line,每次從門出去一定得鞠躬才行。」百貨公司把前臺跟後臺分得很清楚,跨越那條線,就得掛上職業笑容,粉墨登場。
加上百貨公司位於明洞,觀光客多,為了應付觀光客可能的詢問:退稅要去哪、嬰兒車可以在哪借、地下鐵連結通道在哪裡、貴賓室怎麼去......這些都得熟記在心,講師邊上課還會三不五時抽考,要大家當場回答。
百貨公司開店前,除了要做賣場清潔,最麻煩的就是理貨。「最高紀錄是一次要理二十箱貨,所有衣服得想盡辦法塞進倉庫。」佳瑩笑說︰「所以我超會收納衣服的,回臺灣打包行李的時候,可以把六十件衣服塞進二十八吋行李箱。」
打掃結束、倉庫整理好後,開店前還要跳早操。「都已經滿身大汗了還要做伸展操!幸好伸展操的音樂是少女時代的歌,有趣多了。」佳瑩偷笑︰「不像我以前在臺北某百貨的早操歌,聽到那音樂會更沒精神。」
#你說你是中國人,我就買
佳瑩在這間百貨公司換過不同品牌,從港牌、韓牌到歐美品牌皆有,其中最好賣的竟是GUESS。「每個牌子的客人組成不同,GUESS大約有八成是中國客人。好像是因為在中國賣比較貴吧?他們最愛買的有LOGO的T恤,一件兩萬八韓圓(約臺幣七百五十元),一次可以買好幾件。」
不只低價的T恤,高價的單品也賣很快,她曾經在十分鐘內賣掉兩件臺幣一萬五的羊皮外套,忙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那種情況就是我不開口講話,客人也會買東西。」品牌受歡迎的程度讓佳瑩不用揮銷售技巧,業續就會自己滾進來。
偶爾會有中國客人好奇佳瑩是哪裡人,知道她來自臺灣,反應不一。有的驚訝:「臺灣人的普通話也講這麼好?」有的泛政治化:「妳怎麼可以說自己是臺灣人?」「如果妳說妳是中國人,我就買!」佳瑩總是態度柔軟的打哈哈帶過。
「中國客人的素質差異大。有的試穿了一堆,把所有試穿過的衣服都丟在地上,衣服還都是反面的。」聊的是澳客,佳瑩語氣卻很平淡︰「但九成以上都還算正常,而且有很多是代購跟『點點客』。」
「代購我懂,但什麼是『點點客』?」我好奇。
「就是用手指頭點一點,『這個、這個、這個』我都要,而且常常一個size就拿好幾件,結帳都十幾件起跳的。」佳瑩解釋。
除了中國客人,也有臺灣客人,但兩種客人遇到佳瑩服務的反應卻不同。「中國客人遇到我,通常是覺得『有會講中文的,太好了』臺灣客人的反應卻是『這裡沒有韓國店員嗎』,感覺臺灣人比較想要韓國店員來服務。」
臺灣客人會嘗試用英文和韓國店員溝通,中國客人卻大多守著中文不放。佳瑩就分享他在鞋子專櫃看過的一個例子︰
「有沒有38號?」中國客人用中文問。
「이백사십요?(240嗎?)(註:韓國鞋碼編制和中國不同,中國38號等於韓國240。)」韓國店員用韓文回問。
「對、對。」中國客人聽不懂韓文,卻也胡亂回答。
兩方用的是不同語言,竟也能看似順利的對答。
「這樣不會拿到錯的尺寸嗎?」我疑惑。
「拿錯再說囉。」看來韓國店員也自有一套應付中國客人的方法。
本文摘自《她們的韓國夢:打工度假的美好與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