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美國紐澤西州的盧卡斯提(Kim Lucasti)最近做了很多以前不會允許小孩獨自做的事。像是讓14歲的女兒單獨騎腳踏車進城,常讓14歲和12歲的姊弟自己在家。「直升機暫時降落了!」盧卡斯提對《華爾街日報》開玩笑,直升機父母也需要去忙別的事。
source: wunderstock
她並不是異數。根據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大學委託民調公司、針對2千多個成人進行的調查,46%的父母不再堅持小孩上床的時間、51%讓小孩賴床晚起,49%不再那麼嚴格管控小孩看手機、平板的電子螢幕的時間。匹茲堡消費者研究公司公民科學(CivicScience)的另一份調查還發現,30%父母說他們開始採取比較放任的教養模式,另外,有更多父母讓小孩到戶外玩、騎腳踏車、溜滑板……,也不再一直打斷孩子玩耍、叮嚀他們馬上收東西、改去做別的事……。
疫情下的教養「解封」
原來,有些家庭很堅持、或有保母、傭人、家教、才藝或補習班等資源可以協助他們,嚴格地執行送小孩到處參與課外活動的安排。但現在,疫情導致這些活動多數停擺,小孩有很多時間待在家裡,父母又要兼顧照顧、教育小孩、家事與個人工作,實在忙不過來,在家裡也只好對孩子「解封」了。
source: wunderstock
這群在1970-1980年代被放養長大的孩子,正不得不調整1990年代以來過度警戒小心教養的風氣,是利?是弊?應該怎麼調整?
《華爾街日報》整理發現,多數醫生、心理與教育學者正面看待這些新常態。因為在父母過度監控、時時指導下的孩子,有礙孩子發展問題解決、面對與處理衝突等能力,也難以創造獨立於父母之外的自我認同。長期而言,也可能導致孩子的行為問題與低學業成就,因為被不斷干預的孩子,可能產生低自尊,讓他們覺得自己無法完成某些任務。
孩子雖然需要教養與指引,但也需要他們自己的空間。如果大人不嚴格打斷正在享受家人環抱、玩得正盡興的小孩,強迫他們馬上要去睡覺、或是一直叫小孩收玩具,都可以讓他們發展自我規畫時間、還有深玩、獨處、自由玩耍和情緒控制的能力,也比較不會破壞他們發展到一半的創意,不會讓他們玩得很挫折。讓孩子多到戶外自由玩,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趕著去補習、才藝班,也有助身心以及人際互動、衝突解決,只要留意小孩不要從事危險活動或跑太遠、接近危險得街道與人車就好。
放養有助孩子獨立 注意玩3C時間
放鬆對小孩的規範與緊密的行程,更有助小孩發展獨立、自信、批判思考等能力。讓已達合法獨處年齡的小孩練習獨自在家,也有助小孩的生活自理、自我認同與問題解決能力。
不過,在悄悄走向放養風時,父母仍需循序漸進與留意可能的風險。
source: wunderstock
目前最常見的,是讓孩子玩手機、平板太久。畢竟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長時間使用電子裝置可能導致活動量不足、焦慮與干擾睡眠。美國小兒科學會提醒父母,長期而言,還是要降低使用這些裝置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兒童。比較好的方式,是父母陪著孩子一起在比較大的螢幕上一起看孩子愛看的節目。
如果讓孩子在戶外遊玩,無論是跟玩伴還是大人,都要留意安全。孩子若要離家,則不要太遠,而且可以運用智慧手錶等裝置,追蹤小孩的位置與動態,適時出現陪伴與看顧。
【延伸閱讀】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