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愛情長達30年的人類學家Helen Fisher,從學術的角度分析「愛情」、「性慾」和大腦之間的關係。人類的大腦演化出三種不同的需求動力,深植在我們的腦海中,影響我們在愛情、婚姻上的抉擇。
(pic source: love - rolling stone)
戀愛讓所有事情都有了特殊意義
愛情會讓人變得盲目,墜入愛河的人只看到對方的好,就算有缺點也會拋諸腦後。戀愛中的人容易因為大腦內多巴胺的作用而產生愛屋及烏的效應,任何平凡的事物跟對方牽扯上了關係都會變得特別。
情緒波動大,順利時欣喜若狂、不順利時一蹶不振
戀愛中的人,在性方面上產生強烈的佔有慾。Helen Fisher相信這一點確實有物種演化上的意義,這種演化機制有助於形成強大的拉力,促使兩人構成一個團體,共同撫養下一代長大。
渴求,是浪漫愛情的重要特徵
不只是生理上想要和對方發生關係,心理上更是強烈的想要和愛慕對象常相廝守。比起生理慾望,戀愛的人更希望的是能滿足情感上的渴求。例如對方會主動跟你講話、打電話傳訊息給你,甚至約你出去。
戀愛是一種原動力
愛情是一股強大的能力,能夠讓人充滿活力,每天張開眼睛就覺得世界很美好,只要是為了所愛的人,做甚麼事情都會願意。
愛情是一種癡迷
Helen Fisher都會問受測者:「你一天之中,有多少時間在想著對方呢?」幾乎每個受測者都會回答:「整天、整夜,我無法停止想著她/他。」甚至,當她問受測者是否願意為對方而死,他們都會理所當然地回答:「當然。」
戀愛的感覺某部分跟成癮很像
戀愛中的大腦類似吸食古柯鹼後的大腦,同樣在大腦的特定部位產生活動,使人有愉悅、喜樂的感覺。
愛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愛情帶來狂喜,也帶來狂悲。很少有人會因為求歡被拒而感到絕望,但是從古到今、世界各地,求愛被拒而引發殺機的故事隨時都在上演。
Helen Fisher表示,大腦為了適應求偶和繁殖,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三個不同的腦系統。第一個是性慾驅動,追求性滿足,這種感覺會不斷的騷擾戀愛中的人,就像飢餓感一樣無法自制。第二個是浪漫愛情。在愛苗萌芽時,得意、熱烈、呈現癡迷狀態的浪漫感。第三個則是依存感,相伴已久的伴侶可以帶來平穩、安全的感覺。
所謂性慾驅動,是驅動人們向外尋找各式各樣可能成為伴侶的對象;浪漫愛情的演化,則是為了要讓人在擇偶上所花的精力能產生焦點,一次專注在一個人身上,這樣可以減少擇偶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而依存感的產生,她認為在演化的意義上,就是為了讓人能夠對另一半有更大的寬容。然而,三個大腦系統有可能有時候連結得不是很好,所以會有同時對A產生依存感,對B有浪漫的幻想,又對C感覺到性衝動。
Helen Fisher表示,她觀察到有兩大社會趨勢正在影響當代的愛情模式。其中一個是女性投入職場、參與工作,這件事對性、浪漫愛情和家庭生活等方面都造成極大的衝擊。Helen Fisher提到,總是有女性喜歡問:「為什麼男人都那麼愛出軌?」但是她認為這個問題不是男性獨有,女性們應該去想,那些出軌的男性都是跟甚麼樣的人出軌居多呢?
她認為這並不是件新鮮事,從遠古時代女性就曾投入工作與生產之中,這個趨勢已經持續一萬年,儘管過程中曾有反潮流,但這個趨勢是不變的。越來越多的女性投入工作市場,發揮他們在經濟、健康和教育程度上的影響力,男女之間的差距逐漸彌平。
投入工作市場有助於女性性自主開始覺醒,男女的經濟、工作和教育程度漸趨平等,逐漸回到古老的「平等伴侶婚姻」模式。
另一個趨勢是最近25年來逐漸顯著的「人口老化」,中年的定義開始延長,人們的健康狀況到了一定年紀還是可以維持得很好,離婚率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現在就是最有機會創造完美婚姻的年代。
最後,她也表達了自己對於抗憂鬱藥物氾濫的擔憂,如眾人所知,抗憂鬱藥物能提高血清素,抑制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和浪漫愛情的感覺息息相關,抑制了多巴胺,也抑制了性慾動力;沒有性慾,就沒有性高潮;沒有性高潮,隨之而來大量使人產生依附感的化學物質也將不存在。這些機制在大腦中連動,一旦其中一個被破壞了,其他的也連帶被破壞。而這世界一旦沒有了愛,將變成一片死寂。
透過科學家的解釋和分析,讓人了解到愛情在大腦和生理上是如何作用,但對於「愛情」這個難題,我們還是只了解了很小的一部分。就算知道提高多巴胺有助於愛情發生的機率,但卻很難掌握愛情發生的時機和對象為何。關於這個複雜的問題,過去千年以來就有不少文學、哲學試圖探討,至今人們仍很難真的完全掌握,相信這個問題未來還是會繼續困擾著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