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生來勤奮努力,而有些人就是整天懶洋洋的呢?難道有所謂的「懶惰」基因嗎?生活科學團隊AsapSCIENCE就推出影片《The Science of Laziness》探討懶惰背後的科學原理。一起揪出那個把你的屁股黏在沙發上的兇手吧!
《The Science of Laziness》
為確保種族存續,人類的大腦與身體在演化上對於食物、性愛和運動感覺特別良好。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所產生的愉悅感足以令人上癮,就像對食物與性愛一樣。然而即使運動是維繫生存的基本要素,我們對運動的渴望遠遠不及進食與性愛,這是為什麼呢?
科學家將老鼠分為兩組──一組熱愛跑滾輪,另一組能不動就不動──進行觀察。他們發現歷經十代之後,差異變得相當明顯:愛運動老鼠後代有75%比不愛動老鼠後代更常跑滾輪;而經過16代之後,愛運動老鼠每天跑7英哩,而不愛動的則是4英哩。
愛跑步老鼠擁有較大的多巴胺系統(大腦中掌管獎勵與動機的部門),因此主動起身運動的機率大增;就像攝取咖啡因或尼古丁,他們對於跑步是天生就有癮頭的。
從實驗結果看來,懶惰是會遺傳的。懶惰的人有所謂的「沙發馬鈴薯」基因,這些人對運動產生的愉悅感遠遠不及其他人,所以比起出去運動,他們寧可坐在沙發上。
想不想運動可能不是完全由你自己決定的,但許多環境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也就是說,不是有「沙發馬鈴薯」基因的人就完蛋了,儘管有些決定會比別人來得困難,但知識就是力量,邀請你的基因離開沙發,大腦最終會好好獎勵你的~
photo source: pexels
【更多生活科學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