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雖然是許多現代男女中常見,但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腸胃問題,和痔瘡的發生也很有關係。便祕到底有多常見呢?依據國外研究統計,便秘的盛行率平均為 15% , [3] 而且年紀越大,便秘的發生率也越高,有研究甚至指出,超過 65 歲的年老族群當中,有 4 成曾飽受便秘的困擾。 [2]
便秘的困擾實在太多人都有,但卻又不好意思開口詢問專業人,因此電視及網路上充斥許多治療便秘的藥物及偏方,而一般民眾對這些做法的療效及作用機制,卻又缺乏正確的認知,這看在醫師眼裡,常常會覺得捏把冷汗。團隊醫師將透過這篇文章,來完整為大家解說便秘是如何產生的?什麼原因可能會引發便秘?什麼情況下能有效緩解便秘?以及什麼時候該考慮去看醫生了。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搶救腸道跟小菊花吧!
便秘是怎麼產生的?首先要搞懂腸胃道生理學
便秘的原因很多,而且常常是多重原因混合才產生便秘這個結果。也因此很多網路上盛傳的便秘解法會對某些人有效,但對有些人卻沒什麼幫助。所以別再相信那種「一招教你解決便秘」的文章了,完整搞懂便祕原因,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方。
人體如何產生糞便?如何排出糞便?
要了解便秘的原因,首先要了解糞便在體內是如何被產生的。食物經過胃部及小腸的吸消化與吸收作用後,剩餘的腸胃道內容物,就會順著小腸的蠕動來到結腸,也就是俗稱的大腸。結腸是由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所共同組成,糞便會一路順著這條路慢慢往直腸與肛門口前進,而結腸的最主要功用,就是吸收水分以及電解質。
結腸黏膜細胞吸收電解質的同時,也能帶動水份的吸收。根據研究,結腸一天能吸收水份的量大約是 1.5 公升,且糞便一般會滯留大約 0.3 公升 [6] ,避免糞便過乾、過硬,而影響排便的順暢。但如果不小心吃壞肚子,感染了某些病原體(如霍亂),就可能導致阻斷腸道吸收電解質的能力,讓水份容易留在腸道中,產生腹瀉的症狀。
那人體又是如何排出糞便的呢?其實排便的控制機制是很複雜的,身體為了要控制糞便的排出,分別利用了恥骨直腸肌、肛門內外括約肌,來阻止糞便自動從直腸排出,不然你可能會邊走路邊排遺,這狀況就會有點尷尬喔。
整個排便的過程,其實是非常細膩的合作啊!其中恥骨直腸肌的收縮,會讓直腸呈 80 至 100 度的褶曲,糞便因此不會直接流進肛門中。而在人體排便的過程中,除了恥骨直腸肌及肛門內外括約肌的放鬆外,還有伴隨腹壓上升、骨盆底下降,以及及直腸收縮等動作,來共同完成糞便的排出,簡直是一首完美的協奏曲啊!(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是這樣啦,抱歉,職業病發作 XD )
正常的情況下,結腸蠕動及收縮的神經訊號,通常會在早上醒來或是將食物吃進肚子裡的時候,會變得較為明顯,這些蠕動也會幫助糞便在腸道的移動及排出。所以應該有不少朋友在吃完早餐或喝完水後,會想去廁所解放一下,就是這個原因啦。
但要研究便秘的原因之前,首先要確定自己到底算不算便秘吧?雖然便秘給人的感受程度有所不同,但臨床上會認為,如果解便過程有以下幾種狀況,就可能是便秘了:
- 一週內排便次數少於 3 次
- 上完大號還是有糞便排不乾淨的感覺
- 排出來的糞便比以往的還來得乾硬且分離
- 有排便不順,甚至有困難的狀況
如果一天大個兩次,或者是兩天大個一次,其實都還在正常可接受的範圍啦~
便秘的原因有哪些?原發性還是次發性要搞清楚
許多人便秘的經驗,會是糞便太硬而難以排出,但其實便祕的原因很多種,除了太乾太硬以外,有些狀況是纖維吃不夠導致糞便難以成形、有些是因為腸胃蠕動不正常,這些都是可能的因素。
便秘可依據不同的發生原因,分為原發性便秘及次發性便秘。原發性便秘主要是可分為腸胃道機能正常、腸道蠕動變慢及排便不順。次發性便秘可能是因為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神經系統疾病或腸道發生病變等因素而導致便秘症狀。
所以不要把便秘想得太簡單,覺得醫師問東問西很煩,要問這麼多、要東摸摸西敲敲甚至是做些檢查,目的是要追根究底,找出病人便秘的根本原因,才有辦法對症處理啊。以下我們針對各種便秘常見的原因做些說明。
原發性便秘
原發性便秘的診斷,首先要排除由藥物或疾病所導致的便秘,才能將之歸類成原發性便秘。依據致病機轉的不同,臨床上醫師把原發性便秘原因分為腸道機能正常、腸道蠕動變慢及排便不順。接著,我們整理以下內容來為各位一一解說:
- 腸道機能正常:這是腸道蠕動及排便機能都沒有異常的狀況下,但仍發生便秘的情形。其實這是最常見的便秘類型。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缺乏纖維的攝取,或生活壓力太大,因此產生便秘症狀。這一類型的便秘通常可以透過補充足夠的各式膳食纖維來加以緩解。
- 腸道蠕動變慢:在正常生理運作下,食物進到胃部會刺激結腸蠕動,將糞便推向直腸內,進而產生便意。位於結腸黏膜下的神經叢細胞運作如果發生異常,就會影響結腸的正常蠕動,便秘就會發生。
- 排便不順:在解便時,如果無法正常調控恥骨直腸肌、肛門內外括約肌、骨盆底等肌肉,就會導致排便不順,需要花較多的時間解便。此外,痔瘡所造成的排便疼痛也會影響。
次發性便秘
除了上述的原發性便秘外,有其它因為疾病、藥物或者是結構上的異常狀況,都可能導致便秘。這類型的便秘稱之為次發性便秘,下列不同的病因都有可能會引起便秘症狀:
- 服用藥物:具降低血壓的鈣離子通道阻斷劑或神經節阻斷劑有可能會影響腸道平滑肌的收縮能力,增加便秘的機會。此外,某些抗精神病藥物也可能會影響腸道神經系統的傳遞,進而減緩腸道蠕動。
- 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脊髓創傷、帕金森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會影響腸道的活動、並影響糞便的排出。
- 腸道結構異常:巨結腸症、大腸癌等腸道結構及機能出現異常的疾病會影響糞便的排出,產生便秘的症狀。巨結腸症為結腸失去正常的神經調節,所以即使在糞便大量的堆積下也難有要排便的感覺。而大腸癌則是腫瘤長到一定的程度後堵住了腸道,影響糞便的移動。
另外,大家上完廁所,有沒有好好觀察過自己的便便呢?糞便軟硬程度與排便的順暢度是有關係的,所以我們能透過糞便的外觀來初步判斷自己的腸胃狀況,是不是有便秘或腹瀉的可能,醫學上我們稱之為布里斯托糞便分類法( Bristol stool form scale )。依據糞便外觀的不同,一般可分為 7 種類型:
- 第一型:排出顆粒狀、分離的糞便
- 第二型:凹凸不平的香腸形狀
- 第三型:香腸形狀但表面龜裂不平滑
- 第四型:表面平滑的香腸形狀
- 第五型:塊狀、邊緣光滑的糞便
- 第六型:邊緣粗糙、蓬鬆糊狀的糞便
- 第七型:糞便呈水狀且不成形
在上述的分類法當中,以第一型及第二型的形狀,最有可能是便秘時排出的糞便,而第六、七型的糞便比較偏向腹瀉所造成的。所以如果發現排便習慣有所改變,不妨觀察一下自己糞便的外觀,做個初步判斷。
雖然便秘是很常見的問題,但這並不代表你可以對便祕掉以輕心。接下來,我們要為大家說明便秘的緩解方式,以及發生哪些症狀時應該就醫檢查。
便秘該如何自我緩解?何時應該就醫?
如果是偶爾發生,沒有特別不舒服的便秘症狀,或是由醫師明確診斷過的疾病或藥物所導致的便祕患者,可以先遵循醫囑服藥或自行緩解。若是不嚴重的便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飲食習慣調整、或者真的必要時服用成藥等方式來緩解便秘:
- 規律運動:運動能刺激腸胃道的蠕動,有促進排便的流暢。
- 攝取高纖維食物:一般人體 1 天建議攝取纖維素的量為 20 到 35 克,但也不建議過度攝取,否則反而會有腹脹的情形。帶皮蘋果、成熟香蕉、雜糧麵包或一般蔬菜等所含的纖維素能幫助腸胃道的蠕動,刺激腸道平滑肌的收縮,有助於糞便的推送。此外,纖維素能降低結腸吸收水份的能力,使得糞便能在「保濕」的狀態下,順暢的排出體外。另外,足量的蔬果攝取也可以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所以多吃蔬果很重要喔!另外,蔬果要同時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例如燕麥、蘋果、藍莓都是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而糙米、胡蘿蔔、番茄則富含非水溶性纖維。其實你也不用背,只要多攝取各種蔬果就行了~
- 攝取足夠的水份:上述我們提到結腸會吸收食物殘雜中的水份。如果水份攝取不足,可能讓糞便殘留的水份變少,糞便因而容易變硬。
- 不要忽略要排便的感覺:在繁忙的上班時刻,大部分人會選擇忍受排便的感覺,久而久之會導致糞便容易滯留腸道,引發便秘症狀。所以有 FU 的時候就該去,儘量不要憋著喔!
- 成藥的選擇:真的透過上面幾點無法緩解的狀況下,可以考慮在藥局購買便秘藥物是軟便劑,這類藥物可以軟化糞便,讓糞便容易排出。此外,購買成藥前,需諮詢藥師並按照遵循藥師指示用藥喔。
便秘什麼時候該考慮就醫?
大部分的便秘可以透過飲食調整、成藥服用等方式來緩解,不一定要到醫院治療。但如果是某些特殊狀況,還是要去看醫生比較好。便秘時如果遇到以下症狀的話,可考慮預約門診檢查,以免症狀或疾病進一步惡化:
- 排便習慣改變:如果排便的時間與以往有明顯的不同,加上排便不順維持一段時間,應該考慮就醫。
- 腹痛:如果便秘伴隨輕微的腹痛,且解便後就不痛了,通常沒什麼問題。但如果肚子真的異常地痛,那千萬不要忍,還是讓醫師幫你看過比較安心。
- 血便:如果便祕伴隨血便發生,雖然最常見的原因是痔瘡,但仍應考慮就醫,由醫師診治後安排適當的檢查,以排除腸胃道潰瘍或腫瘤的可能。
- 體重不明原因減輕:可能會因營養不良、吞嚥困難或腫瘤問題引發。如果伴隨便秘發生也應該多注意。
- 伴隨高燒:便秘若伴隨超過攝氏 38 度的高燒,且遲遲無法退燒的情況下,應由醫師查明發燒的原因。
- 便秘症狀無法緩解:便秘無法緩解,且症狀反覆發作,持續 3 週以上的話,應掛診就醫以檢查出便秘無法得以緩解的原因。
看完這些便秘相關的知識後,有沒有發現小小的便秘其實有很複雜的學問啊?雖然便秘大部分是由飲食與生活習慣所造成的,只要在飲食、飲水與生活作息上調整,多數人都可以自己搞定便秘問題。但如果出現上述需要就醫的症狀時,可千萬不要忽略或刻意忍耐,避免自己反而發生更多風險喔!人生啊,能吃、能喝、能拉、能睡,其實就是最大的福氣了,不是嗎?
Reference
- Mayo clinic: constipation
- Medscape: constipation
- Uptodate: Etiology and evaluation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adults
- 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Constipation in adults (Beyond the Basics)
- 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Constipation in adults (The Basics)
- Christopher N Andrews, MD MSc FRCPC and Martin Storr, MD.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Can J Gastroenterol. 2011 Oct; 25(Suppl B): 16B–21B.
- Saloni Gill, Peter I, et al. The impact of dietary fibres on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large intestine. Bioactive Carbohydrates and Dietary Fibre. Available online 18 July 2018. https://doi.org/10.1016/j.bcdf.2018.06.001
新聞來源: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看更多「保養知識」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