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的《約翰藍儂》裡的那句:「總有一天,要人們叫我披頭~」你還記得嗎?披頭四的精神,儘管已經過了半世紀,還是影響了許多的音樂、文學、電影……等等作品,就算不曾親身經歷過60年代的披頭風潮,琅琅上口的經典歌曲,更是不分族群、世代,傳唱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不過,我們都沒有親身經歷過60年代的人,所以對他們往往都是停留在間接認識的狀態。這一回,就跟著妞編輯一起來搶先體驗《披頭四展》,一起回到1963-1972年間的歷史畫面,以及透過經典場景的重現,讓你可以身歷其境,體驗成為披頭的感覺。
一開始,披頭四只是英國利物浦一間知名俱樂部的常駐樂團,1962年和EMI唱片公司簽下合約,正式出道。第一張單曲《Love Me Do》就拿下英國排行榜第17名。
《Love Me Do》
兩年後,這股披頭四風潮,從英國延燒到了美國,他們登上當時最紅的綜藝節目《蘇利文劇場》(The Ed Sullivan Show)現場演出,創下美國7300萬人(約為當時40%美國人口)同時收看的空前紀錄。
披頭四當時登上《蘇利文劇場》的歷史鏡頭
展場將當年《蘇利文劇場》的舞台完整重現
在《蘇利文劇場》上唱〈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看準披頭四快速竄紅的魅力,1964年,唱片公司順勢推出以披頭四為主角的仿紀錄片電影《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原本只是一部搶搭披頭熱潮的低成本電影,但是影像、音樂和忠實呈現披頭四音樂舞台之外的可愛面貌,意外讓這部電影成為影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
《一夜狂歡》電影預告
展場還展示了1964年4月11日那一週,披頭四在告示牌百大熱門榜上,一共佔據了11席名次,其中,還一口氣囊括了前五名。
當週第一名的歌曲〈Can't Buy Me Love〉
逐漸攀上顛峰的他們,也漸漸向青春偶像的日子告別。忙碌的工作淹沒了他們,頻繁的巡演也消磨了樂團的創作能量,前所未見的成功,卻也為他們帶來音樂創作和商業壓力所形成的矛盾。
約翰藍儂和喬治哈里森開始服用迷幻藥LSD,保羅麥卡尼和林哥史達後來也跟進嘗試,藥物的作用也影響了他們的音樂風格。充滿童趣的《黃色潛水艇》(Yello Submarine),歌詞中不乏絢麗、迷幻的色彩,許多人相信是受到藥物影響下的創作。
《黃色潛水艇》
(Yello Submarine)
1968年以《黃色潛水艇》為主題的奇幻動畫電影
故事描述一座名為「Pepperland」的世外桃源,居住著一群熱愛音樂的人,但受到隔壁厭惡音樂的「Blue Meanies」的攻擊,失去了色彩而毫無生氣,居民們向披頭四求救,最後順利擊退敵人,回到平靜快樂的生活。
1969年1月30日,披頭四在倫敦Savile Row的Apple公司頂樓,表演他們最後一次的公開演出,披頭四樂團已走向了分崩離析的階段。同年9月20日,在《Abbey Road》發行前,約翰藍儂決定退團,隔年4月10日,在《Let it be》發行前,保羅麥卡尼也宣告自己退團消息。
《Abbey Road》專輯封面在展場重現
在展場中布置了《Abbey Road》專輯封面的背景,《披頭四展》的三位聯合策展人:馬世芳、五月天瑪莎、梁浩軒,和展覽商品設計師方序中與嘉賓韋禮安一起模仿經典場景。
《Let it be》
1970年代,四個人在解散後都分別發行了個人專輯,展開各自的音樂生涯,雖然後續仍有保持合作,但是已經回不去當年披頭四的四人組合。
約翰藍儂單飛後最著名的《Imagine》
《Imagine》中經典白色史坦威鋼琴場景,唱出世界大同的夢想
這次共有超過250件以上的珍貴展品參與展出,包括英國鏡報記者所拍的披頭四巔峰時期的照片、舞台幕前幕後的樣貌、古老的黑膠與紅膠片、當年報章雜誌報導……等等展品,紀錄披頭四一路走來的完整足跡。
除了靜態展品之外,還有有趣的互動式裝置,不要吝於伸出你的雙手,好好的體驗其中樂趣吧!
不管你是聽眾、樂迷、表演者還是創作者,只要是喜歡音樂的人,一定都深知披頭四音樂的魅力之處。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但是透過影像回顧和經典場景的重現,也能體驗1960年代的搖滾歲月。
註:本文之影片版權皆屬Youtube開放資源,上傳者並非妞新聞或編輯,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