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贊成體罰嗎?在兒盟的調查中,在18歲以上的成人中,有近9成的民眾都有被父母體罰過的經驗,僅有12.9%的成人從未被打過。體罰似乎是管教孩子中必經、且必要的手段(沒被打過就沒童年),民法1085條也有「家長懲戒權」:在家庭內,父母能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小孩。
而「管教孩子」的種類也五花八門:打、罰站、撤回權利、做出不舒服的姿勢(半蹲、罰跪......)、勞動服務、罰寫、威脅恐嚇(再吵就揍你、把你送給別人......)、言語污辱(笨蛋、賠錢貨......)、當眾羞辱、體能活動(蛙跳、伏地挺身、跑步......)、不准吃飯、打自己或手足互打、嚴重打(需就醫)。
兒盟也發現,台灣有近6成的民眾認為體罰還是有其必要性,甚至有4成民眾認為「體罰是養小孩的必要手段」,但多數民眾也知道,體罰小孩會貶低孩子的人格跟自尊。(明知道打了對小孩不好,但仍然覺得小孩還是要打才會乖)
不過近年來,國際間不斷強調零體罰,各國也紛紛立法禁止家庭內的體罰。究竟體罰對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零體罰」這麼重要呢?
source:pexels
國際間有多篇研究確實指出,體罰對孩子有多種負面影響:可能產生攻擊行為、行為偏差、反社會行為、負面的親子關係、成年後也有可能對孩子、家人施暴,對「暴力」的認同度也較高,認為「動手就能解決事情」。
被家長體罰過的小孩也會因為體罰的頻率、嚴重程度,自尊感平均分數照比例降低:
從未、偶爾被體罰的孩子自尊感分數>經常或總是被體罰的孩子自尊感分數
輕度被打的小孩自尊感分數>嚴重被打的小孩自尊感分數
以人格角度來看,經常被打的孩子,對自我認同、自我價值的分數也比從未被打過、或偶爾被打的孩子分數來得低。
source:pexels
而打了小孩後,小孩真的就會變乖、聽話嗎?兒盟在2018年的調查中發現,兒童對體罰的看法也是負向的:75%的孩子受懲罰後,會直接產生出不服氣、想反抗、想報復,或是做出遷怒他人的行為。
但說了那麼多的體罰,你知道體罰的定義嗎?如果對體罰的定義不同,又該如何知道自己的管教方式有沒有越過界?就一般大眾認知中,「體罰」有著很大的灰色地帶。
大眾所認知的體罰大多是針對生理、看得到的,例如打身體、維持不舒服的姿勢、或是不舒服的體能活動;而灰色地帶則是:當眾羞辱、不准吃飯、言語辱罵、威脅、恐嚇、罰站、罰寫、罰做家事;另外像是:收回特權、指出錯誤行為並解釋原因、引導孩子有新的目標,轉移注意力就不算是體罰。
其中,知名親子部落客「詹宇夫妻」就認為體罰的灰色地帶「罰做家事」根本不能算是體罰:「做家事本來就是身為家庭一份子應該做的事情,所以我不認為這是懲罰。」
source:pexels
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體罰的定義是:「任何運用強制力施加的處罰,且不論程度多輕微,目的是要造成某種程度的痛苦或不舒服」,並認為「體罰是有辱兒童人格的,非身體上的處罰,包括貶低、侮辱、詆毀、替罪、威脅、恐嚇或者嘲諷兒童,都是公約所反對的暴力、有辱人格形式的管教方式。」。即便沒有肉體上的傷害,心靈的傷害也不容小覷,而且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不亞於身體的痛。
source:pexels
管教孩子很費時、費力,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多的精力跟耐心可以跟小孩一直耗!(孩子:「I can do this all day.」爸媽:「No.I can't.」),雖然體罰是能最快速也最有效率改正孩子行為的方式,但兒盟還是希望父母能多多利用正向教養,減少體罰的次數,他們並提供另一個減少體罰的管教方式:「引導小孩有新的目標,或做其他事情」,就能減少13.6%的體罰機率,進而可能減少兒虐的發生。
Source:兒童福利聯盟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