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父母後,家長一定都會對自己有所期待:不打罵孩子、要開放民主式的教育、要讓他們開心長大……但人不是沒有情緒,父母一定有不小心失控的時候,對著孩子破口大罵,或是拿起衣架狂抽,等冷靜下來後,看著孩子驚恐、充滿淚痕的小臉,我們才後悔萬分。
今天妞編輯要介紹的這本書《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就是一位日本育兒專家福田智花解析父母們的自責行為,教各位如何在育兒過程中還能保有自信,走出焦慮及罪惡感。
在《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這本書中,作者福田智花將媽媽們內疚的種類分為7種:
1.對不起,我太過在意外人的眼光
擔心自己的人際關係也會影響到外人對孩子的印象,或是帶孩子出門時非常擔心外人的眼光。遇到外人評論自家小孩時,不是會特別自責就是炸毛:「你憑什麼這樣說我的孩子!」。
2.對不起,我沒辦法好好持家
媽媽自覺「把家整頓好是我的責任」,但無法負荷時卻無法好好跟老公求助,有時會憋著、故意大動作吸引老公注意,然後在心裡抱怨:「你沒看到我那麼痛苦嗎?」
3.對不起,我沒辦法接受孩子的缺點
不希望孩子繼承到父母的缺點,因此看到孩子出現自己討厭的缺點時就會生氣不滿。
4.對不起,我忽略了年長的手足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手足起爭執時卻不自覺的總認為「大的要讓小的」,或是花太多時間在年幼的孩子身上。
5.對不起,我忍不住想控制孩子
不信任孩子,總想要孩子照著自己的價值觀、想法生活。
6.對不起,我無法控制情緒
就是因為太努力當個好媽媽,把很多壓力堆積在心裡。等到哪天大爆炸時,卻又會陷入自責中。
7.對不起,我和孩子不夠親密
在「無法控制情緒」的媽媽之後,就是擔心自己的壞脾氣會遷怒到孩子,所以寧願遠離小孩,盡量不跟孩子獨處,或是把照顧孩子的責任交託給別人。
對於以上7種媽媽,福田智花認為都源自於「不夠愛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孩子就是媽媽映照的鏡子,舉例「在意孩子缺點」的媽媽,就像看到自己厭惡的特質一樣,極力掰正;而另一個造成媽媽內疚的原因是「心理習慣」,媽媽習慣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在「自己身上」,例如孩子傷心哭泣時,別人的第一個念頭可能是「啊!可能是有什麼傷心的事吧?」,但內疚型的媽媽會第一直覺「是不是我哪裡做不好,害他哭了?」
這些「習慣否定自己」的媽媽,每天都會被自己的內疚折磨到發瘋,他們沒辦法好好吃飯、睡覺、育兒、跟家人相處,然後再陷入惡性循環。福田智花認為最簡單、最直覺的解決方法就是「找回自信」—將自己無法忍受的特質顯露在外,讓自己慢慢學會接受,練習認同自己。如果能認同自己的小缺點,那麼也就能接受孩子「原本的樣貌」,而不會強迫他人照著自己的價值觀生活。
現在,媽媽們可以反思一下:「什麼樣的育兒環境是對你跟孩子最好的?」每個媽媽的教養方式都不同,孩子能接受的教養環境也不一樣,與其翻遍所有育兒書及參考成功人士的做法,媽媽們還是要回到原點:「什麼樣的育兒環境,能讓我跟孩子保持笑容?」
圖片來源:Pixbay
你擔心的、焦慮的、開心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