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記得幾年前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當紅的時候,在《貓的孩子》這段短篇中,國衍在馬路上對著母親崩潰喊出:「你知道我多為你著想嗎?」這句話的震撼。
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與痛苦,
我們到底是怎麼拾起一地破碎的自己走至今日的?
source:unplash
羞辱型家庭帶來的三大後遺症
華人家庭中的父母,常常信奉著一種神奇的思維──誇獎終將導致孩子墮落,於是批評成為了我們見怪不怪的教養原則。但根據多項心理學研究發現,指責辱罵並不會讓孩子活出更正確的人生,反而只會增加他們情緒困擾以及對生活的限制剝奪感。
1.揮之不去的自我懷疑
source:unplash
羞辱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在生活中找尋 #我不夠好 的線索。面對他人給予的讚美、經過努力得來的甜美成果,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沒有辦法相信別人,更無法信任自己。總是焦慮擔心自己不夠格,而限制了自己對夢想與目標的追求。
2.淹沒內在的自卑
source:unplash
有人說:「自卑溢出來就變成了安靜與溫柔。」安靜地沒辦法為自己的想法發聲,溫柔的沒辦法對他人過分的要求說不。指責與辱罵的經驗,讓你無法認可自己的價值,擔心在他人的眼裡自己是渺小而不重要的。
3.如影隨形的被遺棄感
source:unplash
愛與被愛是人類一生的難題。受到批判謾罵的過往,讓我們緊抓著罪惡和羞愧感度日。對於關係有著深刻的不安全感,總是害怕自己被拋棄。所以要嘛在關係中習慣性過度付出、委屈討好;要嘛在關係中疏離麻木、不願承諾。
source:unplash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
不管多麼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神隱少女》
過往的受傷經驗,常常讓我們不知不覺掉回年幼弱小的狀態,忘卻如今的自己已經長大,擁有足夠的力量對抗世界帶給我們的無數挑戰。我們無需逼迫自己馬上去原諒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但也無需將痛苦的點滴當作我們生命必須背負的原罪。
家庭不一定是安全美好的港灣,
唯有找回與自我的連結和愛的感受,
我們才有機會豐盛內心,
進而停止不斷向外索求,
內心卻始終匱乏的循環。
- 局外人Outsider
- IG粉專:局外人Outsider
- 部落格:陪你面對搞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