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思考模式,讓你的技能一文不值
沒錯,這不只是時代變動的問題,而是整個時代巨幅變動的問題。過去,五至十年的時間或許不會讓環境與生活面貌有太大改變,因為就算硬體設備、國家建設讓整體經濟飛快成長,也是以一個五年、一個十年在算,多數上一代的富豪,例如李嘉誠、王永慶、郭台銘等白手起家的人,就算有乘上這個風頭,也都需要時間與數十年的積累才能達到一定的富裕程度。但現在,馬克.祖克伯、馬雲皆能在極為濃縮的時間裡晉身富豪。回顧父母的時代,在他們念五專、大學之前的高薪職業趨勢和畢業後差不了太多;然而現在,卻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念大一時的社會現況與走向,跟大四畢業那年相比,通常很不一樣。巨大的變動幅度,在濃縮時間裡更能顯現,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薪資結構、生活消費、社會人口組成結構等巨大改變,更會加劇互相影響的結果,因此「十年如一日」的社會縮影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實上,連三、五年都不可能。這也是為什麼想要做出一個相對接近正確的選擇,雖然「獲取大量資訊」是首要條件,但關鍵還是要以「立體的思維」去分析手中握有的資料,才不至於用單一的線性思考以果導因、依偏見下結論。
不要忘了,思考,是最大的關鍵。所以在此特別深度分析思考時容易陷入的盲點,也就是「線性思考模式」。
線性思考模式是多數年輕人(也是以前的我)會一直犯的錯誤。一旦思考維度缺乏X、Y、Z中的Z—對空間感、時代背景產生變動因果的維度—導致以線性方式思考手中籌碼與現在和未來的關係後,就無法做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抉擇。若靜下心來細想這類思考方式的影響力,或許就能理解,一項思考的結果(選擇)足以讓人生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臺灣,多數家庭還是以中產階級為主,而這樣的背景出身的年輕人,在一樣的教育系統,以及大同小異的社會價值觀、華人文化浸淫下,每個人握有的籌碼與資源其實不會差太多。因此,思維的掌握,即能跳脫多數的「跟風選擇」,讓你在進入勞動市場時,立刻拉高競爭力與一段時間內的成長幅度。
反觀我到新加坡工作後發現,屏除它的政治與經濟、文化層面影響,新加坡年輕人的產學脫節問題,與臺灣相比反而沒這麼嚴重。菁英主義的教育方式,讓新加坡從小學就有聯合會考,更不用說國中、高中了。他們的大學數量比臺灣少很多,錄取率低、就學門檻高,畢業門檻也高。在這樣的制度下,那些真的懂得如何念書、適合念書、真心堅持繼續念書的人擁有大學文憑,其他人則選擇直接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幾個念臺灣私立大學的朋友,當年常常很混,父母很頭痛,本人也很痛苦,這都是因為不太懂自己念大學的目的與意義。當初父母不准他們念技職學院,他們也認為那是「低人一等」,但事實上,如果調查一下二○一六至二○一七年、二十至三十歲臺灣年輕人從事低進入門檻與技職相關工作的薪資比較,就會發現這句話很可笑!所以我的這群朋友只好得過且過混個大學文憑,現在卻不知道人生該怎麼過下去。
新加坡的大學畢業生,不像臺灣滿街都是,某種程度也保有了大學學歷的市場價值。而這樣的好處是:那些不執意拿大學文憑的人,就直接進入市場接受試驗,在短時間內去感受某段時期、某個產業、某項生意、某種工作類型中最能造就自己的成功模式。當臺灣年輕人正想辦法「混個文憑」時,他們已在不斷試誤與摸索。或許,他們並沒有刻意去想任何的「思考模式」,但身在其中且必須做出讓自己「生存下去」的選擇,其實就是一種親身體驗「時代劇變大於一切」的思維訓練,也因此,在選擇時很容易將這些邏輯納入思考過程。
下次,思考在短時間內—亦即無法利用長時間去累積能力、技術—「如何提升自己在市場上的價值?」「如何可以加薪?」或是「念哪個科系畢業後的薪資較高?」等問題時,別再以單一面向觀察到的現況(或過去的盛況)解構現在該與哪個產業(或職業)摸上邊,因為那又會是一種「以果導因」的線性思考方式。
以下,直接以圖表傳達「線性思維」與「立體思維」解答問題的過程。
關於立體思維,除了前述的正面影響外,它的主要益處是:思考者會在無形中,將自己的優勢置入選擇裡,並且看見未來趨勢。自行看見未來趨勢的重要性,在於它不是「聽說」或「跟風」的想像,因此,在你自己「看見」之後,你會更相信它的可能性及遠景,更加堅定的走往這個方向。而這種「看見未來」的能力,正是所有偉大企業家和成功者共同擁有的成功關鍵,例如馬雲、貝佐斯、賈伯斯、馬克.祖克伯等。這不是鬼怪玄學,而是一種能被刻意練習的思考模式(我將會在準則4、準則5分享這份「技能」的培養)。
練習思考上頁的幾個問題,應該可以釐清線性思維與立體思維的盲點,以及突破盲點後其結果顯示的選擇差異。其中,剛好有條思路巧妙帶出現在這個時代「一技之長」根本不夠的狀態,這跟現下很流行的「通才」概念有些類似。
別傻了,一技之長已不夠用!
為什麼我學的英文,明明在過去是個技能,在這個時代也算是個技能,目前在市場上卻不值錢了?
除了上述幾項因素外,我認為「技能」在市場上,說穿了就是一種「工具」,而工具的定義,就是一個能完成工作的器具。想到這裡,不禁打個冷顫,因為我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新聞與各種科技新訊都在強調AI人工智慧、機器人將如何快速取代人類完成工作的角色。前陣子,李開復還出書探討這些問題的可能與危機,馬克.祖克伯甚至在現場關閉測試AI的直播,因為在測試過程中,機器人自我學習的程度已超乎預料。
如果你還沒清楚認知到自己的工具為何,或是到底能有什麼工具,那根本就快被市場淘汰了,最後你只能以極度低廉的交易跟資方或市場交換報酬。所以,低薪,真的只是剛好而已。
工具如果是一個用來完成工作、解決問題的器具,當市場上只有少數人擁有這項工具時,它肯定會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我父母那年代的「英文能力」就是市場上少有的。但如今市場上充斥這項工具時,「削價競爭」是絕對無法避免的。
透過這些例子,應該就能明瞭,你擁有的技能會在市場上失利,跟你本身和能力沒有太大的關係,反而跟「市場」比較有關。我們控制不了市場,但若想通這份技能「目前」在市場上擁有的價值,就可以想想應變之道了。
我提倡的方式,就是發展「二技之長」。
技能本身一定還是有市場需求,但當它開始供需不均、又被貶值去做交易時,就只剩兩條路可選了:
1加重該工具的強度。
2加深使用該工具的技能與方式而產生的第二技能。
第二項即是我強調的「二技」。
就「我與英文」這個例子來看,加重它的強度,或許就能找到利基市場—小眾且需要高程度英文的客群。所以我從實踐大學畢業後,或許可繼續以各種方法加強英文能力,甚至去考更好的外文系學校。
但就個人興趣取向而言,我對英文並無特殊熱忱,更不想從事翻譯、口譯、語言研究、文學等以英文為主要活口工具的職業,所以這不會是我的選擇。而且,這種單一技能的深度訓練,與「特定領域頂尖人士待在大眾市場裡」的可能性極低,以及「機器快速翻譯、人工學習智能崛起」的未來趨勢,都是相違背的。所以,開啟「二技之長」的培養與訓練,絕對較能在市場上以「投資的時間、成本、風險」都相對低的關鍵獲勝。
並非選擇「專精二技」才是絕對正確的道路,但如果跟我一樣不想選擇「專精目前擁有的技能」,又不敢完全棄之,這是可以採取的變通策略。
所以,必須擁有第一技能的基礎,否則一切將淪為空談。
如果我有基礎的英文能力,加上非常擅長使用社群網路、搜尋引擎,便能讓我在寫一篇文章時,得到更海量、甚至跨界的資訊。
可別小看這個資訊量,它能讓我輕易挖掘到很少人知道的某一名菲律賓、愛爾蘭、南非的年輕人在社群貼文中的想法,更能引導我到一處連聽都沒聽過的小鎮熱門論壇內,瞭解當地人正在討論的議題。對我來說,這直接輔助了我在經營的文章內容,讓它們更加多元化、有趣,進而產生更高的價值。
所以,就我而言,應以「明確增進自己的行銷、社群能力(二技)」為目標,而非去補習、精進我的英文能力。
很開心我這樣做了。如此一來,我不但能完成兒時夢想,當個有讀者的作家,也不會跟媽媽嚇唬我的下場一樣,餓死自己。
本文摘自《窮忙世代的翻身準則》
★柯文哲、許常德、花梓馨、郭壽旺、鍾子偉、謝文憲、姚詩豪、張國洋、江湖人稱S姐等人激賞推薦★
為什麼你非常努力,仍無法翻轉人生?
如此棘手的問題,讓身經百戰的艾兒莎,帶你用「思考」徹底解決!
窮忙到谷底且絕望的你,
還是能以9條終極準則,漂亮翻轉人生!
可怕的不是低薪,而是低薪對理想生活的摧殘、對夢想的踐踏!
增加收入、調高薪資、變身資產,靠9大準則絕對能翻轉你的谷底人生!
出版社:方智
作者:艾兒莎(El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