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們還記得第一次踏進家裡附近那間眼鏡店的場景嗎?那時還是學生的我們在大人陪伴下,擁有生命中第一副眼鏡,心不甘情不願地展開四眼田雞的生活。直到長大才發覺,除了矯正近視外,眼鏡還有很多屬於它自己的動人故事,想聽眼鏡「娓娓道來」,我們會不約而同、按圖索驥找到位於臺北東區的「Glasense studio眼鏡工作室」。
品牌成立五年,直營店開張兩年多,即便坐落在東區最不熱鬧的巷子,「Glasense」依然常常門庭若市,不到6坪的小世界揉合博物館的歷史感與時尚殿堂的現代感,讓人一進門就不自覺睜大眼睛,東看西看,每副都想試戴看看。
打造這座眼鏡谷的人叫做Salon,熟客稱他「城城老闆」,也有人叫他「會修眼鏡的那個先生」,他是品牌經營者、設計師、眼鏡急診醫生。
跟眼鏡有關的一切他都暸若指掌,專業程度總讓人誤以為他從小就跟眼鏡玩在一起,但其實他本來是位婚紗攝影師,選在人生最低潮時投入截然不同的行業,憑著「親力親為,莫出一張嘴」的信念,一點一滴建立起「Glasense」的眼鏡小王國。
剛出社會的Salon只有16歲,天天跟著當時的老闆埋首底片堆,從最古老的技法開始磨練,肯吃苦又有天份的他很快就在攝影大賽上展露光芒。「得獎後有點自大,少年得志啊!」Salon從不避諱談起「跌跤的經驗」,即便回頭看20年前的自己,他依然直率坦白,一條腸子通到底的個性從沒因為江湖險惡而改變。
沒有飲水思源、處事不圓融讓Salon被迫轉換跑道,他在法國品牌的櫃位當銷售員,重修待人處事的學分。那段直接感受一線銷售員酸甜苦辣的日子,不只強化Salon對美的直覺,也讓他現在把員工當女兒般疼愛。「按時吃飯永遠比業績重要,我在意的是她們跟我有一樣的理念,有那個心就夠了,身體健康比賣幾個眼鏡重要多了」Salon說。
當眼鏡工作室的老闆之前,Salon曾跟朋友們一起創業做男裝,「做了4年,本來覺得終於可以穩定下來,慢慢往上爬,最後卻被迫退出」Salon語氣不疾不徐,聽得出他已經把當年的憤怒與絕望轉化成正面能量,但我還是能感覺眼前這番平靜得來不易,「而立之年不僅交不出成績,還連朋友都沒了,那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Salon的臉上閃過一絲苦澀。
「沒有學歷、一般雇主也不見得認同我的社會歷練」 Salon說自己差點站不起來,不過也幸好有那段沉澱的時間,才讓他破釜沉舟決定不再幫人抬轎,把焦點轉回到自己身上。從小就喜歡戴眼鏡的他發現台灣沒有「兼具設計與做工,價格又相對平易近人的眼鏡」,於是他到中國大陸找師傅學習與合作,即便賭上所剩不多的存款,「窮到可能得去賣海鮮」也不退縮,堅持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1800多個日子以來,Salon從只有一個寄賣的展示櫃、跟朋友分租半個店面,到咬牙頂下直營店的店面,即便曾經有做生意的經驗,還是會遇上工廠擺道、抄襲風波,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挑戰。悶虧吃多了,難免按耐不住脾氣,但他總提醒自己「世界上什麼人都有,如果一直在意,永遠在意不完」。他寧願把心力花在研究客人的需求,讓眼鏡更符合亞洲人的鼻型與臉型,「我不找藝人或模特兒來行銷,因為每位客人都是Glasense的代言人」Salon斬釘截鐵地說著。
眼鏡是Salon的生命,如果看見客人拿回來的眼鏡有「生命危險」,他總會嘮叨幾句,提醒客人要好好照顧他的寶貝孩子。語氣嚴肅的背後是他對眼鏡的熱愛與堅持,有時,即便不是他賣出的眼鏡,他也願意「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有客人給我修過一隻他爸爸留下來的雷朋眼鏡,爸爸已經過世了,那隻眼鏡對他來說很有意義,但沒有眼鏡行敢修,怕把它弄斷。他拜託我時,我當然有壓力,但我還是修好了,他拿回眼鏡時的反應,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鼓勵」Salon笑了。
維持「不那麼商業」的老樣子、提升品質卻不提高價錢,能在這樣的前提下進軍國際舞台是Salon的下一步。從默默無名到做出口碑,Salon沒忘記用影響力幫助別人,他定期發起活動,用眼鏡結合粉絲力做善事。他從自己的人生經驗裡萃取精華,告訴年輕人,「在你的風格不受歡迎的時期,你必須堅守到底!」(這句話其實出自Salon的摯友之口,理念相同的Salon則把它跟更多人分享)
「不ㄧ樣」並不需要害怕,但「如果你老是抱怨多過於做,那你永遠都只是在抱怨」,所以想做大事,老話一句「Just shut up and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