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邑白蘭地曾經在台灣的烈酒銷售市場上是獨霸的王者,從今年開播的「華燈初上」劇中就可以看到1980年酒店文化當中的風采。曾經風靡一時的干邑到底具有何種魅力足以領先威士忌首獲青睞?同樣為烈酒,干邑與威士忌的品飲學會是一樣的嗎?
酒類專家王鵬提到兩者的品評方式本來就該不同,要品嚐出干邑的千滋萬味,需要從六大面向切入:「土地的印記、葡萄的底蘊、蒸餾的魔力、橡木的紋理、調和的哲理、時間的醞釀。」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六個知識體系般的論述,有一天可以成為一套餐桌上的風景,六場即將到來的干邑餐酒會,拉開了法國干邑與台灣兩地的精彩對話。
「干邑的品飲的知識深度與廣度,一直以來都不低於威士忌。干邑是葡萄品種為基底,有論述品飲葡萄酒的土壤、風土等意義,又再多了蒸餾、桶陳之過程,在品飲的知識體系上絕對是具有高度與深度。」王鵬在久違的干邑認證課程中,當著四十多位學員面前談及此事。
而擅長從產地到餐桌的徐仲在得知此餐酒計畫後,立即以豐富在地風土的知識與資源回應王鵬所提的六大面向:「土地的印記-適合用台灣頂級桂丁雞來呈現土地給的力量。透過不同的分切手法,品嘗到每個部位的極致。」光是談到第一場,徐仲眼中馬上閃耀著光,論述著將用何種手法來進行烹調,透過怎樣的手法可以呼應王鵬想談的土地印記在干邑上的表現。
兩位在各自領域都是翹楚的專家彼此過招,後續的討論更是充滿著火花:「葡萄的底蘊,論述著葡萄品種的不同造成的差異,那我們就用台灣黑豬、白豬的差異來進行對話!」「蒸餾的魔力:台灣牛的魅力」、「橡木的紋理:鴨-煙燻的風味」、「調和的哲理:羊-香料的點睛之密」、「時間的醞釀:烏魚子-時間的味道」。
六場的精彩台灣食材與法國干邑的知識對話,將變成真實可食、可飲、可聞的餐桌實踐體驗。從知識出走落實到生活之中:在餐食中享受,也在餐食中閱讀,透過台灣食材與干邑的配搭,讓文字與語言的想像,真實變成嗅吸、品嚐、吞嚥的美好享受。
從八月底開始第一場活動到十二月底最後一場,將迎來台灣不同食材最豐盛的收穫季節。參加餐酒會的貴賓,將會在每一個不同的主題中,探索在干邑的品飲優勢與配搭方法。從剛烈到醇厚、從初誕到雋永,曾任台灣無印良品cafe&meal第一位主廚宋伊珊精心準備的烹調料理、絕妙的組合,將會帶來普魯斯特式的回憶,引領倡議出干邑品飲的新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