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街角或巷弄之間,咖啡館常被視作城市風景的象徵。然而不管是追尋內心的寧靜、探究自然的奧祕還是嚮往理想的生活,咖啡的香氣隨著咖啡人的腳步,已漸漸延伸到山之巔、海之涯。待疫情漸緩,於仲夏之際,不妨考慮朝城市外走去,前往山林海邊,品嚐伴著自然壯闊美景的咖啡,讓你的風味記憶更加深刻、鮮明。
承載夢想,航向遠方
「萬祝號」
老船燈、駕駛台、羅經盤,種種物件組合成佇立於基隆海港城市的萬祝號,對面的造船廠以及可遠眺港口的景色都為它增添不凡的魅力,這棟建於民國57年的建築原身是跟漁業航運相關的鋼索、釣具五金行,後由JJ以及阿曼這對表兄弟買下,從無到有打造。先前在台南經營日式燒肉的JJ負責管理經營,而曾任職於丸角的阿曼負責起所有關於咖啡的事物。
街上的正濱舊漁會大樓帶有舊時日治時期的況味,而外牆還保留著古早的的寶綠色瓷磚,增添幾分復古色彩。店內充斥著木頭、鐵件、水泥元素,一旁牆壁帶著歲月磨損的痕跡,攀上了壁癌與白斑,老舊的樓梯清洗後散發出溫潤的光澤,是出乎他們意料的美麗。
阿曼在大學接觸咖啡後,為了更精進技術,跟著彭思齊學習拉花,之後也跟達文西咖啡的蔡幸蒲學習烘豆。因緣際會下,回到基隆的丸角待了三年,歷經多年沉澱,終於一圓開店的夢想。店內選用綠河的咖啡豆,單品豆則是由室香提供,因為欣賞、認同他們的烘豆方式,希望將來有一天開店的時候,可以用他們的豆子。很多人問阿曼為甚麼不自己烘豆,但蔡幸蒲點醒他,「自烘很好,但也沒有那麼好,如果你沒有足夠精力去做這件事的話,倒不如專心致志的做好一件事就好。」此番話讓他放下執著,更用心的為客人端出一杯又一杯的好咖啡。
端上桌的義式檸花氣泡,選用黃、綠檸檬與冰糖製成的檸檬糖,再加上較為清爽,香氣更為明顯的接骨木花,在咖啡與檸檬糖間起到平衡的作用。而最後放入的氣泡水,更為口感增添不同的層次。將一旁放置的義式濃縮,徐徐倒入,黑金色的液體由上往下地浸染延伸,將兩個元素分開,特意多出一道工序,是以普羅大眾的出發點考慮,不但更有畫面感同時又帶點趣味,JJ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為客人設想,而阿曼則將他的想法付諸行動。彼此不但可以互相交流意見,各自的觀點藉此碰撞,產生新的火花。談及沖煮方式,他注重不同豆子、不同焙度間的變化,並以此調整注重水溫、研磨度以及豆量。在手法上,於前中段時,在沖煮時加大攪拌、給水的力度,接近尾段的時候,依序減少,或甚至以單點注水。
回到家鄉後,JJ提及基隆最近的文藝復興,從去年的「基隆潮藝術」以及「共島祭」開始,不但有越來越多的展覽與當地社區結合,其中更包含許多有趣的文化、建築以及在地人的習慣。近幾年,海那邊的冰店、叁坪 Sanpin、圖們咖啡公寓、畢加索等店家,在漁港彼此串聯,一起將這個地方做得更不一樣,進而活絡當地的社區。「萬祝號於今年開始,成為這個地方的一份子,希望這個空間不僅僅只是一間咖啡廳,更可以藉由展覽將文化推廣出去。你在萬祝號喝完咖啡後,還可以跟你介紹在地的小吃,或甚至帶你出去走一走,跟客人有所互動、連結。」說著這段話的JJ,臉上泛著自信的神采。
昔日服務於日式料理店養成的特有熱情,讓他們更是有別於一般的咖啡廳,在親切的問候下,於流動的日常裡,成為基隆在地的一部分。「咖啡要好喝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咖啡師與客人之間的互動。彼此聊上幾句,我希望咖啡廳的附加價值,不僅是成為在地的一部分,更因為客人來到這裡喝咖啡,進而開始探索基隆。附近海洋大學的學生,也會因為咖啡社團,跑來跟我們討論咖啡沖煮,都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在未來,他們希望人們只要來到基隆,就會想到萬祝號。
店名「萬祝號」源自於JJ很喜歡的一本日本漫畫「萬祝」,內容描述著海盜跟寶藏的冒險故事,加上「號」更帶有船名的意味,與基隆的航海地形、環境相互輝映, 它不但是象徵著在小漁港造一艘屬於自己的船,也代表著從這個港口出發,航向遠方。
於咖啡、自然裡,找回最初的感動
「MITAKA 3e CAFE」
駛向山路,越往山區前進,不免對藏身山林的咖啡館抱有一番想像。走入林間道路後看到的,是店主人瀚昇一棵一棵親手栽下的落羽松林,以及一磚一瓦慢慢蓋起如小木屋般的咖啡館。
當初接觸到咖啡,是因為老婆的行動咖啡胖卡車,後來將爺爺的農地改建成咖啡館。對於咖啡,他更是絲毫不馬虎。十年前,因為員工對烘豆有興趣,這才開始接觸到更專業的咖啡領域,當時,台中的自烘店為數稀少,他就已經開始使用德國的烘豆機PROBAT烘豆,他笑說,「身為烘豆新手就選用16公斤的烘豆機,不是極度專注就是極度瘋狂。」咖啡豆的綜合配方因應季節而有不同的變化,第一支以肯亞、剛果、西達摩為主,帶有花果、酸甜感,較適合夏天。而第二支配方則搭配了巴西、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西達摩,表現出堅果、核果的調性,為冬季增加溫暖。手沖的部分,則選用韓國的滴漏式濾杯THE GABI Master A,一點一滴,萃取出美好的層次與口感。
室內設計濃濃的吉卜力風格,源自於瀚昇十幾年前對於清新日系雜貨的喜愛,而英國教堂椅、琺瑯、壁爐都是當時象徵日式雜貨的代表物。戶外的黃色小屋以《魔女宅急便》中的蕾娜麵包屋為靈感。入口的鳥居參考自《神隱少女》中錢婆婆居住處入口的那盞油燈。戶外庭院則源於《神隱少女》白龍降臨到錢婆婆住處準備接回千尋的庭院。最重要的烘豆室,發想於《龍貓》中小月著急打電話給大學任教的父親旁的手搖式電話亭。
憶起剛開店時的掙扎,「當時店都已經籌備好了,但不知為何,就是過不去自己那關。剛好有一次上台北,於是前往朝聖永和的名店『E61 壹陸壹咖啡場所』,在那裏靜靜看著老闆和老闆娘熱絡地招呼著客人,在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這就是我要的感覺。」雖然位於山區,但時不時有附近學生前來討教,更有許多情侶在這裡因此認識、交往、結婚。對他來說,於山林有著割捨不去的情感,希望透過這樣的地域,把當地的魅力宣揚出去。不易抵達,不也是一種魅力!
於高山中,兀自傲立
「十字鳴心」
位於阿里山上的十字鳴心,店名出自老闆Max所寫的詩,「欲待松風鳴,焙啡至客心」,用典出自陸羽《茶經》,意謂著待熱水燒滾,泡咖啡給客人喝。Max於高中開始接觸精品咖啡,系統性的學習則是在大學時參加社團,正式踏入咖啡的世界。
回鄉的契機始於剛結束一段工作,3年前回到家鄉。原先只是用一套簡單的手沖設備就開始擺攤,歷經八個月的嘗試,讓他開始認真思考回家的可能性。「不是毅然決然放下一切回到家,而是在這過程中慢慢被這裡的風土、人情味勾回來的感覺。」
如何創造自己的核心價值跟特色?是Max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縱使十字鳴心有著全台最棒的景色,但那只是周遭環境的附屬效益,唯有創造出獨特的核心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促使他開始跑遍阿里山的咖啡莊園,「我既然在阿里山,當然要推推看當地的咖啡。」不光是每個月進不同莊園的豆子,熱心幫忙介紹、推廣,還保留莊園本身的包裝、豆袋以及DM,連電話、地址通通都有。與當地農民有一個很好的互動跟開始,「你想喝阿里山咖啡,不用跑到深山一間一間的找,在我這裡就可以喝到好幾款不同的阿里山咖啡,我還可以跟你介紹莊園的發展故事。」對客人來說是價值的提升。
阿里山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成長背景,全世界的咖啡大部分都是專業分工。「但因為台灣太小,所以從種植、後製、烘焙、沖煮都是一條龍。」另外,還有很多都是從種茶轉咖啡的農業背景,要同時掌握茶跟咖啡這兩個完全不同的經濟作物,一個是葉子,一個是果實,這在全世界都非常少見。Max會希望用這個特色讓人們發現台灣咖啡的獨特性。 除此之外,他希望未來菜單能夠變成阿里山的地圖,在相對位置上把咖啡莊園的名字露出,標示出水洗、日曬以及蜜處理,讓大家可以更直觀的知道這個地區的特點。
談及他近期在做的咖啡莊園導覽,「通常消費者端只會接觸到沖煮這一部分,頂多有些咖啡店會自烘,但種植、後製端大部分人都沒有機會接觸到。」他以咖啡師的身分,帶著民眾走入咖啡園,親手採摘一顆咖啡櫻桃放進嘴裡去感受,嘗試讓大眾了解,並且拉近咖啡園與消費者的距離。農民也勢必會開始去思考將來的產能,並與消費者互動。這就像是互相了解、成長的一個過程。「在都市裡,我就只是個咖啡師,但是在山區,我可以同時幫農民杯側,幫助他們接觸消費者,我覺得這是我可以做的一些事。」
問起Max是否有特別的沖煮手法,他分享道,「我喜歡一次沖到底,稍微拉高翻滾跟萃取,這樣才能加強前段香氣,因為豆子都是很新鮮的,加大萃取反而不會有太多的苦澀。」說到這裡,他苦笑,在山上也有不盡美好的事情,店的後方就是一大片森林,所以濕氣很重。而濕氣、陽光以及氧氣對於咖啡豆的保存都是很大的挑戰,需要抽真空預防豆子的老化。另外,由於每天的天氣變化也是不可預測,Max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要不斷校正跟測試,如果下雨的話,水溫會下降得非常快速,這時就需要改用92至94度的水溫;天氣正常的話就是90度;若溫度較高,則以86至88度的水溫萃取,並針對個別不同豆子來去調整沖煮方式。且因為山上沒有自來水,都是用山泉水,在TDS每天都在變化的情況下,也需細心校正,並適時詢問客人喜歡豐富、濃郁,還是清爽、舒適的風味,以此調整沖煮手法。「沒有最好喝的咖啡,只有最適合的。阿里山咖啡其實是有獨特的烏龍茶調性。我覺得客人是相對容易感受到的,所以我也會再加強這方面的香氣。」這是屬於他的堅持。
菜單上的特殊品項--「老闆私藏」,是Max將自己覺得有特色的豆子,與客人分享;「隨便」,則是他給自己的挑戰,將在地的食材,例如:樹番茄、愛玉、山葵等等做成調飲。將客人的需求以及他的專業結合在一起。「用大家都喝過的東西,做出不一樣的變化,讓你無法辨識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與客人之間的互動,更舒適、輕鬆。沒有定義的話,風格自然也沒有框架限制。」
「我看過很多所謂的爆紅名店,但那種速食觀光帶來的人潮會瞬間破壞這個地方的美感跟環境。我不希望自己的家鄉變成一個速食、被消耗殆盡的地方。」說著這段話的他,語氣中滿是對故鄉的擔憂。咖啡館對當地原生產業的影響應該要是正面積極的,以前打探消息都是到當地的酒吧。現在,咖啡館也可以成為一個資訊交流的地方,當人們問起這個地方的景點、餐廳,又再一次進行消費,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就可以帶動當地的產業跟發展。除此之外,十字鳴心還擔任借問站的功用,遊客藉由借問站加速認識這個地方。咖啡廳就好像是一個海納百川的載體,不管是文創、書店,甚至是淨灘、環保運動都可以,因為它就是呈現出老闆的個性以及想要實踐的理想。
位於山上的咖啡館,不光有著外在環境的清幽,同時也體現在老闆的各種率性上,有著外面看不到的各式莊園咖啡豆,再加上營業時間隨興。 喝著咖啡,吹著涼風,來過的客人會介紹給自己的家人、朋友,告訴對方「我帶你來個你到阿里山20多次都不一定去過的地方。」Max笑著說,我想要的就是這種感覺。
在波濤浪花聲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一方所在
「與潮珈琲」
停泊在漁港林立的船隻,鹹鹹的海風拂過面頰,走入媽祖廟旁的小巷,映入眼簾的是鐵捲門上斑駁的「喜生行」字樣,原先是雜貨行,如今已成為在地人口耳相傳的隱密角落。
因著先前的工作壓力太大,瑋婷於公司尾牙時,驀然回首這一年,「我發現我完全忘記自己吃過什麼餐廳,看過什麼電影,也沒有印象今年做了些什麼,全都被工作占滿。」於是,她決定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目標,就是學會沖煮咖啡。就這樣在周義翔開設的咖啡課程接觸到手沖與義式,也因此誤打誤撞進入墨咖啡。
後來隨著先生回到南方澳,因為不習慣這邊的風土,希望可以在此喝到想念的味道,於是她打造了一個自成一格的小角落,沉浸在熟悉的咖啡香中,慢慢花一年的時間,被前來的客人療癒,同時也治癒著自己。
店內的咖啡來自於墨咖啡的「黑潮」與「藍調」,為了跟客人有更多互動,瑋婷將其改名為北義式烘焙、南義式烘焙,「之所以會區分為北義跟南義,是因為義大利的地形狹長,所以南、北部的品飲習慣稍有不同,北義大利會烘得稍淺一些。當他們對陌生的名詞感到好奇,會更願意去了解其中的差異以及獨特的風味。且當地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他們會更習慣喝深焙的咖啡。當他們接觸過後,也會因為信任我的咖啡品質,開始願意更深入、品嘗他們不曾感受過的淺焙咖啡,會非常有成就感。」
在南方澳這樣偏遠的地方開店,會不會很不適應,她也坦然表示,「當然還是一定會,再加上大家都不太看好你,挫折還是有。但我覺得女生在這裡有一個好處是會比較好跟在地人溝通,對他們來說,女生反而比較好切入,也會更願意敞開心胸接受,進而產生親切與信任感。」
持續在當地深耕,並提供高品質的咖啡,客人自然也會慢慢願意嘗試。「喝習慣後,他是回不去的,他們也願意多花10、15元,買到品質更高的咖啡。現在,時不時有客人走到店門口比著二的手勢,她就知道是兩杯美式。或是外地人如果想喝咖啡,坐在廟前的阿姨就會告訴他們,媽祖廟旁邊轉角,有一間很好喝的咖啡。那一刻,她才覺得終於到了一個里程碑,自己獲得認可,成為當地的一份子。」在這樣單純、微小的互動中,重新尋找新的感動。
「旺季時,常常在路上看到人們騎著機車載著一條大魚,或是好久沒出現的客人突然在兩個月內頻繁造訪,這時候你就會知道現在是休漁期,人們聚集在此相會,互相寒暄著對彼此的思念。同時,我也是第一次見到用大漁網捕撈的翻車魚,或是日常的餐桌出現黑鮪魚的魚膘。大家都只知道東港,但其實南方澳才是非常興盛的漁獲集散地,很多台北有名的日式料理店,都專程跑到南方澳買魚貨,數百萬的黑鮪魚拍賣也都是在這裡。」笑著說起搬到這裡後從未見過的景象,眼底是大大的驚奇和讚嘆。
在漁村的移動與穿梭中,捕捉到的光景,不管是本地人或是觀光客,他們共同組成了這個地方的面貌。每一次相遇都是獨一無二的機會,隨意遊走在咖啡香與甜點間,試著用最簡單的咖啡擄獲人心,將她追求的感受和狀態感染給所有來到此地的人們。
-----------
關於 C³offee 咖啡誌
咖啡誌除了是專業職人的情報誌、咖啡玩家提升等級所需知識與資訊來源,同時也是一本可輕鬆翻閱,獲得知性滿足的享樂品味生活誌。
官網:https://c3.coffee/index.html
撰文/江可茵 攝影/邱之聖、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