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亞果出任務》改編自真實事件,西元1971年,美伊關係緊張,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內的成員,因為伊朗內部爆發革命風潮,憤怒的革命軍與人民失去控制,導致6名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成員不得不趁亂逃出,逃亡至加拿大大使家中躲避,然而情勢越演越烈,眼見這6名人員的身分即將在伊朗革命軍雷厲風行的動作之下曝光,美國政府如何在極有限的時間內救出他們?
這部屢獲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出色電影,導演班艾佛列克可說是功不可沒,在電影《竊盜城》中,已經展現流暢地運用鏡頭說故事的功力,這樣的長才至《亞果出任務》,更是行雲流水,開頭幾個簡短的鏡頭,便能營造、刻劃當時大環境的動盪氛圍,尤其是運用照片,虛實交錯的敘事方式,成功讓觀眾在極短時間內感受到刻不容緩的緊急。
這個真實事件一直到1997年才由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解除其機密性,當事人東尼曼德茲在其個人著作《偽裝大師》、以及喬許貝爾曼在《Wired》雜誌裡,都曾重述這個事件,只是直到電影上映,才引發世人真正關注。或許透過文字,要清楚說明當時政治經濟局勢,需要花上不少篇幅,許多讀者可能還沒看到真正精采的部分,就會對故事失去興趣。
(iread)
有趣的是,電影中試圖透過好萊塢電影工業拯救人質,拍電影的籌備只是幌子;戲外,這樁驚心動魄的真實事件卻得靠好萊塢,才得以傳播至全世界,妞編輯認為透過這部作品,「電影」的地位從早先只是公眾娛樂用,其藝術或實用性可能遭受質疑的地位,提升至今日不僅僅是娛樂,更是用來記錄或重現各個理念、事件的重要媒介。
(news)
這部從小說《逃離德黑蘭》改編而成的電影作品,雖然大環境與氛圍透過影像營造傳遞,但是在對白上,仍保有小說等文學作品才有的趣味珠璣,無論是美國政府在開會時的對話、或是募集好萊塢團隊時,對當時電影工業的看法,都讓觀眾從緊張氣氛中稍或歇息、又不至出戲,箇中分際的拿捏適切,無怪乎獲得金球獎「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班艾佛列克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