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欄作家賈根(Julie Jargon)十歲的兒子,最近在兒童間普及的線上遊戲麥塊(Minecraft)遇到一個說話很不客氣的青少年。他跟朋友們一起要那個青少年離開他們(遊戲中)的世界,但是那個青少年賴著不走。後來這個10歲的小男孩就退出那個世界,而且永久封鎖這個青少年在出現在他的世界裡。
source: Pixbay
奇怪的是,賈根並沒有特別緊張或生氣。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先前在別的連線遊戲中,也有一個青少年,突然跟她的兒子分享他跟女朋友間不合適的照片。
接觸陌生網友已成生活新常態
像這樣,無論是連線遊戲、遠距學習、線上家教、網路教學、營隊、各種社團或主題群組、聊天室,一一進駐孩子生活。孩子就算乖乖聽話不隨便進入交友網站刻意結交網友,透過手機、社群網站、通訊軟體或應用程式、討論區等「正常休閒」或「連繫溝通」的正當活動中,也會在網路上接觸愈來愈多陌生人,與素昧平生的「網友」同在一個群組、聊天室中,甚至互動、對話。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遠距學習、線上社交熱潮中,連暑期營隊、夏季課程、運動都搬上線了,這更成為孩子生活的新常態。
source: Pixbay
賈根因此諮詢多位網路安全專家,在《華爾街日報》分享,該如何教孩子認識這些新時代的網友:
1.父母要認識並接受這個新常態
從1990年代中期就開始從事網路社交安全的家庭網路安全研究所(Family Online Safety Institute)創辦人兼執行長包肯(Stephen Balkam)記得,25年前,大家的建議就是不要在網路上跟陌生人講話。但現在,幾乎天天都有機會跟陌生人在線上「共處一室」。
就像大人,也會加入不少學習、運動、校友會等許多陌生人的群組,或參加某些論壇聊天室。尤其,有些線上遊戲或學習活動,還會要孩子跟網友互動、組隊,才能參與、獲得點數。有時,孩子還要為了寫作業、做專題,在網路上聯繫不認識的前輩、專業人士。
既然無法讓孩子在網路與人隔絕,就要跟孩子一起接受現實,面對與學習處理這些事情。
2.絕不透露個人訊息
在有熟人的聊天室時,孩子可能會降低警覺,不知不覺就透露了個人資訊,像是真實姓名、生日、地址、電話、就讀的學校、班級、交友圈、常出沒的地方與固定作息、甚至密碼,或是分享可能有這些訊息的照片。孩子或他們的朋友可能不以為意,但裡面很可能有心懷不軌的陌生人,可以根據這些訊息找到孩子,形成安全隱憂。
3.教孩子熟悉各種社群平台的功能選項
倡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機構「尊嚴文化」(Cultures of Dignity)創辦人威仕曼(Rosalind Wiseman)建議父母,在孩子開始使用一個平台、群組時,不只學習如何進入、啟用,也要學習如何「退出」、「靜音」、「關閉攝影機」、「封鎖」、「檢舉」等功能。在情況不對勁時,孩子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
4.永遠不要卸下心防
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媒體暨兒童健康中心主任瑞奇(Michael Rich)建議,只要是只有在網上互動、沒有線下交情的朋友,應該都一直在「試用期」中,不要對他們卸下心防。尤其,心懷不軌的大人,很知道怎麼創造機會取信於孩子,讓他們降低防衛。
source: Pixbay
5.不要離題
孩子在網路上從事任何活動、與人互動,都有明確的原因與目的。例如,玩某個遊戲、學習某個技能、上某種課、討論某些嗜好或話題……,如果有人離題聊起別的事情,尤其是跟個人有關的話題,都是警訊。
6.互動範圍不要離開原來的平台
除了不要離題,如果有人邀請,也不要離開原來的聊天室、論壇、線上會議室、群組,到另一個平台、聊天室、群組,更不要私訊,交換其他個人帳號,加入另一個社群或通訊軟體的好友,變成一對一的聊天。
7.家長要適時出現
就像在實體生活,家長有時會出現在孩子的聚會中。當孩子進行網上互動時,家長也要適時在旁出現,而且可以讓對方知道。目的除了了解孩子究竟在跟哪些人有什麼樣的互動,也讓裡面的人知道,螢幕的這頭有大人在旁邊看著,不要對孩子為所欲為。
【延伸閱讀】
兒少網路性剝削|揭露!網路惡狼7大獵童手法,拒成為私密照受害者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