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冷、溫度下降,醫師就會出來呼籲要小心血管疾病找上門!像是腦中風,還有容易造成猝死的心肌梗塞找上門!心肌梗塞有「無形殺手」之稱,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二的就是心臟疾病,而急性心肌梗塞正是一種急性嚴重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性心肌梗塞也是心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什麼心肌梗塞這麼可怕,一旦發生冠狀動脈疾病,若來不及沒有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3成,有些情況甚至是猝死。以及有的患者路倒被送來急診時,就已經無生命跡象了。
多位名人都因心肌梗塞猝死,大家要提高警覺!
日前媒體報導,藝人金鐘獎影帝龍劭華就是因為多年糖尿病併發心肌梗塞離開,近年也有許多名人如藝人戎祥、茂伯、馬兆駿、馬如風、郭金發等人,都傳出因為心肌梗塞猝死,在在都提醒大家要提高警覺!一想到心肌梗塞,馬上令人聯想到胸悶胸痛「捶心肝」,然後冒冷汗、面色猙獰,接著呼吸困難隨即倒地的畫面…。
所以,大家都很關心究竟心肌梗塞發病前有徵兆警訊嗎?當出現下巴牙齒疼痛、肩膀或後背疼痛,都要小心,為什麼呢?心肌梗塞有哪一些症狀?有哪一些高風險族群?如何及早診斷心肌梗塞的風險?必需擔心心肌梗塞有什麼併發症?現在的治療方法能從鬼門關前救回一命嗎?
心肌梗塞是因冠狀動脈血管阻塞,
無法供給心臟養分氧氣所致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表示,心肌梗塞發生的位置,一開始是在血管造成阻塞,血管是指心臟的冠狀動脈,冠狀動脈是沿著走在心臟的表面,主要有三大條血管,然後有很多細小分支出來,分支到最後循環會進到心臟肌肉裡面,供給心臟的養分氧氣。而三大條血管包括右邊有一條右迴旋支,而左邊有一條左前降支、左迴旋支,這三大條血管與分支共同把心臟包起來,支流從大到小到微血管,讓心臟肌肉充滿血流,這些血流就會把氧氣養分送到心臟肌肉,這時心臟才能正常跳動,所以冠狀動脈也是主要負責心臟與氧氣的供給。
當血管發生病變造成阻塞時,氧氣到不了心臟肌肉,如同土石流來了,肌肉得不到氧氣,如同人窒息一樣,肌肉壞死之後就影響心臟功能,於是發生高死亡率的狀況。
為何叫「冠狀動脈」?原本心臟的三條血管,是從最大的主動脈的根部,叫做「冠狀竇」的部份發出來的源頭,因為像皇冠,之後再灌注到心臟的末梢,所以叫冠狀動脈。
心肌梗塞的成因
為什麼會造成心肌梗塞?心臟會跳動,心臟是一大團肌肉,這一團肌肉分成四個腔室,目的負責把血液從心臟經過壓迫如同氣球一擠,把血液擠到全身,之後迴流到身體,回到肺部,肺部經過氧氣結合之後,再回到心臟,再把血液打出去到全身。這個循環系統只要受到阻礙,而最常見心肌梗塞即心臟肌肉缺氧,缺氧之後就無法正常運作,肌肉壞死,血就打不出去,會休克,嚴重會猝死。因為全身器官都沒有辦法得到氧氣,就會導致全身性命危機,發生問題部份主要在心臟肌肉;蘇彥伯醫師表示,正常來說,應該是冠狀動脈梗塞之後造成心肌壞死,是心肌梗塞最清楚的定義。
冠狀動脈只要有任何原因造成阻塞之後,就會造成心肌的缺氧傷害,最常見的阻塞就是血管的退化,裡面開始有脂肪斑塊慢慢堆積,血管本來是小小的管徑,一旦慢慢堆積之後會使管徑愈來愈小,如同家裡的排水管藏污納垢,久了之後管徑就變小,血流就變慢,變慢之後就容易發生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的發生,是突然在一瞬間整個血流斷掉就沒有了,大概阻塞到70%以後,就會有症狀了,而急性心肌梗塞是突然完全血管被塞死。可以想像脂肪斑塊不是很穩定的結構,像是青春痘的脂肪一樣會游動,長大到一定程度就爆開,而心臟的脂肪斑塊有的也像這樣突然一爆開,脂肪會跟血小板結合後就立即變血栓,血管就被塞住了,這時候就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的發生與血管的彈性或鈣化程度有關嗎?通常所謂血管的硬化,也就是指鈣化,不過心肌梗塞的真正原因仍然是脂肪堆積造成血管發炎,彈性變差,脂肪斑塊變多變硬,也有的人血管內壁本身比較脆弱,會造成直接剝離,剝離的膜會塞住血管,這是非常少見的動脈剝離,和心肌梗塞的發生成因不一樣。大部份的血管病變還是因為血管老化、脂肪堆積,有突發狀況,造成血管受阻,血管一受阻,心臟快速缺氧,心臟就開始受傷,這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所以心肌梗塞可以說大部份就是脂肪惹的禍!
心肌梗塞總體死亡率,仍然有7%~8%不算低
心肌梗塞發生率有年輕化現象,研究從2000年心臟學會有一些本土研究,每年每10萬人就有50人,每年約有5千人發生心肌梗塞,年輕人變多了,好發年齡層以往是在55歲以上,近年低於55歲以下往下降1~2歲變多。台灣健保醫療進步,死亡率有改善。以往死亡率是3成,2000年左右有降到10%,近幾年總體死亡率仍然有7%~8%,仍然不算低。尤其女性要注意,死亡率改善幅度沒有男生多。
心肌梗塞的症狀
為什麼心肌梗塞發生時,從下巴、肩膀到胸部,甚至到胃都會痛?心臟如拳頭大小,位置在中間偏左,當心臟壞死發炎的時候,神經分布牽連位置可以到上腹部、下巴、後背,甚至可以到手部。所以有些人感覺除了胸部壓迫疼痛感之外,也有的會下腹部疼痛表現,甚至會嘔吐,以為是腸炎或胃痛。也有人下巴痛以為是牙齒痛,甚至牽連到後背痛,或牽連到肩膀或左手。但是心肌梗塞主要仍然是以胸悶、胸痛為主,特點是痛的時候非常劇烈,這是一種壓迫性的痛,不是漸次疼痛,是如同被一顆石頭壓住胸口,喘不過氣來,同時會併發冒冷汗、呼吸困難,最嚴重休克血壓低,有些人被發現已猝死,或有的人躺在地上等急救,心跳血壓都沒有了。
心肌梗塞病發前會有徵兆嗎?心
絞痛症狀與心肌梗塞類似
心肌梗塞在病發前會有徵兆嗎?蘇彥伯醫師表示,由於心肌梗塞主要成因大部份是血管慢慢阻塞,有的人阻塞到一定程度會發生心絞痛症狀,心絞痛症狀與心肌梗塞類似,但是會一陣陣的發生,不會一直持續,病人休息後症狀可以改善,或含舌下片可以緩解,這是屬於穩定性心絞痛的病人,大約5成以上的病人之前可能有心絞痛的症狀,有在服藥治療中;如果未妥善治療,疾病進程會很快,有可能突然脂肪塊破裂,就變成急性心肌梗塞。也有少數的剛開始完全沒有症狀,像是糖尿病人、老人等會有不典型的症狀,但是一發生往往症狀就很厲害。多半是以前即有症狀發生,但是沒有注意到。所以,仍然是有蛛絲馬跡的徵兆。
心肌梗塞的診斷
蘇彥伯醫師表示,當病人來到急診,醫師懷疑最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其實診斷只需要一張心電圖,當血流完全阻斷時,心電圖會有快速明顯變化情形,此專有名詞叫「ST段上升」,這種變化情形又伴隨典型心絞痛症狀,甚至不需要抽血檢查,會直接啟動心導管,把血管打通,因為病人死亡率很高,必需搶在病人到院1小時內把血管打開,最低也要在90分鐘內。但是有不典型心肌梗塞,即血管要塞不塞的,常伴隨心臟因為功能不佳,X光看到有肺積水情況,在急診有先進工具,醫師會檢驗心臟酵素,在心臟受傷時會快速上升,抽血檢驗在半小時~1小時內可以驗得出來,就可以讓醫師高度懷疑有急性心梗的可能。所以在急診室包括症狀詢問、心電圖變化、心肌酵素的改變,甚至伴隨X光,還有直接使用心臟超音波看心臟跳動情形,都可以幫助醫師診斷急性心肌梗塞。
1.心電圖檢查:
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時,透過心電圖檢查,可以發現有明顯「ST段上升」變化,因為病人死亡率很高,要搶在病人到院1小時內以心導管把血管打開,最低也要在90分鐘內。
2.心肌酵素檢驗:
如為不典型心肌梗塞,血管要塞不塞的,常伴隨心臟功能不佳,X光看到有肺積水情況,在急診會抽血檢驗心肌酵素,在心臟受傷時會快速上升,檢驗在半小時~1小時內可以看報告。
3.心臟超音波:
心電圖及心肌酵素檢查結果異常,懷疑是心肌梗塞的病患,醫師會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透過觀察左心室壁的各部位收縮是否異常,來懷疑供應給該部位的血管血液供應異常。
至於心肌梗塞與高血脂、血管鈣化堵塞有關嗎?鈣化是血管是一個發炎陳舊的反應,臨床上看到鈣化表示已經是很久了,相對穩定,血管鈣化在傳統X光看不出來,通常要透過電腦斷層才能看出來心臟鈣化現象,但是在急性情況下,醫師比較不會在意血管鈣化問題。在慢性心絞痛的病人,鈣化的評估可以幫助判斷血管是否有嚴重的斑塊,有可能有阻塞的情況。
所以診斷上,基本上使用心電圖即可以診斷出最典型急性心梗,至於非典型急性心梗再配合抽血檢查心臟酵素,單靠心電圖與抽血,再加上病史的詢問,大概9成5以上的心肌梗塞都可以診斷出來。
心肌梗塞的併發症
隨著心臟受傷程度不同,症狀從喘、痛、到呼吸困難、肺部積水,甚至到心律不整、猝死都可能發生,不只是在當下發生,也有可能發生在打通血管之後,因為心臟受傷之後在還未復原之前,心臟受傷的效應會一直持續。所以病人有可能一來是痛,住院之後做過手術後隔幾天,也可能發生心律不整猝死。所以手術後要等到心臟功能恢復,有一定恢復的時間,通常需要一週到兩週以上不等的時間,要看嚴重程度而定。
心肌梗塞第一個最令人害怕擔心的併發症是「心臟功能直接停止」,有時心臟完全不跳,就會造成休克;而「嚴重心律不整」也等於心臟完全沒有功能,常看到的畫面是病人倒地需要電擊,這種屬於致命性的心律不整,要靠快速電擊急救把心臟功能救回來,這個也是危險的併發症。
心臟功能停止
心肌梗塞有可能造成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這也是第一個要擔心的最可怕的併發症,當心臟功能直接停止,出現心臟驟停,因為心臟完全不跳,就會造成休克。
心因性休克
心因性休克多發生於心肌梗塞後二十四小時內,會導致心功能不全。呼吸困難是主要的症狀,甚至導致呼吸衰竭、窒息。對生命有很大的危險,一定要注意這種情況的發生。
嚴重心律不整
嚴重心律不整也等於心臟完全沒有功能,常見病人突然倒地需要電擊,這種屬於致命性的心律不整,要靠快速電擊急救把心臟功能救回來,這個也是心肌梗塞危險的併發症。
心血管高風險族群
1.遺傳:
如果父母親很年輕時即發生心肌梗塞,自己也有可能因為遺傳,而增加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
2.年齡:
老年人、男生超過45歲以上、女性停經或超過55歲以上要注意,因為女生的荷爾蒙在有分泌的時候,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當停經荷爾蒙沒有之後,心臟血管就容易受到脂肪發炎等的傷害,之後再邁入高齡,同時有三高的風險,都會對血管產生傷害。
3.抽菸:
抽菸是非常危險的因子,菸品中焦油類物質、芳香類物質,也是很強的氧化壓力,會堆積在身體內,造成血管持續發炎,都會加速血管退化的速度。
4.三高:
本身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膽固醇症特別是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其實膽固醇有很多成分組成,包括高密度、低密度與非常低密度,膽固醇在人體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細胞膜、荷爾蒙都是膽固醇的組成成分之一,但是當過量的時候,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在血管當中是一個很強的氧化傷害物質,會造成血管輕微發炎,這種發炎就會在局部造成血管內皮受傷,脂肪會在內層開始有堆積情況,剛開始有小油包,會吸引免疫細胞,所以會持續發炎,時間久了之後就可能爆開,就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至於糖尿病患者有高血糖,本身也容易發炎。
5.肥胖:
肥胖容易造成高血脂,以及高膽固醇症,由於多餘的血脂會引起冠狀動脈的阻塞,罹患心肌梗塞機率較高。有代謝症候群的也一樣是高風險族群。
6.少運動:
缺乏運動會讓整體代謝下降,使脂肪堆積增加,所以少運動也會成為心血管風險的因子。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
當發現有人心肌梗塞發作路倒了,該怎麼辦?蘇彥伯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是一個很強烈嚴重的症狀,所以,無論如何就是要想辦法第一先送醫,有碰到路倒患者,需要快速高品質的急救,現在政府推廣全民CPR、學習AED使用,目的是碰到這一類路倒患者,能快速接受治療,因為重建患者循環很重要,CPR壓胸,有嚴重心律不整透過AED電擊,可以快速恢復血流,整體器官才不會壞掉。最要緊的是,有症狀要趕快送到醫院找原因。
1.手術治療:
已經快速送到醫院了,急診醫師會快速診斷,發現是典型會ST段上升者,會立刻聯絡心臟科醫師,評估是否要啟動緊急「心導管」,直接把塞住的血管打通,這種急性心肌梗塞希望從病人到醫院,再到導線穿過阻塞血管的時間,通常要在60分鐘內完成;或是導線穿過去之後使用汽球把塞住的血管撐開,要在90分鐘內達成,就是要搶時間把血管快速回覆原本的血流,這是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療很重要的一環。
2.藥物治療:
除了緊急做心導管之外,急診室還要給予合適的藥物,需要給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斯匹靈、保栓通)、抗凝血藥物(注射肝素),避免血栓再生成。
在台灣是很幸福的,很多醫院都有心導管室,所以並不流行使用血栓溶解劑,即直接把血栓溶解掉,可能容易造成出血;但是,在某些特定狀況無法做心導管的時候,還是會變成一種救命的藥物選項之一。像是歐美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心導管室,就會在救護車上與急診室聯絡,確定可以使用,就直接注射血栓溶解劑,讓血管血栓快速溶解,回復血流。
3.心臟支架:
至於,放心臟支架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當血管透過汽球擴張術把血管撐開後,有些血管撐開後,可能內皮受傷又崩塌,等於沒有支撐的力量,會使血管容易再塞住,此時就需要使用心臟支架,把血管撐開來,這就是金屬支架的作用。撐開之後可以維持血流,之後當病人開始恢復的時候,可能會發生一個問題,等於身體放入一個外來物,也會對血管與身體造成刺激,所以內皮會長的比較快,自然增生如同結痂一樣,所以支架本身也可能引發發炎,造成血栓。
此外,由於內皮會因而增生,未來支架可能再度狹窄,所以隨著科技的進步,除了置放支架以外,支架上面還有塗佈特殊的藥物,這些藥物可以讓內皮生長速度變慢,如此支架發生再狹窄的機會就會大幅降低。目前主流來看,在歐美認同如果病患許可,通常第一優先都是建議置放有塗佈藥物的支架,就能降低未來再狹窄的機率。
放完心臟支架就能一勞永逸嗎?
其實是未必!因為血管病變的成因主要在高血壓、高血脂,而放完支架之後要固定服用抗凝血藥物,並且要服用兩種,包括阿斯匹靈與保栓通至少要半年到一年,可以避免血栓再形成;此外強化控制血脂肪、血糖的藥物治療,可以避免血管發炎、血管脂肪再堆積。有人會打降血脂針,這是屬於積極的做法,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是需要積極降血脂肪,目前也有打針的方式。然而重點仍然在於把原本會傷害血管的風險因子,在發生心肌梗塞之後要更強化去治療,甚至要治療達到很嚴格的標準,這樣才能真正預防下一次心肌梗塞發作,而不是一直放支架。支架是救急,把阻斷的血流靠支架打開,但是要讓血管不生病、不要再狹窄,重點仍然是調控這些風險因子。
此外,心肌梗塞何時需要做「冠狀動脈繞道術」?當血管阻塞太多、太長,如果使用心臟支架可能需要放很多支,患者可能無法負擔費用,或是塞到根本無法處理,此時只好使用繞道方式,即跳過阻塞的地方,讓血管的血流能通到末梢需要心肌灌注的部份。哪些人適合呢?往往患者的三條血管同時都有阻塞的情況,且如果置放很多心臟支架,長遠來看可能效果不如繞道好,此時有多血管的病變,或同時伴有心臟血管功能不佳,還有糖尿病患者又可能有多條血管,這些情況通常會優先選擇使用冠狀動脈繞道術,如此長期效果會比置放支架來得好。不過仍然需要內科、外科多專科一起討論,患者適合使用哪一種方式。
至於繞道手術使用的血管,是從身體何處取得?最常使用的血管是大腿部位的靜脈血管,如上引靜脈、大引靜脈;由於靜脈有很多分支,所以取出其中幾段靜脈,並不會影響回流,所以利用靜脈作為繞道的橋樑;另外,目前新的取用靜脈是來自重要血管,例如左前降支,距離胸口左側內乳動脈,是負責乳房附近的肌肉,從左鎖骨下來,其實走向是在心臟的旁邊,所以可以就近利用。好處是本身即是動脈,所以跟原本結構類,長期效果也相當不錯。尤其屬於左前降支病變的患者,目前就會採用左側內乳動脈來作為繞道接用。而內乳動脈是負責乳房附近的肌肉,因為這附近還有其他血管,所以取走之後並不會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
預防心肌梗塞日常保健
要如何知道自己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蘇彥伯醫師表示,最簡單的方式是定期健康檢查,至少透過抽血監測,還有量血壓、測血糖等,了解是否有三高問題,早期揪出風險。再來,如果非常擔心,經濟也許可下,也可以到醫院進行基因檢測,判斷是否身上帶有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提醒自己是否需要早做相關檢查與追蹤。
至於日常生活,要保持以下正常生活習慣型態:
控制三高防血管發炎
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膽固醇症 (低密度膽固醇),會造成血管輕微發炎,使血管內皮受傷,於是脂肪開始堆積,爆開後即發生急性心肌梗塞。
戒菸避免血管發炎
吸菸是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因為菸品中焦油類物質、芳香類物質,也是很強的氧化壓力,堆積在身體內,造成血管持續發炎,加速血管退化速度。
飲食保護心血管
飲食勿攝取過高熱量,包括油脂、碳水化合物、糖份等要控制;目前倡導食用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增加蔬果攝取補充纖維質,採取多樣化,勿過度精緻,對心血管有保護。
運動保護心臟
維持適度的運動,以心臟科醫師角度來看,最好採中高強度的運動,要讓心跳變快,才會對心臟血管有保護作用。國健署建議運動「333」,即心跳130下、每週3次、每次30分鐘。
減重遠離心血管疾病
肥胖是發炎之火,肥胖者容易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而有這「三高」的人,也是代謝症候群候選人,都容易導致血管發炎,引起各種心血管疾病。所以,需要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找上門,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肌梗塞4大迷思
最後,蘇彥伯醫師特別詳細破解常見心肌梗塞4大迷思:
迷思一/心肌梗塞都是因為膽固醇太高造成的嗎?
造成心肌梗塞應該說是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的累積,所以膽固醇這件事非常重要,大部份心肌梗塞是脂肪斑塊的破裂,所以也可以說確實是因為膽固醇太高所致,但是精確的來說,應該是指壞膽固醇在血管壁面的累積,所造成血管的病變,尤其要關注的是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
迷思二/心肌梗塞發作前,一定有前兆嗎?
心肌梗塞發作前是有可能有前兆的,在發生前有心絞痛症狀可能會稍微增加,有患者在一、兩週之間心絞痛的發生頻率有增加;但是有一些特定族群就不是那麼典型,例如糖尿病患者因為神經退化,對於疼痛的感知會比較有限,還有老年人、女性也會有不典型的胸痛表現。此外,也有「寂靜的心肌梗塞」,是完全沒有症狀的,尤其是老人或糖尿病患者,血管在不知不覺中就塞住了,平時沒有感覺,等到發現時,可能就心臟衰竭了。
迷思三/心肌梗塞上腹痛,容易被誤診為胃痛?
提到心肌梗塞的症狀,有些人確實會以上腹痛來表現,覺得肚子不舒服甚至想嘔吐,到醫院後,有經驗的醫師會為患者做心電圖,就是因為很多老人與糖尿病患者會以上腹痛作為表現,所以上腹疼痛一直是鑑別心肌梗塞很重要的一環,是很有可能的原因之一。臨床上也有的患者以為是牙痛、三叉神經痛來求診,後來被診斷為心肌梗塞。
迷思四/發生心肌梗塞時,可以用力咳嗽自救,讓血流比較好?
先說結論:「沒有辦法」!心肌梗塞有時候會併發所謂嚴重心律不整,而心律不整有一種是心跳變很慢,當心跳變很慢時,偶爾用力咳嗽可以刺激交感神經,讓心跳短暫變快一點,此方法不能說百分之百沒有用,可以改善一點點心跳變慢造成的症狀。
但是,當心肌梗塞沒有被處理的時候,後面還有各種危險的症狀,都沒有辦法被改善;此外,能改善的時間也只有幾秒鐘一下子,但是心臟受傷是在持續,所以可能短時間幾秒鐘好一下,但是很快疼痛又回來了,可能很快又會暈倒了。所以,真正發生心肌梗塞時,要靠自己所謂「自救」是不容易的,最重要的是趕快就醫得到合適的診斷。因為發生胸痛除了心肌梗塞,背後還有其他更多可能奪命的疾病,像是主動脈剝離也是以胸痛表現。
【延伸閱讀】